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恒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中醫(yī)醫(yī)院,黑龍江大慶 166200
臨床上檢查下肢病變及其所致畸形時,主要采用負重位全下肢X線技術,其X線片的質量對評估患者病情,選擇治療方案以及預后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該次研究將針對負重位全下肢攝片技巧及影響因素展開深入分析,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0月間該院收治的跛行患者48例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跛行患者(48例)為該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以及女性患者數(shù)量分別為33例和15例,最大年齡以及最小年齡分別為70歲和24歲,均值為(44.59±4.28)歲,基本資料詳見表 1。
表1 48例患者基本資料
治療器械:X線機產(chǎn)自西門子公司,型號為500 mA,系統(tǒng)為AGFA-CR,暗盒-IP板為14x17in,內置固定濾線柵的AGFA下肢全長攝片架。
攝片方法:以患者骨盆髂嵴至足底長度為依據(jù),確定14×17inIP暗盒-板數(shù)量,然后在下肢全長攝片架內插入已確定的14×17inIP暗盒-板,并進行一次性曝光成像。X線管處于與攝片架垂直的水平狀態(tài)投照,對濾線器的大小進行調整,確保下至足底、上至骨盆髂嵴左右至片架兩邊的區(qū)域處于有效照射野內。確定焦片距為2 m,成人攝片條件50 mas,100 kV,將兩足適當墊高,以直立姿勢內旋足見5°,盡量伸直膝關節(jié),確保髂骨朝向正前方,于片架兩側扶手處放置雙手。X線曝光完成之后,利用ADC Compact Plus掃描暗盒-IP板,獲取2~3幀圖像后行拼接處理,拼接借助AGFA全下肢軟件完成,然后調節(jié)參數(shù),如空間頻率、圖像窗寬窗位,最后打印圖像照片。
拼接后,圖像中可以見到整個下肢,在同一圖片上可以自然且清晰的看到骨盆至踝關節(jié)的影像,且具有較高的對比度,從視覺上提高連貫性,同時還可以將畸形部位全部清晰的表現(xiàn)出來,可以通過影像準確測量下肢長度以及力線。
下肢關節(jié)畸形屬于骨關節(jié)疾病,該病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F(xiàn)階段,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主要采用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該手術的手術效果直接受到下肢力線準確性的影響。相關研究學者表明,評價負重位X線片的時候,下肢力線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準確測量下肢力線可以為術前評估以及術后定位和治療效果的評價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據(jù)。以下筆者將依據(jù)臨床經(jīng)驗和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影響攝片質量的因素,并針具體情況提出有助于提高攝片質量的技巧。
檢查信息錄入的時候,為避免IP板默認方向以及默認曝光等級改變造成拼接圖像失真甚至是失敗的情況發(fā)生,需要選擇Full-leg。CR后處理的優(yōu)勢在于其功能強大,具有較大的寬容度和線性度。在軟件拼接之前,如果單一地調節(jié)圖像就會出現(xiàn)視覺上曝光強度不一致的情況,完后拼接之后,需要諧調下肢全長整體片,并調整空間頻率,這些都需要借助CR后處理功能完成,進而使寬容度得到提升,減小全下肢片影像密度差,使黑化度趨于一致,使影像中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以及骨盆X線衰減不同的情況得到補償,這種X線衰減不同是由組織厚度以及密度不一致造成的。所以,需要在正確選擇攝影條件的情況下對CR后處理功能予以合理運用。
AGFA拼接軟件的拼接環(huán)節(jié)使按照方格線的連續(xù)性完成的,確保IP板上下位置不能顛倒,并且處于攝片架的同一縱軸線上。IP板系生產(chǎn)批次的不同決定了IP板細微規(guī)格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將影響拼接效果,甚至導致拼接失敗的情況發(fā)生,所以需要在同一批次選擇符合攝片需求的IP板,避免拼接失敗的情況發(fā)生。自發(fā)熒光消退的情況存在于IP板中,并且IP板俘虜?shù)男盘栯S著時間的增加而減少,進而導致曝光不足的情況出現(xiàn),使掃描后圖像的清晰度受到嚴重影響,所以需要盡快掃描曝光后的IP板[1]。
當焦片距超過2 m之后,X線到達人體時幾乎處于水平狀態(tài),不會對踝關節(jié)以及盆骨變形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攝影時使用高千伏,不僅可以在適當范圍內降低對比度,同時還可以使層次感得到提升。對X線管陽極端效應充分利用可以對骨盆等較厚部位的對比度起到一定的補償作用。對固定慮線柵以及照射野做出合理確定,可以減少散射線,提高對比度以及清晰度[2]。
旋轉下肢的時候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因此,擺攝影體位的時候,需要對解剖體表標準予以充分的重視,盡量伸直膝關節(jié)。同時,使患者處于直立狀態(tài),避免因為人為因素改變生理扭曲度,影響下肢力線顯示的真實性。對于站立困難的患者,可以在兩側扶手處放置雙手起到穩(wěn)定站姿的作用,避免因為身體產(chǎn)生晃動而造成運動模糊的情況發(fā)生。確保盆骨與兩踝之間的肢片距相同,確保上下放大率處于一致狀態(tài),以便降低其對下肢力線的影響。在拍攝全下肢的時候,避免拼接縫上出現(xiàn)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以及髖關節(jié)重疊的情況發(fā)生,進而減少測量下肢力線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準確確定各中心線[3]。
在該次研究中,患者整個下肢可以充分體現(xiàn)在一個圖像上,進而清晰并且自然的看到骨盆至踝關節(jié)的相關影像,通過較高的對比度以及極其連貫的視覺效果,充分體現(xiàn)全部的畸形部位,進而通過影像準確測量下肢長度以及力線。
綜上所述,確保攝影體位以及IP板擺放位置的正確性,并對CR系統(tǒng)以及其后處理功能予以科學其合理的運用,就能使影像的清晰度得到提升,使密度變化呈線性規(guī)律,進而提高全下肢X線片質量,使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具體情況、關節(jié)畸形以及下肢力線清晰顯示在圖像上,進而以此為參考依據(jù),確定優(yōu)質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
[1]施麗麗,錢玉,田傳帥,等.數(shù)字化X線攝影在負重立位全下肢X線攝影中的優(yōu)勢 [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6,45(19):2241-2243.
[2]武建運,左建林,劉潼,等.膝骨性關節(jié)炎下肢負重位等比例全長X線片測量與分析[J].中國骨傷,2016,29(9):791-794.
[3]黃向輝,凌鳴,易智,等.數(shù)字化全下肢力線測量與X光片手工測量對照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5,13(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