劉貴軍
正是40年前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我們黨歷史上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其中,鄧小平無疑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鄧小平同志指導下,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提法,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北疚母鶕倳浰杆枷肼肪€、重點轉移和改革開放三方面,回顧黨實現偉大轉折的歷史進程,緬懷鄧小平的豐功偉績,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尋求歷史借鑒。
支持和領導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四人幫”被粉碎后一年多時間里,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秩序正逐步恢復并步入正常軌道。但當時的中國社會從整體上說前進的步伐仍異常沉重。主因在于黨的指導思想未從根本上轉變:一方面要揭批“四人幫”,另一方面又要肯定甚至堅持“文革”中的錯誤路線、方針、政策;一方面重提“四個現代化”目標,另一方面又要繼續(xù)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所謂“抓綱治國”。這種理論與實際相脫節(jié)、理想與現實相矛盾的狀況在黨內外引起很大的思想混亂,成為嚴重制約和阻礙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桎梏。主要障礙是“兩個凡是”方針的推行和遲遲不改正。
“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解放軍報》聯合發(fā)表的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中提出的一個口號。其要害是繼續(xù)堅持“文革”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按照“兩個凡是”,中國就不可能從“文革”災難中走出來。“兩個凡是”的提法雖有問題,但在當時情況下要指出其問題還很困難,因它打著維護毛主席的旗號。破除“兩個凡是”、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實現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是打開新局面的關鍵。
這場思想路線交鋒的標志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鄧小平緊緊抓住思想路線轉變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真理標準討論的氛圍形成、階段推動和深入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支持和領導了這場影響深遠的大討論。
他率先質疑“兩個凡是”。1977年4月10日,在尚未恢復領導職務情況下,他在給中央的一封信中有針對性地提出要“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此信轉發(fā)后引起黨內許多同志的思考。顯然,“準確完整”的提法是針對“兩個凡是”的。5月24日,他對人說:“前些日子,中央辦公廳兩位負責同志來看我,我對他們講,‘兩個凡是不行?!边€強調,他“準確完整”的提法,是經過反復考慮的。7月21日,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他再次強調,必須對毛澤東思想有個準確完整的認識:“我們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而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彼J為實事求是系毛澤東思想最根本的東西。8月18日,他在黨的十一大上致閉幕詞時指出:“我們一定要恢復和發(fā)揚毛主席為我們黨樹立的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起碼標準。”
鄧小平的這些話顯然有著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啟發(fā)了人們的思考,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當人們一旦不再迷信“個別詞句”、能自覺用“準確完整”的眼光看待毛澤東思想體系時,一個突破“兩個凡是”藩籬的思想解放運動就要形成了。此后,葉劍英、陳云、聶榮臻、譚震林等老一輩革命家也紛紛發(fā)表講話或撰寫紀念文章,提出要繼承和發(fā)揚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這同鄧小平的思想是一致的、相呼應的。
真理標準討論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發(fā)生的。1978年5月11日,在中央黨校副校長胡耀邦、《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楊西光的組織下,《光明日報》發(fā)表了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些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常識……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中也指出:“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蔽恼掳l(fā)表后卻引發(fā)很大爭論。
5月12日晚即《人民日報》轉載的當天,報社值班負責人接到一位思想理論界負責人的電話,指責“這篇文章犯了方向性的錯誤”。次日,新華社負責人也接到指責其轉發(fā)此文的電話。幾天后分管宣傳工作的中央負責人斥責說“矛頭是針對主席思想”的。
鄧小平立刻介入,旗幟鮮明地支持真理標準一文,并在6月2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里特意表示了支持。他說:“一些同志天天講毛澤東思想,卻往往忘記、拋棄甚至反對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還認為誰要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誰就是犯了彌天大罪。他們的觀點,實質上是主張只要照抄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的原話,照抄照轉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說這是違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違反了中央精神。他們提出的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彼麖娬{:“一定要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流毒,撥亂反正,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
講話見報后,幫助很多人認識了“兩個凡是”的錯誤,黨內和社會上批評“兩個凡是”呼聲漸高,但這隨即遇到強大阻力。分管宣傳工作的中央負責人再次指責“文章有問題”,批評有關單位“沒有黨性”“沒把好關”,施加了相當大的政治壓力。
