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凱 季文儀
滴滴和美團掐起來了,大家似乎沒有很驚訝。
上個月的一個飯局上,正好有一個人來自滴滴,一個人來自美團,話題自然也就圍繞兩家近來的競爭展開。
滴滴的哥們兒說,我們本來做的就是路線調配,人是分散運動的,外賣點是固定的,我們能送人肯定也能送外賣。
美團的哥們兒說,我們本來做的就是路線調配,外賣最講究時效性,多一分鐘都不能等,我們能送外賣肯定也能送人。
全桌大笑,說怪不得你們兩家能掐起來。
再后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美團打車正式在上海上線,據(jù)說幾天就攻下了三成市場份額。
這背后的原因其實很多人也講了,歸根到底就一句話,在規(guī)模效應有限的出行領域,滴滴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壁壘?
有壁壘就能阻止對手攻擊,而從美團這件事看來,滴滴的壁壘似乎并不高。
反過頭看,滴滴也確實不全是靠自己的壁壘起來的,有兩次打到關鍵時刻,都是同一個結果——合并,結果滴滴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滴滴。而美團卻確實是千團大戰(zhàn)里剩下的,中間似乎只合并過一次大眾點評?應該更多還是為了沉淀的數(shù)據(jù)。
所以,都是打硬仗的偉大公司,但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滴滴手里一直多了一支叫做“資本”的拐杖。也所以,后來大家就說滴滴是有規(guī)模優(yōu)勢,天底下所謂的規(guī)模,說穿了不都是錢堆起來的嗎?
不巧,現(xiàn)在這個市場,缺流量、缺用戶、缺創(chuàng)新、缺大餅,就是不缺錢。
所以,滴滴這個模式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分別來看下。
滴滴的問題
先看供給端
滴滴當初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一個個地教司機安裝和使用打車APP,結果讓司機學會了多部手機,多家接單,哪里賺錢去哪里。
這樣,在市場競爭初期看起來特別難的壁壘和優(yōu)勢,在后期可能就不復存在了。這真的是這個市場最殘酷的地方,先發(fā)優(yōu)勢變成了教育市場,為他人做嫁衣。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講,強調?first mover advantage在巨頭林立的市場中,有時候不一定比last mover advantage好。
再者,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投資人認可的SaaS公司投資邏輯都從面向小B客戶,轉變?yōu)槊嫦虼驜客戶,因為大家都發(fā)現(xiàn),小B的留存很差,可能是因為公司死掉了、沒錢了、業(yè)務方向變了等等,而大B雖然一開始難啃,但一旦合作就是一紙合同,可能能吃3年。
所以,任何商業(yè)世界都一樣,小B越小,越不穩(wěn)定。而打車市場的小B已經小到了每個都是個人,于是供給和需求有了驚人的一致性,就是“逐利”二字,結果就是對平臺毫無忠誠度。
當然,說到這我們也想過,那為什么淘寶上也都是小B商家,就看起來比較忠誠?
首先,客觀事實是,目前確實有很多小的淘寶商家在外逃(到拼多多等平臺)。
其次,淘寶做得好的地方就是把交易數(shù)據(jù)和信用體系打造得非常完美。所有淘寶上的商家開店后的目標都是先做到幾鉆,因為那樣能帶來更多的客流。
而對司機來說,幾顆星影響的是司機與平臺之間的關系,而非司機與乘客之間的主觀選擇關系,何況絕大多數(shù)正常司機也不會相差過大。
這就又要講到另一點,就是標準化產品帶來的劣勢。
滴滴是一個典型的標準化服務流程的產品,天下的車大多也就是分成快車和專車,司機是誰,車長啥樣,都不重要。
這讓滴滴能迅速規(guī)模化,并且用相對比較輕的模式來運營。但這同時也讓美團有機會直接替代供給端。所以,滴滴的供給端相對來說是沒有壁壘的(后文我會講那對于滴滴來講該怎么辦)。
再來看需求端
之前的太多文章都在講滴滴的服務做得如何。在我看來,很多人分析這個事情時有一個問題:太把人當人看了,通篇去分析滴滴怎么讓顧客不開心了。
但實際上,人就是這個商業(yè)模式的一個單元而已,而這個單元的問題就是,越小的個體越沒有忠誠度,越無法綁定。
服務本身并不是壁壘,無法壟斷。就好像海底撈的服務再好,也沒有人每次吃飯都必須吃海底撈的。
所以其實用戶就是認補貼,哪里省錢去哪里,哪怕之前滴滴的服務再好也是一樣。
那是否有什么解決辦法呢?從需求端來說,滴滴之前的會員制、積分制、拼車順風車社交元素等都沒有做好,而從用戶需求的完成上來說,滴滴確實本身也不像亞馬遜能用自建物流差異化,也不像一些視頻平臺能用IP留住人,所以還真的不好辦。
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短期能從會員和積分上努努力(我一個用了N年滴滴的白金卡用戶,和第一天用滴滴的人并沒明顯服務或定價體系上的區(qū)別,那我當然也沒啥動力留下),但長期解決問題還是要靠供給側的變化。
最后,不管是供給還是需求端,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這個業(yè)務太地域化了。
線下服務本身就是個地域化的市場,打車因為車牌的限制,尤其是。
所以美團可以在南京先撩撥一下,再在上海猛攻一陣,說不定下次又跑去某個三線城市占個據(jù)點。真跟打仗一樣,還是游擊戰(zhàn),滴滴應付起來估計要疲于奔命。
美團的底氣
為什么美團天生適合做這件事呢?
