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霜
(重慶工商大學 長江上游經(jīng)濟研究中心,重慶 400067)
西方將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人文主義地理學,其中人文主義地理學是西方地理學的最新流行分支,它從正面探討了“人-地”關系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并且強調(diào)人及其行為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及作用[1]。20世紀70年代,以段義孚為代表的人文主義地理學者重新將“地方”引入人文地理學研究,地方感隨即成為國內(nèi)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地方感研究從人的感知、態(tài)度、價值觀等角度探討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包括人在特定地方中的體驗和人與特定地方的情感聯(lián)結關系。從旅游的角度來看,地方感是游客對環(huán)境或者特定時空進行感應和認知的結果[2]。游客對旅游地的綜合感知是對地方的自然特質加上文化特征的感應,同時附帶自己的主觀認知。
本文擬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對重慶武隆仙女山景區(qū)游客的地方感認知展開定量研究,其意義在于,從理論角度說,對地方感的研究將為旅游地理學、旅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從實踐角度說,享有“東方瑞士”之稱的武隆仙女山以其獨特的嚓斯特地貌吸引四方賓客,選取如此典型的成熟景區(qū)作為研究對象,有助于此地旅游經(jīng)濟的長遠發(fā)展。
地方理論的研究產(chǎn)生于上世紀70年代,屬于國外旅游研究的熱點,比中國本地研究早近30年。國外關于地方感的研究包括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層面。早期的環(huán)境心理和感知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Lynch首先從環(huán)境設計視角為地方研究奠定了基礎[3]。Relph等學者從現(xiàn)象學視角在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地方本質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4]151。Wright等分別提出“敬地情結”“戀地情結”“地方感”等概念[5]。Steele對地方感進行了二維結構定義[6]。國外的應用研究則主要側重于專業(yè)游憩者在自然游憩地中形成的地方感,其代表人物有Robert Hay,Campbell,Stokowski和Prettyetal等。Prettyetal把地方感分為3個維度,即地方依戀、社區(qū)感和地方依賴,并研究了3個維度對地方認同的識別特征,探討了維度的聯(lián)系模式在青少年和成年居民之間的差異[7]。
國內(nèi)關于地方感的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地方理論、地方感、地方依戀等研究大都出現(xiàn)在2006年以后。黃向、保繼剛、Wall Geoffrey討論了場所和場所依賴的概念及其發(fā)展,并構建了場所依賴理論體系的CDEEM研究框架[8]。周慧玲、許春曉從旅游者場所依戀形成的邏輯基礎入手,首次提出了自主選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場所依戀的形成機制[9]。唐文躍等以自然觀光地九寨溝為研究對象,在問卷調(diào)查的基礎上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測量了觀光旅游者的地方感特征在自然風景、社會人文、旅游功能和情感依戀4個維度上的差異[10]。
2.1.1 地方感(Sense of place)
地方感有兩重含義,地方固有的特性和人們對一個地方在某種意義上的依附感。Stokowski從文化社會角度對它進行了定義:地方感是一個在社會說教行動中形成并強化的社會理想,人們對社區(qū)和當?shù)卣J識通過社會交往得到發(fā)展與確定[11]。
2.1.2 地方依戀(Place attachment)
地方依戀是指人與特定地方建立起的情感聯(lián)系,用于表達人們傾向于留在這個地方,并感到舒適和安全的心理狀態(tài)。哈米特將地方依戀感從淺到深依次命名為熟悉感、歸屬感、認同感、依賴感與根深蒂固感。
2.1.3 地方認同(Place identity)
Proshansky等認為地方認同與社會認同的概念相對,地方認同可延伸至客體和事物與空間和地方,它所指的是個人或群體與地方互動從而實現(xiàn)社會化的過程。這種特殊的社會化包含了情感、感知與認知等多種復雜的過程,并通過地方來構建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與角色[12]。
國外關于旅游者地方感的構建模型比較多,Relph建立了早期的地方感模型,他的模型建立在穩(wěn)定的場所、活動、意義和地方精神這4個維度上[4]152。Steele的地方感因子模型建立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這兩個維度上[6]321。Zube的景觀感知模型展示了人與地方的互動[13]。Greene的模型類似前人,他強調(diào)交互過程對人地關系的影響,而且增加了管理環(huán)境的維度[14]。Bott設計了一個由自然環(huán)境因子、文化環(huán)境因子、情感因子和功能因子4個方面構成的心理測量量表,用于人工環(huán)境地方感的測量[15]。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武隆仙女山的實際情況,將旅游者的地方感分為4個維度:自然風景維度、社會人文維度、旅游功能維度、情感依戀維度,并通過構造游客滿意度指標,運用心理測量量表對地方感特征進行測量,同時得出地方感因子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地方感因子模型
