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孕育社會人才的搖籃,可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推動力量,而思政工作是提升高校學生素質的重要抓手,為更好的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運用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強化高校思政工作十分重要。對此在本文中,筆者將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對構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提出策略建議。
關鍵詞:十九大精神 高校思政 育人共同體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高校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建設力量,承擔著振興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因此在此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必須要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成為提升高校學生綜合的素質的重要抓手,從而在多方協(xié)同,育人共同體構建下,確保高校學生素質能力迅速提升。
一、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的涵義和基本特點
共同體一詞原屬于社會學范疇,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藤尼斯提出,意味不同的社會連接方式、人際關系和社會功能,在1995年博葉將“共同體”概念引入到教育范疇,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育人共同體”就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思政教育對象及環(huán)境所構成的宏觀組織形態(tài)有機體,具體而言,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首先是系統(tǒng)整體性,思政育人共同體旨在彌合不同要素的獨立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要素之間的共扼效應,因此將學校、社會、家庭系統(tǒng)的結合在了一起,從而在系統(tǒng)整體下實現(xiàn)更好的育人效果。其次是主體多元性,在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中,教育者、被教育者及思政工作外圍環(huán)境都是教育中的主體,其中高校對其他主體產(chǎn)生主導作用,其他主體在高校的引領下更好的發(fā)揮育人功能,這種多元互動關系,為高校思政工作效果提供了極大的保障。最后是客體主動性,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雖然高校學生是教育客體,但學生卻不是被動消極的結束主體的影響,學生有自己的選擇、內(nèi)化、控制權利,從而接受自己想要的思政教育內(nèi)容,并內(nèi)化為相應的道德品質。
二、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 構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策略
(一)重構共同體教育模式評價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主義社會進入了新的時代”,在此新的歷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也應該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通過多方關系的聯(lián)動,推動思政工作改革,從而構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而在這個過程中,重構教育評價體系則顯得至為重要。首先要實現(xiàn)內(nèi)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的統(tǒng)一,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強化多元主體,這樣就形成了以高校為主的內(nèi)部評價和非學校主體的外部評價,其中高校內(nèi)部評價以思想領域評價為主,而非高校的外部評價則以行動領域評價為主,而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建立兩個評價機制的平衡通道,從而更好的對學生做出監(jiān)督與激勵。其次要實現(xiàn)知識評價與實踐評價相統(tǒng)一,傳統(tǒng)思政教育是一種以理論灌輸為主的單線教育,因此評價也是單一的知識評價方式,而在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構建中,實現(xiàn)了多維思政教育模式,并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行為培養(yǎng),因此在構建評價體系時,既要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nèi)涵和理論結構的考核,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個體思想品德實踐行動考核,這樣才能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構建提供保障,從而弘揚十九大精神。
(二)構建家、校、社會一體化教育圖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是黨的十九大的大會主題,而高校作為社會育人搖籃,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也應該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從而在家、校、社會一體化教育圖構建中,實現(xiàn)育人共同體。首先高校在育人共同體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同時也是學生對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學習的重要認知場所,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要緊緊把握十九大精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讓學生明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和使命,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家庭對學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育人共同體構建過程中,高校 要強化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與家校委員會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從而在家庭風氣和倫理道德的潛移默化影響下,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做出保障。
(三)構筑課內(nèi)外立體化教育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這是十九大報告的重要內(nèi)容,而對于高校而言,也應該在歷史轉折新時期,改變以往傳統(tǒng)、落后的思政工作方式,通過構筑課內(nèi)外立體化教育,實現(xiàn)育人共同體。首先要實現(xiàn)課堂到課外的突破,在這個過程中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陣地,將課堂從校內(nèi)搬到校外,通過課外團體活動的開展,更好的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自覺的養(yǎng)成思想道德,為振興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
三、結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的構建,發(fā)揮了多種要素之間的耦合作用,從而構建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生命有機體,這無疑很好的契合了十九大精神,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層次性,因此可以更好的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人才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徐瑾.基于資源配置的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治理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03).
[2]徐瑾.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內(nèi)涵、特征與模式[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08).
[3]闞言婷.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7.
(作者簡介:夏天,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