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趙雨薇,石偉濤,強潤東
(大連醫(yī)科大學,遼寧大連 116044)
近些年來高校危機事件屢屢出現(xiàn),根據(jù)以往調查發(fā)現(xiàn)寢室矛盾問題、與老師同學矛盾等成為很多危機事件的導火索[1]。這種種危機事件的背后暴露出一個影響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因素,即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不難想到,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能夠更好地化解在校園中出現(xiàn)的諸多矛盾,那么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不良的原因又是什么?我們要從深處切實體會和了解其原因,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
采用《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問卷》,該問卷由22題組成,包括對大學生交友方式,以及人際交往動機等方面的調查[2]。隨機選取大一學生150名作為研究對象,在班級的教室團體施測,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130份,剔除廢卷 7份,最終有效問卷123份,有效回收率為82%。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
由表1可知調查群體內向居多有83人占67.5%,由表2可以看出88.6%大學生普遍認為個性特征與人際關系有關。
表1 個性特征
表2 認為個性與人際關系是否有關
由表3可以看出,大學生大多數(shù)人際交往是通過協(xié)會共事來獲得新的朋友,擴展新的交際圈,偶然識得及通過朋友認識進行人際交往的也占一半左右。
由表4可以看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將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的現(xiàn)象常常歸因為不懂得交際技巧。
表4 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的原因
表3 人際交往方式
由表5可以看到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目的往往是在乎朋友的作用,能夠互幫互助,而非太多功利的想法[3]。
表5 人際交往的動機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諸多困擾,針對不同的困擾,我們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對癥下藥[4]。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偏小的問題,但同時根據(jù)這個小樣本的分析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其個性特點偏內向較多,在未進入大學時,初高中階段的主要任務為學習任務,在普適的教育下,對于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一直存在缺乏,學生缺少機會去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甚至有時還會遭受到抹殺,學生大多數(shù)處于獨處的時候,縱觀我國的教育模式來看,相對于西方,小組探究式學習等新的教學模式還未大面積普及,這也是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缺失的一個主要的原因,但同時我們從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大學生普遍清晰地意識到個性和人際交往之間的關系,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和考慮的,對于人際關系的改善和提高,可以從個性方面入手,這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大學可以說是學生進入社會前的一個加工坊,在這里充滿了許多鍛煉人際交往的機會,高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通過表3關于人際交往方式可以看出,大學生很多通過各種社團活動來結識新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際交往圈,進行人際交往。這無疑是提供了新思路,很多時候往往缺乏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有時候并非是不想結交朋友,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缺乏人際交往溝通的平臺,很多學生反映自己人際中的諸多煩惱,絕大多數(shù)是因為索求無門,缺少機會,不能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或者沒有可以進行溝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往往希望機會的降臨。因此,搭建合適的平臺以及社團活動等加強溝通與交流為其提供一片自由的天地,可以大大地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同樣,我們采用了開放式的選項在表4中結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反應自己人際交往不良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并未掌握合理的技巧。書本、課堂教會了如何拓展自己知識面的和寬度,去無法教會如何拓展人生的寬度。很多時候他們無法體會到在人際交往中所帶來的樂趣,往往是因為他們無跡可尋,人生是門大學問,但人生卻沒有教科書,這些都是經驗的積累。所以針對大學生這一困擾,可以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及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學會人際交往的技巧,進而應用到生活中[5]。
通過表5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了解到大多數(shù)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動機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擁有朋友能夠帶來更多的歡樂,當生活中出現(xiàn)了問題時能夠幫助排憂解難,出謀劃策。大學期間朋友具有不同于其他社會關系的角色,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根據(jù)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往往是其社會支持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破裂,而同伴關系在這個系統(tǒng)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換句話來說,擁有可以傾訴的朋友其心理健康程度也會大幅度提高。
[1]徐斌,王永利.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自我干預的思考[J].常州大學學報,2010(3):100-103.
[2]田瀾,余季惟.師范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1(2):49-53.
[3]Wentzel KR.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tivation inMiddleSchool:The Role of Parents,Teachers,and Peer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90(2):202-209.
[4]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5]譚先明,王玉昕.大學生人際歸因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2):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