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五四時期的新青年們創(chuàng)辦雜志,以雜志為陣地,引領時代。
北京大學圖書館特色資源中心主要搜集、保存、整理、研究清末民國文獻、西文珍貴文獻、
名人藏書、北大教職員及校友的重要學術著作,以及其它重要的近現(xiàn)代文獻及手稿。
它收藏了五四時期的主要刊物:《新青年》《湘江評論》和“亢慕義齋”的一些藏書。
《新青年》第一卷——《青年雜志》
作為《新青年》第一卷的《青年雜志》,其發(fā)行量僅有一千冊左右,因此原版的完整收藏頗為不易。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兩套完整原版《青年雜志》,且有完整九卷本原版《新青年》的收藏。
《青年雜志》1915年9月由陳獨秀創(chuàng)刊于上海,自第二卷起更名為《新青年》。1926年7月???,共出9卷54號?!缎虑嗄辍肥恰爸袊膶W史和思想史上劃分時代的刊物”,是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的中央機關刊物之一。
1917年初,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同年,胡適、劉半農(nóng)、周作人等人到北大任職。自1918年1月第4卷第1號起,《新青年》改為以北大教授為主的同人刊物,直至1920年編輯部隨陳獨秀遷回上海。這期間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鎮(zhèn)。
五四運動后,《新青年》逐漸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重心,先后發(fā)表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重要文章,較為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且深遠的歷史影響。
“亢慕義齋”藏書
北京大學圖書館現(xiàn)藏有八冊“亢慕義齋”藏書原本,極為珍貴。八本藏書均為共產(chǎn)國際德文版出版物,包括列寧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偉大的創(chuàng)舉》等。
上圖為“亢慕義齋”藏列寧《偉大的創(chuàng)舉》德文版,柏林聯(lián)合出版社1920年出版。
1920年,在李大釗指導和支持下,一些進步學生成立了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和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并建立了專門收藏馬列主義文獻的研究會藏書室,取名為“亢慕義齋”。
“亢慕義齋”為德文Das Kommunistische Zimmer的音譯,意即“共產(chǎn)主義小室”?!翱耗搅x齋”設在景山東街的北大第二院,既是圖書室又是翻譯室。由于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即館長)李大釗的支持,“亢慕義齋”的圖書實際上大部分是由圖書館轉(zhuǎn)來或代購的。
《湘江評論》
《湘江評論》為周刊,共出版5期,1919年8月被軍閥張敬堯查封。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湘江評論》第1-4期,及臨時增刊,屬于國內(nèi)難得的較全收藏。
《湘江評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重要刊物,1919年7月14日創(chuàng)刊于長沙,由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主辦,毛澤東任主編。其主要內(nèi)容為宣傳反帝、反封建和反軍閥統(tǒng)治,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號召實現(xiàn)“民眾的大聯(lián)合”來反對反動政府的統(tǒng)治。除轉(zhuǎn)載京、滬等地的報刊文章外,辟有“西方大事述評”、“東方大事述評”、“放言”、“新文藝”、“湘江雜評”、“世界雜評”等欄目,全部采用白話文,包括著名的《民眾的大聯(lián)合》在內(nèi)的大部分重要文章為毛澤東撰寫。
(文字及圖片由北京大學圖書館特色資源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