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龍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農業(yè)種植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為我國的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它將是水稻發(fā)展的重要選擇。該技術在水稻生產中的應用,相較于人工插秧,不僅省工省時,而且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實現了水稻高產穩(wěn)產的同時,還達到了水稻生產節(jié)本增效的目的。對推動水稻產業(yè)規(guī)模化、標準化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提高農戶水稻種植實際操作能力,規(guī)范育插秧技術,筆者根據近幾年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以下關鍵技術措施,以供參考。各地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栽培習慣、品種的特征特性、土壤的肥力等因素確定當地的機插育秧技術。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
在現代農業(yè)發(fā)展中,機械化生產不可或缺,它不僅是現代農業(yè)的重要標志,而且是重要的物質基礎,加快推進農業(yè)機械化,轉變農業(yè)生產方式,實現勞動過程機械化,是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和農民持續(xù)增收、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力量,是實現中國特色農業(yè)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在我國農業(yè)生產和農業(yè)現代化建設中尤為重要。機械化育插秧作為水稻生產的源頭,加強對其進行研究意義重大。下文筆者將兌水稻機械化育插秧高產技術進行探討,以供借鑒與參考。
一、機械化育插秧的優(yōu)勢分析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能夠實現增產的目的,機插秧統(tǒng)一規(guī)格,利于保證基本苗,實行寬行窄窩,通風透光,個體和群體均衡生長良好,小苗早栽,利于早發(fā)早控,形成大穗。比一般大田種植能增產3%~8%。同時機械化育插秧省工節(jié)本,機插秧育秧秧本比為1:80~100,可節(jié)省秧母田80%;每畝機插秧成本50元。比手工插秧節(jié)省2個工,節(jié)省開支150—200元。機插秧每天步行式可插15畝,乘坐式可插50~60畝。而且機插秧育秧可集中統(tǒng)一,插秧統(tǒng)一,病蟲害防治也可實行機防統(tǒng)一,由社會服務組織或個人(機手)來承擔。既減輕了種植農戶的勞動強度,又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水稻生產的必由之路。
二、機插秧的特點
1.生育期延長。機插秧因緩苗期長,同期播種一般成熟期要比拋秧推遲3~7天。
2.秧齡彈性小。機插秧育秧播種密度大,一般畝播種量在100~150kg。秧苗生長擁擠,基本不分蘗,個體生長弱,播種后45天左右基本停止生長,隨秧齡延長,秧苗素質就越差,因此適宜高產栽期的秧齡彈性就小。
3.本田分蘗集中,高峰期來得猛。秧田密度大,秧苗素質差,移栽主莖多,且雜交稻具有很強的分蘗能力,高峰期來得猛。栽培上要注意控制無效分蘗,才能奪取高產。
三、當前機插秧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大苗育插秧技術難題未解決制約了該技術的大面積推廣運用。
2.插秧技術熟練程度不夠插秧后缺穴,斷壟比較嚴重,傷秧率、勾秧率較高,插秧過深,秧苗成活返青較慢。
3.茬口和用水的矛盾,水稻種植前作多是油菜和小麥,若前作收獲期略推遲,就會增大用水矛盾,這就會對機插秧的推廣造成影響。
4.農戶對機插秧新技術不適應,部分田塊技術和管理未跟上,影響了機插秧的產量和推廣速度。
四、育秧技術
機插秧的育秧方式有:軟盤育秧、硬盤育秧、雙膜育秧等。
1.苗床地準備。
(1)苗床選擇。選擇避風向陽、排灌方便、pH值在5~6.5的蔬菜地或旱地作苗床地。切忌選擇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板結、堿性和雜草多的土壤做苗床。秧本比1:80~100。
