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維佳
今年我參加了第17屆全省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的評選工作。我和其他幾位評委負責評選的范圍類別是“內容研究”和“決策研究及其他研究”。一共收到62篇論文。作者主要來自于山西廣播電視臺以及太原、陽泉、呂梁、大同、臨汾等5家市級廣播電視臺、太原教育電視臺一個專業(yè)電視臺,及澤州、渾源、平定、浮山、介休和平順等六個市(縣)級廣播電視臺。從發(fā)表刊物種類來看,有《新聞采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新聞研究導刊》《當代電視》《西部廣播電視》《三晉聲屏》,還有個別報紙《山西經濟日報》《陽泉日報》等等。其中一些刊物在全國新聞界和廣電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也有少數(shù)屬于內部發(fā)行刊物,沒有全國公開發(fā)行的刊號。從作者的分布來看,除了一名太原師范學院的新聞教育工作者以外,其余均是全省廣播電視采、編、導一線的記者、編輯。山西廣播電視臺的作者占了大多數(shù)。作者的來源決定了送評論文中純粹理論性的文章幾乎沒有,均是對一些新聞采訪實踐的總結、提煉及所思所想,這些文章力求把新聞采訪實踐活動理性化。
從總體來看,論文基本涵蓋了過去兩年我省廣播電視采、編、播等各個專業(yè)的學術水平,基本上反映了把握廣播電視發(fā)展規(guī)律、在新形態(tài)下媒體融合的思考和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我省廣播電視工作者在內容研究以及科學決策研究方面的面貌。同時說明我省廣大廣播電視工作者,在繁忙的采編播之余,積極開展業(yè)務研究與探討,展現(xiàn)了廣播電視記者、編輯、播音主持的業(yè)務水平、研究能力。
宏觀評價這些文章,有三個突出的感受。第一,整體水平不如想象的那么高。當然也不乏精彩之作;第二,臺級之間的水平相差很大。省臺、市臺、縣臺在論題的選擇上,眼光、高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別。第三,市臺之間、縣臺之間相比很不平衡??h級廣播電臺只有六個(市)縣參加推薦,市一級廣播電視臺還有六個是空白,幾乎占了一半。不知道是沒有好的論文往出推,還是根本就沒有去研究寫作。相當多的廣播電視臺還沒有形成濃厚的新聞研究、新聞探討的業(yè)務風氣。
通覽62篇文章后,感到在以下九個方面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硬傷”,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論題不夠重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思想、廣播電視所面臨的重大變革、媒體融合所面臨的新挑戰(zhàn)及其對策、主流媒體如何在新時代發(fā)揮主流作用、未來廣播電視的發(fā)展趨勢、如何與新媒體進行充分融合等等方面的內容,都沒有涉及到。論文幾乎都是圍繞著各自的工作實踐、心得體會展開。當然不是說不能寫作這類文章,但對于新時代,新思想、新要求、新征程、新作為所涉及的新聞重大理論問題,更應該深入研究。
第二,觀點不正確。一篇論文,首先是政治觀點、政治立場要正確,正確的業(yè)務觀點也同樣重要。政治觀點不允許出錯,業(yè)務觀點也不能有偏差。有一篇論文提出,“我國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的觀點,并且“對廣播電臺的新聞節(jié)目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自媒體下“廣播電臺新聞節(jié)目的發(fā)展受到了阻礙”。而現(xiàn)實情況是全面“自媒體”的時代并未到來,傳統(tǒng)傳播手段仍然是主渠道,主流媒體引領起著主導作用,傳統(tǒng)媒體向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步伐明顯加快,并且取得了成效。
第三,論題老化,論據(jù)過時。縣一級廣播電視臺的作者表現(xiàn)尤為突出。缺乏前瞻性,觀點不新鮮。比方說在融媒體形勢下廣播電視如何有新作為,這樣的題目至少在四五年以前已經被業(yè)界的學者、專家及相當多的廣播電視從業(yè)者廣泛地關注到了。再比如選擇“記者應該有什么樣的素養(yǎng)”等等這樣的論題,很難提出更超前、更時新的觀點。就像是穿新鞋走老路,帶著一頂媒體融合的帽子,里邊還是一個陳舊的腦殼。嚼別人嚼過的饅頭、吃剩飯,把別人的觀點拿出來再重復一遍,很少有新鮮的感覺。
第四,選題雷同。好多文章就像作者事前商量過,內容大同小異。比如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形勢下,傳統(tǒng)媒體如何發(fā)展、比如從聽眾或受眾角度研究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再比如對一擋收聽、收視率較高節(jié)目的分析等等,從論文中絲毫看不出有任何創(chuàng)新的辦法、思路、觀點。僅僅是表達方面的差異。
第五,不是論文。有一些文章不屬于論文范疇,應該是劇評、影評、工作總結、創(chuàng)作體會、采編心得等。這類文章多關注于對于現(xiàn)象的描述,而缺乏理性的歸納、總結、分析。體會、影評、劇評等,和論文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打比方說,一段小品會引人發(fā)笑,是因為“包袱”多。如果僅分析到此,就叫劇評。接著再問,為什么“包袱”多?同樣的“包袱”什么時候抖?哪個先抖哪個后抖,摸索出可循規(guī)律,這就是論文?!墩l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電視劇彭德懷元帥的人物塑造》一文更接近于前者,而《不忘初心,百煉成鋼——評電視劇“淬火成鋼”》屬于后者。
第六,缺技巧。少數(shù)作者沒有掌握論文的寫作技巧。無論論點、論據(jù)、論證,還是語言的表述、表達、論述方面,存在著比較大的缺憾。讀來不像業(yè)務文章,區(qū)分不清是在寫論文,還是在寫電視紀錄片解說詞。說明作者對論題的邏輯層次把握不清晰。
第七,抄襲。當我拿到參評論文時,內心有前置條件,即這些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寫作的,已經進行過真實的審查,沒有抄襲現(xiàn)象,而且有部門的負責同志簽了字,還有一部分作者寫了承諾書。但越讀越泄氣,比方個別縣級廣播電視臺作者說到縣級廣播電視臺的人才培養(yǎng),明顯站在全國角度,這種眼光,只有國家廣電總局的領導才可能有。再比如,有些論文下筆伊始就是號召式的,“各級電視臺”應該如何如何。論文查重后發(fā)現(xiàn),抄襲嚴重。有的是抄襲別人的文章,僅僅是調整了段落;有的完全引用原作者的觀點,把其中的事例、人物替換。最為典型的是某縣級廣播電視臺,推薦參評七篇論文,幾乎都有抄襲的痕跡。
第八,東拼西湊。有的論文不知作者要表達什么主題,文章是東拼西湊來的,內在邏輯混亂?!稄V播新聞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途徑分析》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中間部分及后半部分毫不搭界,東拼湊一個板塊,西拼湊一個板塊,不知所云。
第九,語句、用詞、標點符號不規(guī)范。準確使用字、詞、句,能夠準確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相反,錯別字滿篇,語句不通順,亂用標點符號,“在”、“再”不分,混淆“的、地、得”,再怎么說,這樣的文章也難以表達作者的文義。在國家一級獎項評選中,很看重細節(jié)問題,要求甚嚴,一些作品往往由于用詞不準或者有錯別字而失去了獲獎良機,例子舉不勝舉,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