重慶武隆仙女山屬于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森林公園,距縣城區(qū)約30公里,地處重慶東部武陵山脈。仙女山總面積23.3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 800多米,主峰海拔2 033米,擁有森林33萬畝,天然草原10萬畝,夏季平均氣溫22度,享有“山城夏宮”之美譽。仙女山風景名勝區(qū)占地15平方公里,被譽為“南國第一牧原”和“東方瑞士”。
本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前期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和回顧;采用問卷調(diào)查表的方式獲得游客地方感認知的第一手資料,并運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多元統(tǒng)計分析,最終得到研究結果。
3.2.1 文獻研究方法
首先,在閱讀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梳理出地方理論的相關概念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次,探索測量地方感的方法,結合重慶武隆仙女山的情況設計問卷。通過閱讀相關文獻有助于了解該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不足之處,為本研究主題的確定、研究內(nèi)容的切入和構思以及模型的構建提供寶貴的參考依據(jù)和理論基礎。
3.2.2 問卷調(diào)查及訪談法
本研究調(diào)查問卷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地方感測量、旅游人口學特征及出游特征等。地方感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進行測量,以“1”表示極負評價,“2”表示負面評價,“3”表示中庸評價,“4”表示正面評價,“5”表示極正評價。調(diào)查小組對武隆仙女山游客接待中心的人員,以及大草原、狩獵場、遛馬場、菩薩坨和通天塔的游客展開隨機抽樣問卷調(diào)查及訪談,訪談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簡明的問題剔除普通意義上的觀光游客;二是通過向游客簡述問卷填寫方法,盡可能避免無效問卷。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整理后獲得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為81%。借助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2.3 統(tǒng)計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樣本描述統(tǒng)計、SPSS信度分析、因子分析、非參數(shù)檢驗等多種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借助統(tǒng)計分析軟件的相關功能,得出游客地方感的特征和影響因素。
從樣本基本情況的統(tǒng)計結果可知,游客中男女比例的差別不大,他們大多以學生和其他職業(yè)為主,年齡分布在18至44歲之間。61.3%游客的文化程度在大專水平以上,其收入水平普遍較高。同時,由游客的客源地調(diào)查可以看出,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比例接近1∶1,本省游客中參與旅游的方式以自助游、單位組織、家庭朋友結伴為主,這取決于旅游的就近原則;而外省游客大多選擇參加旅行團的方式出游,這是由距離的遠近以及對旅游地熟悉程度所決定的,且客源地主要集中在重慶周邊省市,如湖北、貴州、四川等。
4.2.1 問卷調(diào)查表信度檢驗
統(tǒng)計中的信度分析又稱為可靠性分析,是一種度量綜合評價體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一份信度好的量表或問卷其信度系數(shù)最好在0.8以上,0.7~0.8之間是可以接受的范圍;分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最好在0.7以上,0.6~0.7之間可以接受。利用Scale模塊的可靠性分析功能考察問卷中的18個感知項,最終獲得的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30,評估項目的標準化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08,大于0.8(結果如表2所示),信度較好;而且各個維度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shù)均在0.6以上,處于可接受范圍之內(nèi)。因此,總體上本問卷調(diào)查表編制的內(nèi)在信度是比較理想的。
表1 樣本的人口特征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表2 問卷調(diào)查表的信度分析結果
4.2.2 問卷調(diào)查表效度指標檢驗
