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洋
每年一放暑假,我便急不可耐地催媽媽回老家去,生怕錯過了一個重要的約會。
一回到老家,我就像一只脫籠的小鳥開始自由地飛翔,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投入到美妙大自然的懷抱,腳步一下子變得輕盈,連呼吸都覺得格外放松。當晚霞染紅天邊的時候,我和小伙伴開始了我們的秘密行動——抓“老咕蛹”。
老咕蛹是老家對蟬蛹的叫法,一般夏天開始出現(xiàn),三伏天是它最活躍的時期。蟬蛹是蟬的若蟲,暗黃色,身長4厘米左右,身形稍稍有點彎,共有6條腿,爬起來有點駝背。它的兩條前腿絕對是一雙挖土的好手,像極了挖土機的大鉤子,也有點像螃蟹的兩只大鉗子,有時被它撓一下,還真有點疼。老家還有一種個頭很小的老咕蛹,只有1厘米左右,不過數(shù)量極少。蟬蛹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初夏時節(jié)一點一點地破土而出。
其實,有時不僅僅是為了抓老咕蛹,而是小孩子們可以有機會聚在一起。我們在湖堤上邊聊天邊尋找目標,還會暗暗地較勁看誰抓得最多,聽聽小伙伴們有趣的故事,過一過他們的生活,其中的樂趣或許只有我才能領略到。
我們的活動根據(jù)時間段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抓老咕蛹。在晚飯前開始行動。我們在家門口的柳樹下集合,一人手里拿一個小鏟和一個長一尺左右的小棍,再帶上一個寬口的容器——家里的瓶瓶罐罐,沒有容器的話帶著塑料袋也可以。到了湖堤上,我們開始分散開來四下行動,尋找一個個小洞口。老咕蛹的洞口一般都是在樹下,或者是離大樹不遠的地方,因為它靠吸食樹根的汁液長大。這時候有的洞口已被它挖開,洞口1厘米左右,它兩只前爪悄悄地趴在洞口,露出一個小小的光光的有時還沾著些許泥土的鼻頭,一動不動,兩只發(fā)亮的復眼卻在觀察著周圍的動靜,伺機爬出來。如果哪個小伙伴這時發(fā)現(xiàn)了它,往往會驕傲地宣布:“快來看啊,我發(fā)現(xiàn)了一只!”我們會呼啦一下子齊齊圍攏過去,然后看著發(fā)現(xiàn)者一點一點地摳開洞口薄薄的泥土,迅速把老咕蛹提上來,再放到瓶子或塑料袋里,把瓶口擰緊或扎住袋子,此時的捕獵者會一臉得意。
也有很多狡猾的老咕蛹,還沒等我們摳開洞口,它就全身蜷縮,一下子掉回到洞底。一般情況下,它的洞大約一尺深,這時候我們隨身帶的小棍就派上了用場。我們先把小棍放進洞里,然后在上面耐心地等待,過不了一會兒,就會看見小棍輕輕搖晃,是老咕蛹在試探沿著棍子爬上來。這時要有足夠的耐心,還得屏住呼吸,不能講話,引誘它慢慢地爬上來,然后一下子抓住它。每次抓到一只,我們就要興奮地擊掌慶祝一下,再一起數(shù)一數(shù)瓶子里一共有幾只,數(shù)完后互相比一比,看誰抓得多,那個抓得最多的小伙伴總是有滿滿的成就感,旁邊的人則是羨慕不已,暗暗下定決心,提醒自己眼睛再放大些,搜尋得更仔細些,希望自己也能捉得盆滿缽滿。
有時候我們在上面等得實在不耐煩了,就動用帶來的小鏟子,一下一下地深挖下去,最后會在小洞的最底部找到它,看到它憨憨地蜷縮的樣子,還真是可愛呢。
有的老咕蛹的洞口還沒有捅開時會非常小,僅僅是一個兩毫米左右的薄薄小眼,而它卻在洞的深處耐心地觀察著,等待時機再爬上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鐵鏟把洞口一點點地挖開,也有挖下去找不到的時候,可能是我們把洞口看錯了,或者不知道它的小洞又通向了哪里,還有一種可能是它發(fā)現(xiàn)不妙溜之大吉了。
晚飯前的老咕蛹大多要從洞里尋找,晚飯后則大多要到樹上去抓了。等夜幕完全落下來,天徹底的黑了,這時的老咕蛹大多已經(jīng)從土里爬了出來,憑著生存的本能,它會找到一棵樹、一堵墻、一棵玉米苗或者其他的攀附物爬上去,經(jīng)過幾小時或者一夜的時間蛻變?yōu)槌上x,也就是蟬。
我們打開隨身攜帶的手電筒沿著每一棵樹從下往上仔仔細細地搜尋,光線不好時還會用手在樹干上摸一遍,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之處。等再晚一點的時候,它已經(jīng)爬到了高高的樹枝上,我們需要用長長的竹竿才能把它捅下來。
蟬渾身都是寶,蟬蛻可以做藥材,有明目散翳的作用。在老家用多種作料腌制后炸制的蟬蛹就是一道名菜——五香金蟬。我們捉蟬滿載而歸后,晚上姥爺會用鹽把它腌制起來,第二天我就會美美地飽餐一頓。
每年暑假的捉蟬行動一直令我難忘,帶給我很多美好的回憶,每每想起來心里總是暖暖的、癢癢的,充滿了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