我們來舉個偏題一點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總有人問我,該不該出國留學?我一般都說,你要知道留學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留學是為了讓你能找到更好的更適合自己的工作。那如果你現(xiàn)在就有,或就能找到,那就別去了。
出行,就像留學一樣。很少有人把出行本身當作目的的,說我的愛好就是每天出門坐三公里專車。
大家的目的是:從一個目的地到另一個目的地。
而我相信這里的目的地絕大部分占比是公司、餐廳、ShoppingMall或親戚、朋友家。
而這里有一半(餐廳、ShoppingMall等其他逛吃玩樂場所)本來就是屬于美團的,這部分用戶心智和流量也在美團。所以美團是天然適合做打車業(yè)務的。
這就好像說,滴滴是一家留學公司,把留學申請做到了極致。但美團出來了,對用戶說,你不就是想去XX公司工作嗎,我?guī)湍闵暾埩魧W吧,你也別管去的學校咋樣,反正最后我能把你弄進那個公司。
這就是掌握了人、掌握了目的地場景,然后做中間的服務連接。
所以美團現(xiàn)在做打車,就和當初從點評到外賣的邏輯一樣,一個是把吃的帶到人旁邊,一個是把人帶到吃的地方。
而場景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微信支付為什么能把支付寶市場份額侵蝕得那么厲害,就是兩個字,場景。
于是,逼得支付寶線下大布局,到某些地方只能使用支付寶。但滴滴真的挺難的,總不能說你要到天安門,必須用滴滴打車才放行。
這樣長久下去,美團打車也許真的會一點點侵蝕滴滴的場景和用戶習慣了。
為什么美團可以低價做這件事?
美團做的是人和服務的連接,而滴滴做的是出行。對于美團來講,出行是其服務中的一環(huán),是順手做的,而對于滴滴來講,出行是主營業(yè)務,是拿來賺錢的。
所以,美團可以用平臺的思路來做,而滴滴就要在其中努力牟利。
試想,對于行車1公里的一單,和行車100公里的一單,滴滴在背后所做的事情有任何區(qū)別嗎?那為何滴滴對司機端要用總費用提成來收費呢?美團可以以成單的基礎價格收費,也就能把利返給供需兩端。
這樣,到頭來美團打滴滴就變成了一種合情合理的降維打擊,而不只是補貼大戰(zhàn)。
滴滴該怎么辦呢?
目前看來滴滴的一個回應是,做外賣,頗有點圍魏救趙的意思。
但這里有兩個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單從商業(yè)模式的組成單元來說。
美團是:商戶=>外賣團隊=>用戶
滴滴是:司機端=>用戶
所以,美團自己手中有用戶和用戶場景,撬掉了司機端,這事情就成了。而滴滴雖然可以撬美團的外賣團隊,卻還缺少商戶資源和用戶場景這兩件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滴滴要做美團的事情,更難。
第二個問題,美團做的是人和服務的連接,是橫切市場,做出行是自然而然,滴滴做的是出行市場,是縱切,做外賣的意義是什么呢?
我們假設滴滴的外賣做得和美團的打車一樣好,誰的好處更多,誰的殺傷力更大呢?
再進一步說,哪怕美團和滴滴最終和解了,這并不能解決我們最開始提到的滴滴本身的問題。滴滴仍然是一家以規(guī)模/資本勉強支撐起壁壘的公司,所以你看市場這一亂起來,高德也做順風車了,嘀嗒拼車也又出來了,更別說一直有的神州、首汽或莫名冒出來的曹操專車等。
所以,滴滴到底該怎么辦呢?
我們已經講過,在出行的整條服務流程里,司機控不住,乘客控不住,但還有一個東西是可控的,這也是孫正義敢大手筆全球投資出行公司的核心原因。
那就是:控車。
不論是短期的融資租賃,還是長期的無人駕駛,我相信只有控車一條路可以真正讓滴滴的市值落地為安(甚至包括美團要繼續(xù)做打車也是一樣)。
在這個方面,我們已經看到滴滴做了一些布局,我相信美團的進來會讓滴滴加速轉型成為一家汽車產業(yè)鏈公司與無人駕駛技術公司,我也相信這對于滴滴來講是件大好事,因為如果今天沒有美團,可能未來滴滴直接面對的就是一些汽車廠商,到那個時候會更難應對。
但控車畢竟是一個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這個時間窗口內,就要看美團做出行的心有多堅決了。
在這個移動互聯(lián)網的收官階段,能看到這樣的市場戰(zhàn)爭,對我們這些看客來說也是一大幸事。
編輯:
王玉289360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