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山東省煙臺萊州市金倉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病房,山東煙臺 261417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nèi)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該病可誘發(fā)多種嚴重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見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由于糖尿病足的病情嚴重,因此多數(shù)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2015年4月—2018年3月該研究通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糖尿病足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干預,極大的提升了疾病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全部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齡在41~75歲,平均年齡為(61.38±3.53)歲;病程 1~14 年,平均病程(3.08±0.66)年。 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齡在40~72 歲,平均年齡為(61.06±3.37)歲;病程 1~14 年,平均病程(3.14±0.71)年。兩組患者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加強對患者的病情監(jiān)測,幫助患者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做好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護理,保持病室內(nèi)的環(huán)境安靜,定期清潔床鋪,定期對病室內(nèi)進行消毒,避免出現(xiàn)院內(nèi)交叉感染;叮囑患者家屬在探視期間與患者家屬保持良好溝通,使患者得到充分的家庭支持,保持心境開朗;加強對患者的病情護理,幫助患者適當抬高患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通暢,并在潰瘍愈合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肢體功能訓練,幫助患者盡早下床鍛煉,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蜷縮,提高肢體功能。對出現(xiàn)異常情緒的患者給予適當?shù)男睦硎鑼В瑤椭颊吒纳撇涣记榫w。
觀察組患者通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取得患者的全面信任,主動了解患者對疾病的態(tài)度,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綜合評估,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計劃;定期對患者進行糖尿病足的相關知識培訓,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幫助患者正確認知糖尿病足的治療及護理方法,提升患者自身的疾病管理能力,消除患者對疾病本身的恐懼感,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及問題進行耐心解答,幫助患者分析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原因,鼓勵患者積極傾訴自己的不良情緒,針對患者提出的各項要求應盡量滿足,且治療期間須充分尊重患者隱私。
觀察兩組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及心理狀態(tài)改善情況。①療效評估:治愈:經(jīng)護理后,患肢創(chuàng)面基本修復;有效:經(jīng)護理后,患者的炎癥消退明顯,患者糜爛變淺或縮小;無效:經(jīng)護理后,患者病情無改善,炎癥或有加重跡象。②心理狀態(tài):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癥自測量表)評分評估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改善情況。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28/30),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3.33%(22/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 SAS評分、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心理狀態(tài)改善情況比較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甚至誘發(fā)神經(jīng)病變、心血管疾病等并發(fā)癥。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重大改變,以及疾病診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的糖尿病的檢出率呈逐年升高趨勢[2]。糖尿病足屬于糖尿病嚴重并發(fā)癥,該病的發(fā)病機理被認為是血管病變引起的肢端缺血、缺氧,從而誘發(fā)局部神經(jīng)病變,引起肢體感覺異常,加之在感染的作用下引起糖尿病足[3]。
糖尿病足患者由于受糖尿病長期折磨,加上對自身病情的擔憂,因此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心理,長此以往甚至可能引起患者的性格改變和行為異常,使得疾病的治療依從性嚴重下降[4]。除此之外,不良的情緒也會使患者外周循環(huán)系統(tǒng)收縮,加重局部缺血、缺氧狀況,從而使疾病加重,進而使得患者的預后質量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因此臨床上加強對糖尿病足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5-6]。
該院通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對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定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幫助患者強化對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知識的理解,改善患者的疾病認知狀況,消除患者的迷茫、焦慮心理;加強對患者的不良心理干預,取得患者的積極信任,通過溝通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做好患者的生活及病情護理,加速疾病康復。
該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28/30),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 73.33%(22/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提示對糖尿病足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干預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療積極性,從而改善疾病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整體預后質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具有較高的危害性,臨床上必須給予及早治療來改善患者的病情狀況,而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1]武箭.臨床護理和心理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療效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6):2240-2242.
[2]賽娜,月蘭.35例老年糖尿病足臨床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38):210.
[3]張嘉熙,李彥輝,劉燕.探討心理護理在糖尿病足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10):246.
[4]陳丹丹,呂竟夷.0級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護理[J].中國臨床護理,2015,7(4):308-309.
[5]鄭行行.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護理體會[J].河北中醫(yī),2016,38(2):284-286.
[6]李宇新,曹立新.糖尿病足的臨床護理及其預防[J].全科護理,2016,14(20):211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