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瑞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據中國田徑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為51場,2015年馬拉松賽事官方注冊場次和參與人數增長迅猛達到134場,2016年在體育總局注冊的馬拉松賽事數量翻番達到328場,成為我國體育賽事發(fā)展的的新生力量。除馬拉松外,足球賽、廣場舞賽等大眾型和綜合型體育賽事也因其商業(yè)適用性強、社會關注度高等特點受到大眾青睞,在近年來蜂擁而起,大大豐富了群眾的體育生活。體育賽事的不斷走熱,其相關的負面新聞被廣泛關注,尤其是馬拉松猝死事件的頻發(fā),成為馬拉松賽事賽事推廣的一大難題,使辦賽效果大打折扣,這一現象引發(fā)學界對賽事風險管理與防控討論。體育賽事,尤其是大型的體育賽事具有規(guī)模大、參與人數多、影響廣泛、財政參與程度高等特點,在籌備和舉辦過程中會面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或事件,在這種復雜的風險環(huán)境中,一旦發(fā)生不好的突發(fā)事件,都可能對辦賽方、參賽人員,觀眾甚至是投資方等造成巨大損失,能否完善合理的處理賽事風險,對體育賽事發(fā)展至關重要。對體育賽事風險問題的探討,國內以董杰、王子樸、霍德利為代表的學者對體育賽事面臨的風險做了大量分析,并借鑒風險管理理論為我國體育賽事風險防控提供了科學合理并具有操作性策略,但史悅紅(2016)在研究中指出,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管理中還存在風險意識淡薄、風險管理不全面、社會參與程度不高、以及賽事保險不健全等問題。
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內容的可視化。
1.2.1 文獻資料法 以中國知網(CNKI)的236篇體育賽事風險研究相關文獻為數據來源,設定體育學科,設置檢索表達式為主題“體育賽事”并含“風險”或者主題“賽事”并含“風險”,檢索時間為2017年10月26日,經過文獻檢查篩選,最終獲得236篇,時間跨度為2004—2017年。
1.2.2 可視化方法 本文采用可視化方法對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內容進行提煉評析,發(fā)現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特征,以期為未來研究發(fā)展和實踐應用提供參考。本文采用的可視化軟件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教授陳超美(Chaomei Chen)研發(fā)的CiteSpaceV可視化軟件,是國內可視化研究中采用的主要軟件,其本身具有功能多樣,便捷快速、以及生成的圖譜客觀清晰、直觀鮮明等特點,受到各大期刊和學者的青睞。
本文以我國體育賽事風險關鍵詞共現圖譜結構為參考,根據關鍵詞頻次越高則說明學者的關注程度越高,以及關鍵詞中介中心度越高,節(jié)點的重要性越大,對網絡傳輸影響也越大等為依據,對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內容進行評析。
從圖1可知,體育賽事、大型體育賽事、重大體育賽事等高頻詞主要體現了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所指向的賽事規(guī)模差異。經過文獻反復檢索對比和分析發(fā)現,體育賽事涉及文獻約200篇,從檢索邏輯上來說,其包含后兩者并涉及一些高校賽事、大眾賽事、商業(yè)性賽事等,研究內容覆蓋最為廣泛;大型體育賽事和重大體育賽事分別涉及文獻約102篇、10篇,研究內容上沒有明顯界限,主要指向奧運會、青運會、冬奧會等國際性大賽,部分研究會指向省市級舉辦的最高級別賽事,如廈門馬拉松賽事、高校舉辦的大學生聯賽等。
從圖1可知,風險管理、賽事風險、體育管理等高頻詞是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主要內容的體現,其中風險管理以0.60的高中介中心度體現其在研究內容集中的絕對主導地位,體育管理所涉及的文獻以體育賽事風險管理研究為主。據相關文獻顯示,受到北京奧運會的影響,自2001年后我國體育賽事相關研究開始明顯活躍,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管理在2004年興起,早期主要以李國勝(2005)、董杰等(2005)為代表的學者以備戰(zhàn)北京奧運會為目的,對賽事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對賽事風險的管理程序或模式、應對策略進行了豐富探討。隨著研究深入和文獻數量的膨脹,從2007年開始,研究呈現2種發(fā)展方向:一是以董杰等(2007,2008)為主要代表的學者繼續(xù)對體育賽事風險進行更為細致和具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應對研究,主要包括體育賽事中面臨的財務風險、場館運營風險、電視轉播風險等;另一種是以霍德利(2010,2011)為主要代表的學者對體育賽事風險的管理技術和理論發(fā)展進行多方面的討論,如風險評估方法的多樣化嘗試,風險識別、評估與信任等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從圖1可知,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等高頻詞主要體現了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在深化發(fā)展中對風險管理技術與方法的探討。研究顯示,風險管理作為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的主流方向,風險評估是其關鍵環(huán)節(jié),為了更精準的實現對賽事風險的量化評估成為賽事風險管理的,不少學者著重對風險評估的方法進行了豐富探索。