基于問卷調(diào)查的良好信度,現(xiàn)對問卷調(diào)查進行效度分析。效度分析主要考察問卷的內(nèi)容效度和結構效度。量表的內(nèi)容效度,可通過計算單項與總和之間相關系數(shù)來測量,相關關系越顯著,量表的內(nèi)容效度越高,內(nèi)容效度反映了設計的感知項是否代表所有測量的內(nèi)容或主題。經(jīng)檢驗本問卷調(diào)查表中所有變量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說明問卷調(diào)查具有良好的內(nèi)容效度。量表的結構效度則選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進行測定,主要是驗證量表題目的歸類是否與量表本身的結構相符。KMO檢驗變量間的相關性,其值大于0.7時因子分析效果較好,越接近1,變量間偏相關性越強,分析效果越好;Bartlett球形檢驗用于考察變量間的相關性。經(jīng)檢驗,KMO統(tǒng)計量為0.892,Bartlett球形檢驗發(fā)現(xiàn)變量間在0.0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相關,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因此適宜進行因子分析。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問卷調(diào)查表的結構效度分析結果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經(jīng)方差4次最大正交旋轉后得到4個公因子,其結果如表4所示,由此可知,4個公因子分別在4個地方感維度的感知項上有較大的載荷。
以地方感各維度的均值為變量,運用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分析地方感各維度在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職業(yè)、客源地、旅游方式、旅游目的和對仙女山熟悉程度等旅游者之間的差別,在存在顯著差異的維度上,分析各組間在具體感知上的差異情況,從而考察這些因素對旅游者地方感形成的影響。
表4 均值、因子載荷表
說明:a.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b.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經(jīng)方差4次最大正交旋轉;c.在0.01顯著性水平下呈顯著相關
例如,職業(yè)這一項在自然風景維度和旅游功能維度上的K-W統(tǒng)計量分別為6.324和10.335,設顯著項水平a為0.05,由于職業(yè)在自然風景維度上的概率P值為0.176,大于顯著性水平a,則應接受原假設,認為不同職業(yè)的旅游者在自然風景維度上的感知是沒有差異的;而職業(yè)在旅游功能維度上的概率P值為0.035,小于顯著性水平a,則應拒絕原假設,認為不同職業(yè)的旅游者在旅游功能維度上的感知是有顯著差異的。除了在分析地方感的性別差異時運用Mann-Whitney U檢驗方法外,其他均運用Kruskal-Wallis H檢驗方法進行分析,具體分析結果見表5所示。
仙女山旅游觀光者的地方感特征可以從自然風景維度、社會人文維度、旅游功能維度和情感依戀維度4個方面進行度量,通過比較,揭示了旅游者在各感知維度上的差異。
從地方感組間差異表可以看出,在自然風景維度上仙女山得到了旅游者的高度評價,各組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另外“對于武隆仙女山風景四絕——林海、雪原、奇峰、草場,對您吸引力較大”的一項調(diào)查中,草場得分最高,63.9%的旅游者是為了領略草場風光、避暑納涼前往仙女山;19.4%的旅游者出于對雪原景色的向往而產(chǎn)生出游動機。自然風景維度的得分會受季節(jié)性的影響,因此調(diào)研所處的時節(jié)也會影響游客對草場風景的偏愛傾向。
在社會人文維度上,旅游者出于不同的旅游目的,對仙女山社會人文評價不一樣;在最高分為5的得分評價中,“仙女山有悠久的地方文化”平均得分為3.41,“仙女山有現(xiàn)代氣息”平均得分為3.39,“仙女山有吸引人的建筑”平均得分為3.23,“仙女山附近的居民很熱情”平均得分為3.59。
表5 地方感組間差異分析表
不同職業(yè)的旅游者在仙女山旅游功能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跋膳街斡鋹偭诵那椤逼骄梅肿罡撸瑸?.16,而對于“到仙女山旅游能夠增長見識”一項得分最低,為3.46。
情感依戀維度在不同旅游目的方面存在顯著差異。58.3%的旅游者覺得仙女山的旅游氛圍一般,對仙女山的向往程度一般,67.6%的旅游者對仙女山之行比較滿意,以后會考慮再來。尤其旅游方式為家庭朋友結伴而行的表現(xiàn)出較強的依賴感。
在游客對此次仙女山旅游的滿意度調(diào)查中,50%的旅游者認為此次旅游給他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但仍然有8.3%旅游者認為此次仙女山之行毫無特色。54.3%的游客對仙女山的基礎設施不滿意,20%的游客認為仙女山服務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而對于仙女山景區(qū)的衛(wèi)生、景區(qū)秩序和安全設施都比較滿意。
通過對仙女山的游客地方感研究,針對上述結論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5.2.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功能
仙女山作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主要以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景區(qū)里人造的現(xiàn)代氣息的旅游資源不太多,但是應時代的要求也可以適當多增加些現(xiàn)代先進的旅游資源進去,在游客欣賞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xiàn)代化的氣息。從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游客對仙女山的基礎設施不滿意,因此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仙女山的旅游發(fā)展會有一定的幫助。