鄧小平及時給予強力推動和領導。7月21日,并不分管思想宣傳的他約見中宣部長,明確要求不要再“下指令”“設禁區(qū)”、再把“剛開始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向后拉”。次日,他又約見中組部長胡耀邦,明確指出,真理標準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不可避免,爭得好。引起爭論的根源就是“兩個凡是”。8月13日,他直接找到那位率先指責真理標準一文的同志說: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要解放思想,不要從“兩個凡是”出發(fā),不要設禁區(qū),要鼓勵破除框框。胡耀邦后來回憶說:“鄧副主席這個話對我們是個鼓勵?!彪S著實事求是與“兩個凡是”兩種思想路線對立和斗爭的不斷升級,真理標準討論不斷深入并公開化,很快由北京向全國各地輻射,由思想理論界向各行各業(yè)輻射。自8月起,中央黨、政、軍各部門,全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qū)和各大軍區(qū)的負責人紛紛發(fā)表文章或講話,支持這場大討論。
11月,中央工作會議召開。真理標準討論的提出者、發(fā)動者、組織者,以及提出和堅持“兩個凡是”、反對真理標準討論的當事人雙方都在會場。會議開幕后陸續(xù)有人就在分組會上談到這場討論且從打“書面仗”變?yōu)槊鎸γ娴慕讳h。因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極端重要性和與會同志的特別關注,大家要求黨中央明確表態(tài),以徹底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但中央主要負責人對這場大討論在開幕會和幾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都未提及。
關鍵時刻,鄧小平的幾次鮮明表態(tài)對會議進程產生重要影響。他11月25日在聽取北京市委和團中央的匯報時明確指出:“現在報上討論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得很好,思想很活潑,不能說那些文章是對著毛主席的,那樣人家就不好講話了?!?27日,他在會見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時再次表示:“現在,有人對我們進行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理論問題的討論有議論。我認為,有這些爭論是好事,千篇一律倒是僵化的表現?!?這些談話經整理后傳達給與會人員。多數看到文件或聽到傳達后認為,這是中央對真理標準討論的正式表態(tài),感到滿意,會議開得更加熱烈、活躍。真理標準問題成了會議的中心話題,幾乎都表支持。
經過激烈的思想交鋒,一些反對或疑慮真理標準討論的同志思想有了轉變,程度不同地作了自我批評。會議結束時,中央主要負責人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表了態(tài),承擔了責任,表示“兩個凡是”的提法“在不同程度上束縛了大家的思想,不利于實事求是地落實黨的政策,不利于活躍黨內的思想”,“應該做自我批評”。
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所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中指出,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實際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他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薄爸挥薪夥潘枷?,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fā)展?!?/p>
正是在鄧小平講話思想的指引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了這場討論,認為對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準確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鄧小平說,“只有解決好思想路線問題,才能提出新的正確政策”。無疑,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這場大討論是突破口。
提出全黨工作著重點的轉移,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發(fā)展生產力、正確地領導經濟建設,是無產階級政黨執(zhí)政后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此,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黨的八大和毛澤東曾明確提出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的任務。但八大后不久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逐漸被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錯誤論斷所代替。此后,在“左”的思想主導下“以階級斗爭為綱”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文革”更走到了極端。歷經20年,全黨始終不能把主要力量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而重點的轉移則是鄧小平從1975年整頓就開始不斷提出并最終在他指導下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得以實現的。
在1975年整頓中他強調把經濟搞上去,“與‘文革唱反調”,這是重點轉移的嘗試和預演。他在一系列的講話、談話、批示中,堅決反對把抓生產批判為“唯生產力論”、把按勞分配當成“資產階級法權”,鮮明提出要加快發(fā)展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他說:“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搞生產,不能不搞科學技術”,“中國這么多人口,國民經濟搞不上去怎么行?我們一定要搞上去?!背鲇谂c“四人幫”斗爭的需要他還提出“三項指示為綱”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有三條重要指示:第一,要學習理論,反修防修;第二,要安定團結;第三,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是我們這一時期工作的綱”。他強調這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不能丟掉任何一條”,但同時又說“特別是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他雖把學習理論放在第一項,但突出強調的重點是第三項。這個提法實際是把發(fā)展經濟置于“文革”以來從未有過的中心地位、以經濟建設為綱。
在毛澤東一定程度的支持下,鄧小平主持開展的全面整頓取得顯著成效。但當毛澤東越來越認為這是對“文革”的否定,“三項指示為綱”實質就是要替代“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他只能終結鄧小平主導的整頓了。1975年底,整頓不到一年就中斷了。這是在“文革”還未完的條件下試圖把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的一次努力,是黨由階級斗爭高于一切朝著務實方向轉變的重要實踐,也為后來的重點轉移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粉碎“四人幫”后,工農業(yè)生產得到較快恢復,各方面工作也開始走向正常。黨中央主要領導人華國鋒提出“抓綱治國”,仍“以階級斗爭為綱”,具體是以揭批“四人幫”為“綱”。這在一定時期內是必要的,但他沒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及時提出“綱”的轉移。隨著撥亂反正的不斷深入,“抓綱治國”的局限性日益凸顯。照此發(fā)展國民經濟、加速四個現代化建設等重大問題就無法提到全黨工作的首要位置。
