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妹
所謂文本解讀,就是讀者對閱讀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目標的分析性理解。文本解讀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生成性和獨特性(王生虎,2017)。文本解讀不應(yīng)局限于其顯性的詞、句、篇的淺表層研讀,更應(yīng)兼顧其圖片、文字、留白等潛在和內(nèi)在蘊意的深層次挖掘。
眾所周知,小學英語教材中每一個文本都蘊含著一定的信息和內(nèi)涵,學生讀懂教材文本中的信息和內(nèi)涵是實現(xiàn)自身與文本互動的第一步(陳雅靜,2017)。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幫助學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感悟文本,與文本對話,實現(xiàn)對文本意義的主動建構(gòu)和個性化解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如能巧妙設(shè)計教學,讓文本解讀貫穿于課堂教學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體驗文本解讀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將會從多個角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會提高他們的文本解讀能力。那么,如何實施基于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文本解讀呢?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譯林新版《英語》Story time板塊教學的幾個案例,談?wù)勛约旱膶嵺`和思考,借以拋磚引玉。
譯林新版《英語》Story time板塊,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xiàn)對話、短文、故事等體裁的文本。課文插圖是對教材文字的有益補充,它使文本更加生動豐盈、更具可讀性,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同時又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觀察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讀圖,讀人物神情,讀細節(jié)背景,讀圖間異同,從而讀出圖文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精準把握教材內(nèi)涵和重難點,而且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判斷、體會文中的人物情感。學生通過對文本插圖的觀察和思考,努力讀出畫中之“話”,其思維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案例1】
例如,六年級上冊Unit 2 What a day!Story time文本內(nèi)容除Yang Ling寫的日記和與每段文字相對應(yīng)的六幅插圖外,還有最后一幅(易被忽視的第七幅)插圖總領(lǐng)全文(如下圖)。
在學習Yang Ling寫的日記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思考并討論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Yang Ling’s Sunday?”和“What does Yang Ling think of her Sunday?”師生交流如下:
T:What do you think of Yang Ling’s Sunday?Why?(出示前六幅插圖)
S1:I think it was a happy day.Because Yang Ling could play with her friends.
S2:I think itwas an interesting day.Because they saw an interesting parrot show and flew kites.
S3:I think Yang Ling had a bad Sunday.Because they didn’t have their lunch.And it rained in the afternoon.They were hungry and wet.
...
T:Good!You all have your own ideas about Yang Ling’s Sunday.And they’re very reasonable.
T:What does Yang Ling think of her Sunday?(出示最后一幅插圖)
Ss:What a bad day!Look at Yang Ling’s eyes,nose and mouth.She is not happy./angry/disappointed...
T:You can l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
學生通過對前六幅插圖進行仔細觀察,并回顧Yang Ling所寫日記后,有理有據(jù)地提出了自己對文本主題(楊玲的一天)的評價。又通過細讀最后一幅圖中人物的神情,推斷出文中主人公Yang Ling本身的感受。學生在深入讀圖的過程中,讀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讀懂了文中人物想要說的話,鍛煉了觀察思辨能力。
由于小學生語言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Story time板塊對人物心理及情感的描述不是特別豐富和明朗,有時在字里行間甚至完全不見蹤影。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尋找并品讀緊扣人物言行及心理相關(guān)的詞句,讓學生揣摩、體會人物情感,更好地理解故事文本,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推斷思維能力。
【案例2】
例如,五年級下冊Unit 1 Cinderella(Story time)故事末尾講到Cinderella試穿水晶鞋正合適,王子說:It fits!學生在學習故事時雖能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fit”這一新單詞的意思,但對人物當時心理的感受并不入微。于是教師以追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解讀人物言語之外的意思。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T:The prince says:“It fits!”Is the shoe too big or too small for Cinderella?
Ss:No,it’s just right for her.(結(jié)合上下文推測理解詞義)
T:How does the prince feel?
S1:He’s very happy.(推測人物心情)
T:Why is he so happy?
S1:Because he loves Cinderella.(推測人物情感)
T:How do you know that?
