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際乒聯世界巡回賽總決賽男單決賽中,日本選手張本智和戰(zhàn)勝中國選手林高遠,奪得冠軍。賽后乒協主席劉國梁又重復了那句他已經重復了上千遍的話“中國隊現在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我們的技術打法需要創(chuàng)新”。這個口號喊了已經好幾年,中國隊的打法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還是以弧旋球結合快攻為主,注重中遠臺相持,強調技術全面。劉國梁明白現在中國隊的打法已經落后,但僅靠他一人之力想改變是很難的,因為他要對抗的,是整個國乒系統的保守理念。而這種制度性的保守,也是制約國乒技術創(chuàng)新的最大障礙。
戰(zhàn)勝林高遠的張本智和,他那種反手連續(xù)突破的打法并不是教練為他量身定做的。相反的是,因為張本智和這種打法過于激進,還被日媒貼上了“落后”、“跟不上時代”等標簽。因為當初日本乒壇全面學習的是中國那種強調技術全面,強調弧旋球的旋轉一定要強烈的控制性打法,像張本智和這樣以搶先上手和快為核心,提前變線,搶先發(fā)力的打法在當年被視為“異類”。但張本智和的教練邱建新對他說“沒有什么所謂的先進打法,你能將這種打法發(fā)揮到極致,就是最先進的,不要害怕,勇敢改變就行”。但這種事情在目前的國乒系統中是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
范瑛,這位前江蘇乒乓球隊的隊員對這樣的保守就深有體會。范瑛原本擅長的并不是削球打法。相反她擅長的是像張繼科這樣的反手擰的技術。當時的江蘇運動員擅長打控制球,發(fā)球、前三板比較好,腦子比較活,但是相持能力、進攻殺傷性不夠。要是能對范瑛這種打法加以開發(fā)和利用,不僅對于豐富江蘇隊,或許整個國內乒壇的打法風格都會有一個革命性的改變。但進入江蘇隊的范瑛,卻丟掉了這個技術,乃至到后來的國家隊,范瑛都以削球手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2015年,范瑛接受媒體采訪時道出了真相“我當時的教練擅長的就是削球,他對我這種打球方式不認同,認為我這種打法在當時太過偏激,讓我不要用”。就是這教練短短的一句話,范瑛轉型成了一名削球手。雖然后來的范瑛也入選了國家隊,也獲得過世界冠軍,但每每回想起這件事,范瑛還是很遺憾“要是當初沒有轉型,我的成績可能會比現在更好,也許我運氣不大好吧”。但制約范瑛成就更進一步的不是她糟糕的運氣,而是教練那保守的理念。
更可怕的是,這種保守的理念已經不是范瑛教練這樣的個人行為,這種保守理念已經成為了國乒系統的通病。張本智和的教練邱建新現在面對媒體說當初自己要遠走日本是因為在國內得不到機會,但這話邱建新沒說完,他之所以得不到機會并不是自身實力不夠,而是當初因為大力倡導改革而受人排擠。當初邱建新退役后,進入了國家隊教練團,當時邱建新就看出國乒的打法越來越追求極致的技巧和控制,對力量和快速打法嗤之以鼻。為此,他寫了份報告上交領導,希望引起領導的重視。
多年以后邱建新回憶道“當時這件事上報后,兩個月領導才給我回復,批文也很簡單,就三個字,沒必要”。
但邱建新多年后坦言,自己當初心里想的就是認為國乒應該居安思危,堅持一種理念和打法遲早會有被研究透徹的那一天,未雨綢繆是他作為一名教練的責任。但當時的國內乒壇,用一位已經退休的國乒干部的話說就是“每個教練都要求隊員按照教練組制定的要求來練習,不允許你有別的想法,你要是不聽我的,你就別想上場比賽”。而正是這種深入體制內的保守,讓國兵的技術革新屢屢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