5.2.2 強化景區(qū)管理水平,提升從業(yè)人員服務質量
目前,缺乏專業(yè)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從業(yè)人員是仙女山景區(qū)發(fā)展的瓶頸。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20%的游客認為仙女山服務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旅游專業(yè)人才缺乏會導致接待不夠規(guī)范,服務水平不高,從而浪費寶貴的旅游資源,影響旅游經(jīng)濟效益。景區(qū)應盡快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隊伍,可采用集中培訓和對外交流的方式,提高從業(yè)人員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5.2.3 打造景區(qū)品牌特色,豐富旅游資源
仙女山得名于民間傳說,可借此挖掘景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加深開發(fā)層次,豐富旅游內(nèi)容,強化旅游氛圍,利用神話色彩打造品牌特色,以此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同時,根據(jù)游客需求變化,可多設計些精品線路和特色項目,不斷推陳出新,豐富旅游資源,提高游客對旅游項目的參與度,滿足不同年齡段游客的體驗。
參考文獻:
[1] 顧宋華.休閑者的地方感研究——以環(huán)西湖休閑街區(qū)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1.
[2] 汪芳,黃曉輝,俞曦.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認知研究[J].地理學報,2009,64(10):1267-1277.
[3]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IT press,1960:126-128.
[4]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London: Pion Limited,1976:78.
[5] 約翰斯頓 R J.人文地理學詞典[M].柴彥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66.
[6] STEELE F. The sense of place[M].Boston:CBI publishing,1981:106.
[7] PRETTY G H, CHIPUER H M, BRAMSTON P. Sense of place amongst adolescents and adults in two rural Australian towns: the discriminating features of place attachment, sense of community and place dependence in relation to place identi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3(23):273-287.
[8] 黃向,保繼剛,Wall Geoffrey.場所依賴:一種游憩行為的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06,21(9):19-24.
[9] 周慧玲,許春曉.旅游者“場所依戀”形成機制的邏輯思辨[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1):22-27.
[10] 唐文躍,張婕,羅浩,等.九寨溝自然觀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J].地理學報,2007,62(6):599-608.
[11] STOKOWSKI P A. Languages of place and discourses of power: constructing new sense of place[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02,34(4):368-382.
[12] 朱竑,劉博.地方感、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11):1-8.
[13] ZUBE E H, SELL J L, TAYLOR J G. Landscape perception[J]. Landscape planning,1982(9):1-33.
[14] GREENE T C. Cogni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a place: nature and the human spirit: toward an expanded land management ethic[M].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1996:301-309.
[15] BOTT S E.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metric scales to measure sense of place[D]. Colorado: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