1977年7月恢復工作后,鄧小平立刻表現出戰(zhàn)略家的遠見卓識,最早思考并點破“綱”的問題。一個月后,他在中央軍委座談會上說:“某一個時期總有某一個時期的綱,某一個部門總有某一個部門的綱。就當前來說,揭批‘四人幫的斗爭是我們的綱,一定要把這場斗爭進行到底,但總要有一個時間限制?!辈痪?,在指導起草中央軍委全體會議文件時他又幾次提到“綱”的問題:怎么叫個綱?揭批林彪、“四人幫”可以叫綱,但這是暫時的,我們還有長遠的考慮。很快要轉,要結束,要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再不能提“以階級斗爭為綱”了。他在會見外賓時說,“我現在主要的興趣是如何使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得快一點”。
在鄧小平等領導人的倡導下,盡管揭批“四人幫”運動仍按黨中央的工作部署被放在第一位,但全國各地、各部門在實際工作中逐步突破了以揭批為“綱”的限制,把更多精力投到經濟建設上來。11月,安徽省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著眼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以生產為中心”的方針。1978年4月,中央發(fā)出的《工業(yè)三十條》特別提出“企業(yè)是生產單位,必須以生產為中心”。毋庸置疑,經濟建設越來越成為全黨上下關注的重點,這是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的先聲。
在此背景下,鄧小平適時提出了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的問題,且在9月視察東北時率先提出??疾熘兴钣懈杏|地說:“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fā)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薄拔覀円诩夹g上、管理上都來個革命,發(fā)展生產,增加職工收入。” “揭批‘四人幫運動總有個底,總不能還搞三年五年吧”,“不能搞得時間過長,過長就厭倦了”,“搞好了,就可以轉為搞業(yè)務,搞久了不行”,“到一定時候要轉入正常”。
10月,他在中國工會九大致詞時更加明確地提出,揭批“四人幫”的斗爭在全國廣大范圍內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們已經能夠在這一勝利的基礎上開始新的戰(zhàn)斗任務”?!伴_始新的戰(zhàn)斗任務”即工作重點轉移。這一重要主張攸關全黨全國發(fā)展大局,意義重大而深遠。對于他的這個歷史性貢獻黨內是認同的。胡耀邦說:“1978年9月份,小平同志在東北提出全黨工作的著重點的轉移,為三中全會的方針,為今后黨的工作方針,作出了決策。”
11月,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原定議題有3項:討論關于農業(yè)問題的兩個文件,商定1979年、1980年兩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討論李先念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的講話。會前,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央政治局確定,在討論這3項議題前先討論一下結束全國范圍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問題。這個議題一經提出立即引起與會同志的關注和熱議。對重點轉移,與會人員大都贊同。但在轉移的指導思想上有分歧。不少人認為重點轉移到建設上來是必要的,但“搞建設,仍然要堅持階級斗爭為綱”。這與當時中央主要負責人強調的“在新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指引下”實現轉移是一致的,實際上還是繼續(xù)堅持“左”的錯誤,試圖在不對“左”的指導思想大調整下進行工作重點轉移。更多的同志則提出,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階級斗爭問題應當重新認識。有同志指出:除了發(fā)生戰(zhàn)爭,今后一定要把生產斗爭和技術革命作為中心,不能有其他的中心。這實質就是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這是鄧小平的一貫思想。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必須及時果斷地結束全國范圍的大規(guī)模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從1979年起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全會最突出的貢獻與劃時代的轉變。由此,中國開始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鄧小平指出,這“不但解決了‘文革十年的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20多年的問題”。
隨后,鄧小平在領導黨和國家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始終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進而形成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核心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徹底解決了黨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和工作重點問題,指明了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和道路。
拉開改革和開放的帷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文革”結束后,中國面對的問題之多、難度之大是罕見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雖取得很大成就,但國民經濟存在比例失調等問題,人民群眾生活依然貧困。而世界經濟、科技快速發(fā)展,我國發(fā)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基于此鄧小平尖銳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1977年剛復出工作不久他就在不同場合反復追問: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優(yōu)越性嗎?若這叫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可以不要。社會主義不是比資本主義優(yōu)越嗎?不優(yōu)越叫什么社會主義。什么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里?每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嗎?這些設問指向同一個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
