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賢玲
一
于若木,原名于陸華,1919年4月出生在山東濟南一個書香世家。于若木自幼在開明、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長大,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小學畢業(yè)后,進入山東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學習。于若木兄姐曾受共產主義熏陶,受其影響,于若木自少女時代就喜歡閱讀進步書籍。讀書后,她的語文老師周小舟是中共地下黨員,經常挑選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文章給學生們閱讀。受此影響,于若木在文章中常常流露出對反動政府的不滿和對光明的渴求。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fā),于若木也投身到運動中,活躍在斗爭的第一線。1936年1月,于若木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9月,于若木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
二
1937年,根據組織安排,于若木來到延安陜北公學學習。
不久后,成仿吾校長在一個石窯洞里召開學校黨員大會。當時陜北公學的學生黨員不是很多,約有三十幾人。當時國內許多進步學生投奔延安,針對這種情況,陳云給大家講了黨對知識分子的重視與愛護,歡迎更多的知識分子到延安來。通過這次報告,陳云的沉穩(wěn)、成熟,給于若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多日,組織上要從陜北公學挑選一名政治可靠、條件合適并懂得一些護理知識的人照顧陳云。經過挑選、考察,歷史清白、政治可靠、性格溫和的于若木被選中。此后,于若木便從陜北公學搬到中央組織部的招待所值班,擔任陳云的私人看護。
于若木曾聽過陳云做報告,對他很是崇拜,盡心盡力照顧陳云。二人很快熟悉起來。陳云常和她聊天,問于若木在什么地方上的學,家里還有什么人,喜歡讀什么書,都讀過哪些書;同時也把自己的一些情況向于若木做了介紹。于若木覺得這個領導一點兒架子也沒有,平易近人。
一天,于若木照顧陳云吃完藥,準備回值班室,陳云喊住了她,請她到房間里坐一坐。于若木以為是自己工作沒有讓首長滿意,有些惶恐。陳云說:“我看你這個人很老實本分,很樸實,我自己也是一個老實人,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嗎?”一點兒思想準備也沒有的于若木被問愣了。在她心里,陳云是領導,她一直非常崇拜他。因為崇拜,于若木從沒有把自己與眼前這個沉穩(wěn)、真誠的男人聯(lián)系在一起。面對陳云的提問,性格內向的她低著頭沉默。陳云很理解于若木的心情,沒有讓她立即回答,而是告訴于若木,是否可以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見。這時,于若木的二哥也到了延安,于若木接受了陳云的建議,將此事告訴了哥哥,得到了哥哥的支持。于是,于若木和陳云正式確定了戀愛關系,倆人還互贈了禮物。
不久,陳云和于若木結婚了。一向不主張鋪張浪費的陳云,買了一些花生、糖果,請住在一個院子里的二十幾人在一起熱鬧了一番,算是舉辦了婚禮。
婚禮雖簡單,生活也很清貧,但于若木心中有了對丈夫的愛,便覺得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她在給大哥的信中寫道:“雖然他大了我十四歲,但是我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他是一個非??煽康闹覍嵉娜耍鍪虑樨撠熑?,從不隨便,脾氣很好,用理性處理問題而不是感情用事?!薄澳銌栁覀冃〖彝サ纳顮顩r么?這里無所謂家庭。陳云同志在工作,我在學習。他住在機關里,我住在學校里,每星期六我到他那里住一天,這是延安所謂的‘住禮拜六?!碑敃r,于若木已從陜北公學轉到黨校,吃住都在學校,并沒有因為嫁給了陳云而搞特殊。星期六回家與丈夫團聚的一天,短暫而溫馨。她常常把丈夫的衣服帶回學校,利用休息時間在延河邊上把衣服洗干凈,到周末回家時再帶回去。原本是大家閨秀的她,婚后也成了操持家務的能手。后來,延安開展大生產運動,于若木積極響應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她紡得一手好線,全家的日用開銷,大都是她紡線換來的。為了改善生活,給陳云和孩子補充營養(yǎng),于若木還在自己居住的院子里種上了西紅柿等。于若木憑著自己對丈夫的愛和一雙巧手,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三
新中國成立后,于若木終于可以安心守在丈夫身邊,悉心照料他。由于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摧殘,陳云的身體一度非常虛弱,特別容易感冒。為了讓陳云提高身體素質,醫(yī)生建議他到青島療養(yǎng)一段時間。那時,陳云還沒有配專職的醫(yī)護人員,每次生病,都要臨時找醫(yī)生、護士。為了更好地照顧丈夫,每當護士給陳云打針時,于若木都在一旁仔細觀察,認真學習,然后悄悄在自己身上試驗,等她覺得有把握后,就自己給陳云打針。
三年困難時期,于若木在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因工作原因,她和許多科研單位保持著聯(lián)系。當看到許多人因營養(yǎng)不良而得了浮腫病,于若木心里特別著急。她與同事們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當聽營養(yǎng)專家講,人每天攝入適量大豆,可以解決浮腫問題。于若木便建議專家寫個材料,她將材料送給陳云。陳云看后,接受了專家的建議,起草電報發(fā)往東北,將東北的大豆調入,解決了一大批群眾的浮腫病問題。
于若木就是這樣時刻記住自己也是一個普通百姓,把自己放到一個最恰當的位置。她曾說過:“我與陳云同志,無論從能力上、資歷上和地位上都有很大差別,這個差別對我來說,是一件感到很不舒服的事情,我只有努力向他學習,用他的思想行為來解決自己的一些思想問題,努力使自己的行為更端正?!?/p>
“文革”開始后,于若木被下放到湖南衡東的“五七干?!眲趧樱煞蜿愒苿t到了江西。這時候的于若木已年近半百,但她從不讓同事們照顧她,每天堅持和大家一起勞動。其間,于若木因寫大字報揭露江青,被打成“現(xiàn)行反革命”,要開除黨籍,隔離審查。陳云不避風險,親自給毛澤東寫信,保住了于若木的黨籍。于若木隨干校一同回到北京后,仍然被限制自由不準回家,每天的工作是打掃廁所,清理樓道。女兒陳偉力幾經周折打聽到她的消息,經過有關部門批準,才與母親見面。陳云從江西回到北京后,立刻向上級有關部門打聽妻子于若木的情況和下落。經一番周折,于若木被允許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
老年的于若木,致力于營養(yǎng)學的研究。1983年,她在《紅旗》雜志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關于營養(yǎng)學的文章《營養(yǎng)——關系人民體質的大事》,提醒有關部門要重視國民營養(yǎng)。后來又出版了《于若木文集》和《于若木論學生營養(yǎng)》等專著。
于若木先后被聘為中國營養(yǎng)學會榮譽理事、微量元素與健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食品工業(yè)協(xié)會顧問等。
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因病在北京逝世。
(摘自《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