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喜福會》是美國華裔譚恩美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華裔母族文化和異質(zhì)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與兼容以及兩種文化在碰撞中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艱難求索。本文擬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展現(xiàn)美國華裔女性勇敢追尋自我的心路歷程。
關(guān)鍵詞:譚恩美;喜福會;女性意識
作者簡介:果玉(1995-),女,漢族,黑龍江五大連池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西語學(xué)院2017級英語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方向:美國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1
上個世紀后半期,美國華裔女性文學(xué)蓬勃發(fā)展,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女作家,譚恩美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譚恩美的父母于上世紀40年代末移民美國,是第一代華人移民。1952年,譚恩美出生在加州,接受美國的學(xué)校教育的同時,家庭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也對她的成長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她渴望融入美國社會,但來自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壓制和種族歧視將她推至家庭的不幸、社會的壓力以及文化困境中的三重漩渦中苦苦掙扎?!断哺分凶T恩美以其特有的雙重文化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融合了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向世人展示中美雙重文化邊緣下華裔女性群體的艱難處境與不懈抗爭。
一、雙重文化邊緣壓制下的華裔女性
譚恩美的華裔女作家身份使她具有文化和性別的雙重邊緣性,她的成長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是華裔女性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熏陶使她獨具雙重文化視角。在《喜福會》中,從移民的母親到美國出生的女兒都是處于社會邊緣,渴望融入美國社會,具有反抗精神的華裔女性縮影。
相對比于男性,華裔女性面臨的處境更加艱難,一方面要應(yīng)對大男子主義的壓制,另一方面要在中美文化的碰撞的夾縫中生存。華裔女性試圖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但異質(zhì)文化的強大沖擊使她們的文化身份漸漸模糊。小說中的許安梅、吳素云等人是早期華裔移民的典型代表,父權(quán)社會的摧殘壓迫使她們在沉默中學(xué)會了反抗:移居美國,再塑人生。然而,中國人的身份并沒有賦予他們足夠的話語權(quán)。中美文化的碰撞、全新的生存環(huán)境,迫使華裔女性不得不在失去舊有文化根基的情況下,尋求全新的生存方式。模糊的文化身份,亞裔的生理特征,使她們淪為美國社會的“他者”,始終無法躋身于主流文化之中,得不到她們所渴望的社會認同感。
彼時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男性在社會生活中都掌握著絕對的權(quán)力,在內(nèi)是家庭的主宰者,在外是社會的決策者。女性在社會活動中始終扮演著被動的角色。男權(quán)社會期待著女性始終保持著溫柔順從,賢良淑德的形象。譚恩美在《喜福會》中塑造的母親成長在封建禮教之中,必須嚴格遵循三從四德。女孩甚至連“捉蜻蜓”都不可以,只能安安靜靜坐在一旁看男孩子們嬉笑打鬧。封建思想給女性貼上了男性附屬品的標簽,永遠依附、順從,沒有自我價值。
《喜福會》中的四位母親,在男權(quán)社會的統(tǒng)治之下失去自我,在美國社會飽受歧視,這些磨難和壓迫為之后的抗爭埋下伏筆。
二、雙重文化沖擊下女性意識的覺醒
《喜福會》中的龔琳達、映映等人物,在生活的折磨和種族歧視之下,女性意識顯露萌芽,她們一改往日的沉默怯懦的形象,勇敢控訴生活的壓迫,表達自身訴求,尋求更多的話語權(quán)?!断哺分械乃奈荒赣H離開家鄉(xiāng),遠渡重洋,為的就是不再做男權(quán)統(tǒng)治下沒有思想,一味順從的傀儡。作者以母親的視角展開故事,原本溫婉柔弱的母親,為了追尋幸福生活,變得堅強自信。她們不再依賴男性,而是自力更生,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她們不再教她們的女兒三從四德,男尊女卑,而是告訴她們自立自強,自信果敢。女性意識覺醒在她們身上體現(xiàn)為敢于對男權(quán)社會說不,敢于挑戰(zhàn)男權(quán)社會權(quán)威,試圖顛覆男權(quán)壓制,沖破封建桎梏。
《喜福會》中四位母親在長年累月的壓迫之中,點燃反抗壓制的激情,勇敢地撕下被社會貼上的標簽,扭轉(zhuǎn)陳舊的價值取向,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她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定義自己。
相比于作為第一代華裔的母親們,女兒們的個人主題意識更加強烈。作者筆下的第二代華裔更加努力地尋求真正的性別平等和種族平等。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把華裔女性擠壓在雙重文化夾縫的同時,也催發(fā)了她們心底的反抗意識,推動了女性意識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譚恩美塑造的華裔女性形象在性別與種族的雙重壓力下,不僅沒有逆來順受,反而以實際行動改變現(xiàn)狀,解開封建禮教的鎖鏈,解放自己,追尋自我。在中美文化的沖擊之下,她們不斷對自身文化身份進行建構(gòu),力求在主流社會中擁有與男性相同的話語權(quán)。譚恩美以特有的雙重文化視角講述了早期華裔女性的生存發(fā)展現(xiàn)狀,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仍然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Amy Tan.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M].New York:G. P. Putnams Sons,2003.211.
[2]馮皓月.雙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尋--論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女性敘述.[碩士學(xué)位論文].江南大學(xué).2013.
[3]趙 霞.美國華裔女作家的自我書寫[D].[碩士學(xué)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