1978年9月他視察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時發(fā)表著名的“北方談話”,至少3次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9月16日在聽取吉林省委常委匯報時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他說:“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fā)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yōu)越性?”17日同遼寧省委負責人談話時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這樣,歸根到底要發(fā)展生產力。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優(yōu)越,起碼要表現出我們的發(fā)展速度比他們快。18日視察鞍山鋼鐵公司時再次強調要發(fā)展生產:“社會主義要表現出它的優(yōu)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20多年還這么窮,那要社會主義干什么?”
以此為開端他又先后提出并闡發(fā)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等一系列新思想。有了這種全新的社會主義觀,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有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既然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那么,一心一意搞建設、謀發(fā)展,理應系建設社會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首要問題。怎樣才能解決中國的發(fā)展問題?他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改革開放。
實際上,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中,黨內外已初現醞釀對外開放和改革若干體制的新局面。各領域思想日益活躍,反思過去的曲折,思考未來的出路。1978年7月至9月,在國務院召開的務虛會上,許多與會者提出改革僵化的經濟管理體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的建議。9月下旬,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計劃會議又提出,經濟工作必須實行3個轉變:把注意力轉到生產斗爭和技術革命上來;把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轉到按照經濟規(guī)律辦事的科學管理的軌道上來;從閉關自守或半閉關自守狀態(tài)轉到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國外資金、大膽進入國際市場的開放政策上來。
在北方談話中,鄧小平一路走一路圍繞老企業(yè)改造、農業(yè)現代化和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等問題談改革。他看得很遠,在那時已難能可貴地提出了體制改革的問題:反思歷史,“有好多體制問題要重新考慮,總的說來,我們的體制不適應現代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要求”。要解決上層建筑不適應新的要求的問題,首先是解決體制問題,“我們決心下了,體制改革得比較適應,行動比較快,有效率了,剩下的就是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問題”。他提出要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改造企業(yè)。9月18日在鞍鋼他指出: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后,一定要按照國際先進的管理方法、先進的經營方法、先進的定額來管理,即按照經濟規(guī)律管理經濟。他還提出了擴權的改革思路,強調要加大地方的權力特別是企業(yè)的權力。這些都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起步階段的重要的指導思想。他還把改革提到革命的高度來認識。在鞍山他斬釘截鐵地說:“一句話,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補補?!痹谔旖蛘劦揭M技術要改革企業(yè)管理時,他說:“凡是這樣的工廠,管理要按人家的方法,這個對我們來說叫革命。”在這里,改革就是革命的思想認識已十分明確。
改革的動因不僅來自國內,也來自同外國尤其是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現實對比。20世紀70年代末,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二戰(zhàn)后大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經過新技術革命的洗禮和十幾年的高速發(fā)展已實現高度現代化。一方面,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經濟出現了滯漲,急于為過剩的資本和生產設備尋找新出路;另一方面,新技術革命正跨入一個新發(fā)展時期,眾多高新技術紛至沓來。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為中國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和技術條件。在經過與資本主義長達20多年的對立,鄧小平等已強烈意識到:到了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時候了。這一時期,他多次談到:現在有個較好的國際條件,我們可以利用,要把世界上的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fā)展的起點。過去“四人幫”干擾,就是關起門來搞建設,連世界是個什么樣子都不清楚。世界經濟發(fā)展那么快,我們的腦子里還都是些老東西,不從現在的實際出發(fā)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天天講四個現代化,講來講去都會是空的。同世界先進水平比,我們不但技術落后,而且管理水平低。他的這些看法逐漸成為黨內領導層的共識。
在鄧小平等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從1977年下半年開始,除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出訪外,中央和國務院各部門也陸續(xù)派團,分赴歐洲、美洲和日本等西方國家訪問,重點考察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工農業(yè)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現狀、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其中規(guī)模較大、級別較高的是1978年5月由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對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和西德五國的訪問。他們回國后分別寫了大量考察報告,詳細介紹國外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和發(fā)展經濟的做法,并紛紛向中央建議,借鑒國外發(fā)展經濟的經驗,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設備,以加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