研究中霍德利(2011)根據模糊層次分析法的原理構建賽事風險的判斷矩陣,將賽事風險因素分為目標層、構造因素層、構造子因素層等分別進行判斷矩陣不一致性檢驗。安俊英等(2011)指出模糊層次分析法具有建模簡便,對因素變化適應性強,適合推廣應用到其他大型體育賽事風險評估中。除此外,吳勇等(2012)、胡良玉(2013)等學者發(fā)現使用數學模型建立體育賽事風險評估模型更為科學客觀、更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以霍德利(2010,2011)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是風險評估的基礎,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不但能夠有效節(jié)約評估成本,提高風險評估效率,而且還決定著風險應對措施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賽事舉辦的成敗。
從圖1可知,我國體育賽事風險整體研究還是處于較為活躍的狀態(tài);從高頻詞匯的分布來看,核心關鍵詞主要出現在2004—2005年間,其數量并不多,但是均成為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的熱點關鍵詞,之后的研究中僅“風險識別”“馬拉松”等關鍵詞陸續(xù)出現,再無其他明顯熱點;從研究內容來看,“體育賽事”“風險管理”“大型體育賽事”等關鍵詞的出現,受到后續(xù)研究的廣泛關注,并迅速成長為研究熱點,基本確定了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的主體方向,經營風險、風險評估、體育管理、馬拉松等關鍵詞的在研究發(fā)展中陸續(xù)出現,是研究內容在深化具體中“裂變”而成新熱點,大量低頻詞出現,這是研究內容不斷的零散具體化的表征。從整體演進來看,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內容尚在發(fā)育階段,其具有較高的關注度,研究內容相對集中,體育賽事風險管理是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未來研究發(fā)展中,體育賽事風險管理、體育賽事風險分析、體育賽事風險評估優(yōu)化等問題的研究不斷地“裂變”遞進是其主要發(fā)展趨勢,同時仍將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對社會熱門賽事的討論是研究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圖1 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時區(qū)圖
3.1 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研究內容集中性強,尤其是在2005—2007年間,以“體育賽事風險管理”為主題文獻大量出現,但不少研究因側重學科、賽事規(guī)模、風險類型等差異而稍顯不同。由于缺乏權威的理論體系評判和衡量,許多研究結果難辨優(yōu)劣,研究發(fā)展效率低下。張大超等(2009)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已然對此有所思考,其通過國外體育風險管理理論體系的考察,詳細梳理了國外的體育風險管理理論體系和不同領域的風險管理及運作模式,也揭示了國外體育風險管理發(fā)展優(yōu)異的背后是較為全面系統的理論體系支撐。國內研究中,霍德利等(2011)、任天平(2015)等亦提指出構建體育賽事風險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之一便是為后期的理論體系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構建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管理了理論體系應當在未來研究中受到重視。
3.2 從研究的方法上來看,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風險管理實效,學者們對風險評估的體系完善和方法嘗試做了很大努力。但石巖等(2014)研究發(fā)現,我國體育領域的風險評估方法使用仍存在認識模糊、綜合運用能力不足、缺少統一標準等問題,成為我國體育賽事風險乃至整個體育風險研究的瓶頸之一。從近年來發(fā)表的文獻來看,模糊層次分析法和基于數學模型的賽事風險評估方法是探索的主要方向,從前文的分析中也可看出,這2種方法的優(yōu)勢較為明顯。筆者認為,模糊層次分析法有一種邏輯優(yōu)勢明顯的評估方法,他對風險因素權重的劃分能在整體資源分配和概率計算中有的放矢,數學模型則在概率計算中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精準客觀,這兩種方法的綜合應用會更好地發(fā)揮彼此的作用。石巖等(2014)也認為對風險評估方法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在以往研究上有所突破。
[1] 龍?zhí)K江 .大型體育賽事風險分析及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J].體育與科學,2010,31(3):66-68.
[2] 史悅紅 .我國大型體育賽事風險管理的研究 [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1):360.
[3] 陳悅,陳超美.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4] 霍德利 .體育賽事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