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
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習慣。青團是將漿麥草或艾草搗爛后擠壓出汁,然后將其與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制作的。團子的餡心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坯制好后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聞上去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的人們以炒米作團,以線穿之,或大或小,用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有人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p>
大饃
晉南地區(qū)清明節(jié)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寓意子孫多福。晉北地區(qū)則習慣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餡。陜北的榆林和延安要蒸“子推饃”和做面花,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
蒸樸籽粿
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時曾采此樹葉充饑,后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jié)采此樹葉,和米一起舂搗成粉,發(fā)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樸籽粿。樸籽粿有梅花形和桃形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
潤餅菜
清明時節(jié)福建泉州、廈門、晉江等地的人有吃潤餅菜的習俗。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入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要復雜許多,包裹的材料多種多樣。最復雜的則要數(shù)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