(2)做秧廂。苗床地畝用過磷酸鈣50kg、尿素20~30kg作底肥,翻耕或免耕均可。按1.9~2.0m開溝做廂,廂寬1.4m、溝寬0.5~0.6m,溝深10~15cm,整平廂面,灌透底水,用沙板或泥掌抹實、抹平,做平廂面,使秧盤能完全平鋪接觸廂面。
2.配制營養(yǎng)土。提前7~10天在苗床地取表上,用1~1.5cm鋼篩過篩,每畝大田準備細土70~80kg,其中50~60kg細上加敵克松50g、壯秧劑1.0kg、過磷酸鈣1.0kg混合均勻作為營養(yǎng)土,營養(yǎng)土pH值要調整到5.5~6.5,水分達到手捏成團、擲地即散為準,再成堆蓋膜堆漚5~7天,使營養(yǎng)土充分熟化。蓋種上為過篩的素細土。
3.平鋪軟盤和底土。每畝大田用軟盤20~25張。待廂面剛收水,立即牽線平鋪軟盤,并用手或沙板輕壓秧盤,讓盤底充分接觸廂面,并做到做盤與盤之間緊密銜接好。緊接著平鋪底土1.8~2cm(每個秧盤用營養(yǎng)上2.5kg左右達到厚薄均勻),整平土面。
4.播種。
(1)品種選擇。選用高產、優(yōu)質、抗性強、適應性廣的雜交水稻:主推超級稻,要求生育期為152—157天左右為宜,米質達國標二級米以上,抗稻瘟病綜合指數五級以下,且有畝產800公斤的潛力的品種:如晶兩優(yōu)534、Y兩優(yōu)1號、Y兩優(yōu)900、荃優(yōu)華占、C優(yōu)華占等。
(2)播種期確定。按“四看”的原則,看天氣變化情況躲避災害天氣;看地溫情況選擇最佳播種時間,一般地溫應穩(wěn)定地通過12℃以上;看品種特性,生育期的長短,秧齡期彈性大小等;看茬口的銜接。以我地為例,我地為四川東部地區(qū),常年種植一季中稻,前茬為小麥、油菜作物,7月中旬至8月上旬常年有高溫伏旱,既要選擇適宜的秧齡期,又要保障最佳的抽穗揚花期。故冬閑田(水田)應選3月5日至10日播種;兩季田根據小麥、油菜的收獲時間適當調整;丘陵地區(qū)還要考慮海拔高度、晝夜溫差等因素作相應的調整。
(3)種子的處理。畝用種子1.25—1.75千克,播種前曬種1~2天,目前,市售種子均為包衣良種,不需要浸種,消毒,可直接播干種子。
(4)均勻播種一個秧盤用于谷種50~70g(折合露白谷65~90g),采用人工播種須按盤定量均勻反復播種3~4次;采用機播,先進行調機試播工作,確定每盤播種量。
(5)蓋種土用備好的素細土蓋種至不現谷種為宜,然后澆水或灌水浸透蓋種土。
5.搭拱蓋膜。播種較早的可蓋雙膜,即地膜和拱膜。播種遲的,因氣溫較高,可只蓋拱膜。
6.秧田管理。出苗前保溫保濕促苗齊,出苗后控溫控濕促苗壯。
(1)溫度。出苗前膜內溫度不超過35℃,一般不揭膜;當秧苗現青后,氣溫不穩(wěn)定,白天膜內溫度超過25℃時,揭膜兩頭通風透氣;當溫度達到30℃時,須揭膜,蓋遮陽網,防止高溫燒苗;當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5℃以上,秧苗達到1葉時,揭膜煉苗,防止徒長,促進秧苗矮??;遇晝夜溫差過大時,日揭夜蓋2~3天,方可揭去薄膜;遇寒潮天,必須蓋膜保溫。
(2)水分。秧苗現青前,苗床須處于保溫保濕狀態(tài),促進苗全苗齊。秧苗達到1葉揭膜后,床土發(fā)白或盤邊緣葉片卷曲或早上秧尖無露水,才進行溜水。下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栽前3~5天左右干濕管理,以利起秧機插。
(3)控制苗高。在秧苗二葉至三葉期,畝用15%的多效唑60~90g兌水30~45k8(300mg/kg的15%多效唑即1g兌水50%)噴苗控高。
(4)追肥。2葉一心期,可畝用尿素8~10kg加腐熟清糞水5~10挑,兌水40~50挑追施斷奶肥,以后看苗酌情追肥。
(5)防治病蟲。結合追施斷奶肥。畝用立枯凈250g+敵克松1000g對肥水潑施預防和防治立枯、青枯?。?月10日前后,畝用銳勁特30~40ml或“康寬”兩小袋防治一代二化螟;用氯氟氰菊酯防治蚜蟲和稻薊馬。
7.壯秧標準株高15~20cm,葉綠矮健苗挺,莖粗根旺色白,生長均勻整齊,無病蟲,根系盤結不散能卷筒。
五、插秧技術
1.移栽期的確定。根據前作收獲期、水源情況、機具和勞動力情況而定。4~5葉以后(或播種25天以后)且盤根較好的,移栽期越早越好越高產。小苗早栽是奪取水稻高產的基礎,以我區(qū)為例,最遲移栽期不能超過5月10日。
2.精細整田。旋耕深度10~15cm,要求田塊平整、細絨,田面干凈,全田高差不超過5cml畝施含氮、磷、鉀45%復合肥30—35kg,或測土配方肥25—30千克加尿素5—8公斤,有機肥10—20擔,一道清做底肥施用。淹水旋耕后,沉淀12~24小時后插秧。