這些考察報告及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給鄧小平留下很深印象,使他更深切看到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間的差距,加劇了他一直在思考的加快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設備的緊迫感并身體力行。1978年10月至1979年2月,70多歲高齡的他4次走出國門,相繼訪問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在日本,他說我懂得什么是現代化了。在新加坡,他說本來長得很丑,為什么要裝美人呢……有的人總認為自己好。要比就要跟國際上比,不要與國內的比。在美國,他說你們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愿意向你們學習。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兩國還簽署了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和文化協定。中國能直接從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引進技術、資金,學習先進管理經驗,進行對外貿易,這成為中國推進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重要助力。
國內考察和國外出訪結合起來,他形成了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新認識:對內要變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加快發(fā)展生產力;對外要開放,創(chuàng)造和平友好的環(huán)境,引進先進技術,借鑒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正確認識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現實狀況和外部環(huán)境,科學預見世界格局和全球經濟的發(fā)展變化,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我黨決策實行改革開放的重要依據。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在討論1979年和1980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時,不少同志贊成全國計劃會議提出的“三個轉變”方針;同時,對粉碎“四人幫”后經濟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傾向和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失調問題提出了批評,希望今后兩三年把比例失調的狀況大體調整過來,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再不要重犯1958年一哄而起的錯誤。在討論李先念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的總結講話時,很多人都贊成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會議印發(fā)了一批介紹國外和我國的香港、臺灣怎樣迅速發(fā)展經濟的材料。不少同志看后提議:改變過去“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做法,充分利用對我們有利的國際形勢,在可能的條件下多吸收外國資金,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快建設速度;人大常委會應盡快制定有關接受外國貸款、借款、投資等方面的法律,鼓勵外商與我們合辦企業(yè)。
12月13日,鄧小平在閉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及時地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決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經濟政策這三方面的問題。在管理方法上,要特別注意克服官僚主義……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學習,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全面地轉到社會化的大生產的技術基礎上來。在管理制度上,要特別注意加強責任制,做到職責分明,通過賞罰嚴明,在各條戰(zhàn)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fā)向上的風氣。他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痹诮洕呱纤€提出一個重要思想:“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企業(yè)、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主觀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qū)、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fā)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p>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鄧小平在閉幕會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提出了當前實現歷史轉折和進行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最重大關鍵的問題,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指導思想,指明了黨在今后的主要任務和前進方向。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旗幟鮮明提出改革開放的任務:“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fā)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fā)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踏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征程,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新實踐,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后來多次談到這次全會的重大貢獻和歷史意義。他說:“這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雖然過去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但是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說,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開端?!笔粚萌腥珪鳛橐粋€偉大轉折點載入黨的光輝史冊。
(責編 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