S1:Because Cinderella has a good time with the prince at the party.(交代推測依據(jù))
在解讀文本過程中,“It fits!”這句話因為容易理解,往往會被教師忽視或一帶而過。而在案例2中,教師緊咬“fit”一詞,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細嚼“It fits!”一句所隱含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學生在此過程中,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深度理解新詞,并有理有據(jù)地推測王子找到心愛之人時的喜悅心情,進一步體會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發(fā)展了推斷思維能力。
又因小學英語文本篇幅的限制,Story time板塊對情節(jié)內(nèi)容的描述多為粗線條式的略寫,這為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故事空白、想象故事細節(jié)、豐富故事內(nèi)涵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是發(fā)展學生發(fā)散思維的黃金地帶。教師可在留白處巧做文章,激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建構(gòu)故事細節(jié)、文化背景、情感價值等基于文本的其他大量信息。這樣學生會腦洞大開,自主解讀文本的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案例3】
例如,六年級上冊Unit 8 Chinese New Year(Story time)文本內(nèi)容是香港女孩Anna寫給Su Yang的一份電子郵件,郵件中Anna介紹了自己的春節(jié)計劃。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On Chinese New Year’s Eve,we’re going to have dinner with my grandparents,my aunt and uncle and my cousin.這是一個長句,教師若在關(guān)注指導學生朗讀此句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挖掘過年飲食文化,那么在空白處將會綻放出多彩的想象之花。
T:Anna is going to have dinner with her family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Right?
Ss:Yes.
T:Are they going to have a big dinner?
Ss:Yes!
T:What are they going to eat for the big dinner?Guess!
S1:Maybe they’re going to eat some tangyuan.
T:Why?
S1:Because tangyuan means“reunion”(團圓).
S2:Maybe they’re going to eat some fish.That means“年年有余”.
S3:Maybe they’re going to eat“紅燒排骨”.It means“紅紅火火(good luck)”.
S4:Maybe they’re going to eat dumplings.Because dumplings look like money(元寶/發(fā)財).
...
(教師布置學生課后查閱更多的年夜飯菜,并學會用英語表達。)
由于文本內(nèi)容對年夜飯只是輕描淡寫,所以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此時教師卻抓住除夕不同尋常的dinner,引導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猜測Anna一家人年夜飯到底會吃些什么?有何特殊意義?并用本課目標“They’re going to eat...”進行自由表達。一個原本枯燥單調(diào)的句子,經(jīng)過學生對空白處的深入解讀后頓時變得有滋有味起來,同時本課的主題“Chinese New Year”的年味也更濃了,與此同時,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也有了生長的力度。
譯林新版《英語》教材不僅符合學生的知識、認知和心理水平,還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愿望等學習需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Story time板塊文本內(nèi)容編排大多是講述孩子們同齡人的故事,故事文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些對話、故事好像就真真切切地發(fā)生在同學之間。每個Storytime都有其積極向上的人文價值,都會給學生深深的啟迪與思考。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解讀文本的內(nèi)在價值,并嘗試圍繞主題講述自己的故事,創(chuàng)編自己的Story time,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而且有利于學生聯(lián)想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案例4】
例如,六年級下冊Unit 3 A healthy diet(Story time)文本對比介紹了Mike和Yang Ling的日常飲食習慣,還呈現(xiàn)了健康飲食金字塔圖示和問題“Do you have a healthy diet?”學生在理解、評價Mike和Yang Ling飲食習慣后,教師讓其觀察健康飲食金字塔圖示并對照思考自己的日常飲食習慣,然后展開討論。
T:What food do you like?What do you eat every day?
S5:I have...for break fast.For lunch and dinner,I...(學生暢談自己的實際飲食)
T:Do you have a healthy diet?Why?
S5:Yes/No.(對照健康飲食金字塔圖示)Because I...(學生自我評價飲食是否健康,并說明原因)
T:Then what should he/she have every day?(教師拋出問題,讓大家一起為同學提建議)
Ss:You should...
S5:OK.I should...I will have a healthy diet soon.(學生陳述養(yǎng)成健康飲食的打算)
T:Great!A healthy diet,a happy life!
以文本人物事例為引子,用一系列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的問題為紐帶,通過師生、生生間的真實語言交流、思維碰撞,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A healthy diet這一話題從Mike和Yang Ling聯(lián)系到生活中的“我們自己”,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飲食是否健康合理,該如何調(diào)整。于是,學生通過文本解讀和充分聯(lián)想,構(gòu)建并表達出自己的A healthy diet,實現(xiàn)了文本的生活價值,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綜上所述,文本解讀并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是文本解讀的主體,教師只是解讀文本的幫助者和指導者。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yīng)根據(jù)教材文本巧設(shè)問題,鼓勵并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讀透文意內(nèi)涵,讀懂人物情感,讀出生活價值,多角度發(fā)展思維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理解和價值取向,從而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備課資料·
幾條與水果有關(guān)的英語習語
1.You are the app le of your father’s eye.
你是父親的掌上明珠。
2.I believe you can put your room in app le-pie order.
我相信您能把你的房間整理好。
3.He will go bananas if he hears the news.
如果他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很生氣的。
(江蘇鹽城市鹽都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