3.插秧。
(1)栽插密度。根據品種特性、移栽早遲,秧苗素質好壞等因素確定機插密度。步行式和乘坐式插秧機行距固定為30cm,通過調節(jié)穴距,一般大穗型品種為每畝1.45萬穴,中穗型品種為每畝1.65萬穴,穗數型超級稻畝植2.1—2.5萬穴左右。
(2)機插質量。①質量指標:漏插率≤5%;傷秧率≤4%;漂秧率≤3%;勾秧率≤4%;翻倒率≤4%;均勻合格率;≥85%;插秧深度2~3cm。②機插質量:達到穩(wěn)、勻、直、淺。
(3)查漏補缺。要留有部分秧苗,機插后要及時進行人工查漏補缺,以減少空穴率和提高均勻度,確?;久?。
六、田間管理
1.科學管水。栽插時田間水層深度1~3cm,栽后淺水濕潤灌溉返青分蘗,當分蘗總數達到成穗數的85%時自然斷水落千曬田。遲栽田塊到6月25日必須曬田。曬田標準達到下田不陷足,葉色落黃褪淡,白根上翻。旺苗田重曬。復水后干濕灌溉,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干濕交替灌溉,谷穗大半吊黃時斷水。
2.科學施肥。
(1)施肥原則一般畝施純氮10~12kg,氮、磷、鉀比例為2:1:2。氮肥中底肥、分蘗肥和穗肥比例為6:3:1;磷肥作底肥,鉀肥作底肥和穗肥各占50%。注意增施有機肥。
(2)追肥 栽后5~7天畝施尿素5~8kg或碳銨15~20kg;遲栽田塊可做兩次追肥,一次在栽后3~5天畝施碳銨8~10k8,第二次在栽后7~10天畝施碳銨8~10kg。曬田復水后畝施鉀肥10kg,抽穗前畝施3~5kg尿素作穗肥。
(3)“一道清”施肥的田塊應看苗追肥或不追,若要追肥應以速效的氮肥或鉀肥。
3.化學除草。栽后10天左右,畝用“野老”或10%的“農得失”1包進行化學除草。
4.病蟲害防治。
(1)螟蟲的防治,5月15日—25日左右,本田分蘗盛期前畝用“康寬”兩袋兌水30公斤噴霧。
(2)紋枯病。于封行期 在7月中旬和下旬各畝用500萬單位井岡霉素50g或紋曲寧200~300ml兌水30kg噴施。
(3)稻瘟病。葉瘟用30%的稻瘟靈或富士一號防治,抽穗15%時用三環(huán)唑或豐登防治穗頸瘟。
(4)稻曲病。破口前5~7天和破口期各用紋曲寧200~300ml兌水30kg噴施。
病蟲害防治根據預測預報進行,并注意對稻飛虱、稻苞蟲等遷飛性害蟲的防治。
七、適時收獲
一般以九成黃時搶晴天收獲較好。收獲過早,青米多,籽粒不飽滿,產量低,且碾米時碎米多,出米率低;收獲過遲,容易脫落或穗上發(fā)芽。
八、結語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實施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效率高,大大縮短了插秧期。質量好,機械插秧的秧苗株距、行距一致,并保株、保穴;秧苗深淺一致,能做到淺插,增加有效分蘗,達到壯稈、大穗、增長;代替人工插秧,減輕勞動強度,徹底改變群眾“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的繁重體力勞作模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大力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機插秧技術,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快又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天冬.農業(yè)部加快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步伐[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5,(2):7-8.
[2]馬文強.唐山市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現狀分析[J].河北農機,2016,(4):54-55.
[3]王正康,倪玉林.談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及推廣對策[J].當代農機,2015,(9):66-68.
[4]張彪.水稻機械化育秧發(fā)展的實踐與思考[J].湖北農機化,2016,(2):37-38.
[5]常淑娟,代遠和,韓玉福.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經濟效益[J].農機科技推廣,201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