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董 斌,彭文娟,陳凌娜,黃 慧,葉小康,朱 鳴,呂 典,倪燕華,趙抗抗,張雙雙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鶴類Gruidae是國際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世界上的鶴類僅15種,其中11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臨滅絕物種[1]。濕地土地利用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和功能,對越冬鶴類棲息地產(chǎn)生影響。保持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水禽,促使眾多學者對濕地水禽及棲息地開展研究。SU等[2]定性研究了沙丘鶴Crus canadensis生境選擇的影響因素。FAIRBAIRN等[3]研究了依阿華州濕地水禽數(shù)量與自然濕地面積之間的關(guān)系。馮曉東[4]認為,土地利用變化會對物種多樣性產(chǎn)生影響。各種研究[5-11]表明,人類活動、水壩及河流改道、農(nóng)業(yè)開發(fā)對土地利用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直接影響,從而影響鶴類。目前,學者對于濕地土地利用變化對水鳥的數(shù)量、種群影響研究較為細致,但針對濕地土地利用變化對越冬鶴類棲息地的影響研究還比較少。鑒于此,本研究選取升金湖濕地1986-2015年8期TM影像,結(jié)合實地調(diào)查,運用土地利用綜合指數(shù)模型,分析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變化的綜合效應;利用土地利用轉(zhuǎn)換率法,分析區(qū)域中各類景觀類型的轉(zhuǎn)化狀況,揭示越冬鶴類棲息地轉(zhuǎn)移比率。
升金湖濕地位于長江中下游,在安徽省南部池州市,與安慶市隔江相望,1986年建立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圖1)[12]。2015年末,升金湖濕地入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列為世界40個有國際意義的濕地保護區(qū)之一。保護區(qū)由升金湖及周圍的其他土地利用類型共同組成,總面積為33 340 hm2。升金湖分為上湖、中湖和下湖,是長江中下游區(qū)域內(nèi)陸淡水湖泊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域之一[13]。升金湖面積寬廣,系統(tǒng)生物量很高,吸引了多達66種水鳥前來越冬,越冬鶴類主要有白頭鶴Grus monacha,白枕鶴Grus vipio,白鶴Grus leucogeranus和灰鶴Grus grus等,有 “中國鶴湖”之稱[14]。據(jù)2008-2009年冬季的升金湖越冬水鳥調(diào)查,升金湖4種鶴類主要集中于上湖區(qū)[15]。升金湖不僅為鳥類遷徙提供很好的棲息地,而且其豐富的物產(chǎn)也是越冬鳥類必要的食物來源[13]。
圖1 升金湖濕地的區(qū)域位置示意Figure 1 Shengjin Lake Wetland
土地利用類型數(shù)據(jù)為升金湖濕地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和2015年8期同時相的TM遙感影像,同時參考升金湖鳥類數(shù)據(jù)[15],借鑒《東至縣統(tǒng)計年鑒》《池州市統(tǒng)計年鑒》等資料,分析濕地內(nèi)越冬期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反映其對越冬鶴類棲息地影響。
8期TM遙感影像成像時間為各年的12月或1月,其中1986和1990年為Landsat-4衛(wèi)星數(shù)據(jù),1995年、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1年為Landsat-5數(shù)據(jù),2015年為Landsat-8數(shù)據(jù),波段空間分辨率均為30 m。
實地調(diào)查鶴類棲息地選擇的影響因素,結(jié)合《濕地公約》分類系統(tǒng)和《全國濕地資源調(diào)查與監(jiān)測技術(shù)規(guī)程》,同時根據(jù)升金湖保護區(qū)濕地土地利用類型的實際情況,將升金湖濕地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為水域、泥灘地、草灘地、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灘地、林地、旱地、水田、建設(shè)用地等8類(表1)。采用二元多項式幾何校正對遙感影像進行預處理,利用ERDAS軟件進行遙感影像的初步規(guī)則裁剪,然后將圖像在Arc GIS中對升金湖保護區(qū)的行政邊界進行精準裁剪,獲得升金湖濕地8期遙感影像分布圖(圖2)。
圖2 升金湖濕地1986-2015年土地利用分布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land-use of Shengjin Lake Wetland in 1986-2015
根據(jù)土地利用類型分類,并結(jié)合土地利用類型分級表[16],得到表2。土地利用綜合指數(shù)模型計算公式為:
式(1)中:L為研究區(qū)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shù);Ai為研究區(qū)第i類土地利用類型的分級指數(shù);Ci為研究區(qū)第i類土地利用類型占整個研究區(qū)的面積百分比;n為土地利用程度的分類種數(shù)。
土地利用程度變化計算公式為:
表1 升金湖濕地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統(tǒng)計Table 1 Land-use area satistics of Shengjin Lake Wetland
式(2)中:Ia,Ib分別為研究區(qū)a時期和b時期的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shù);Cia,Cib分別為a時期和b時期第i類土地的土地利用面積。當ΔIb-a>0時,表明該地區(qū)土地利用處于發(fā)展期,當ΔIb-a<0時,表明該區(qū)域土地利用處于衰退期。
在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中,轉(zhuǎn)移矩陣法用以分析區(qū)域中各種地類的轉(zhuǎn)化狀況。本研究通過Arc GIS對處理好的升金湖影像分布圖進行空間分析,利用組分轉(zhuǎn)移率(Tij)來分析土地利用的動態(tài)變化。其計算公式為:
表2 土地利用程度分級賦值Table 2 Land use type classification
式(3)中:Aji為第j種組分向第i種組分轉(zhuǎn)移的面積,ATi為比較初始年份該組分的總面積, n為地類數(shù)量[17]。
從表3可以看出:1986-2015年升金湖濕地的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shù)介于220~260,說明升金湖保護區(qū)的土地利用以第2等級的林地、草灘地、水域為主。1990年土地利用程度由1986年的224.05增為237.49,增加了13.43,1995年又在1990年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10.95,表明升金湖土地利用在發(fā)展利用狀態(tài)中(表3和表4)。同時,升金湖林地、草地面積減少,旱地面積大幅增加,說明這一時期人類對林地的毀林開墾、開荒活動,引起了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大,草灘地面積減??;受自然因素影響,泥灘地、蘆葦灘地面積萎縮,棲息地面積減?。ū?)。
1995-2000年、2000-2004年土地利用變化分別為-14.15和-12.29,土地利用程度降低,這2個時間段內(nèi)旱地的面積大量減少,從1995年占整個保護區(qū)的38.58%減少到2004年的16.52%,土地利用活動減少。由于人類利用程度的降低,草灘地、蘆葦灘地、泥灘地面積持續(xù)增加。
表3 土地利用綜合指數(shù)Table 3 Comprehensive index of land use degree
表4 土地利用程度變化Table 4 Degree of land use change
2004-2008年土地利用綜合指數(shù)由222.00增加到2008年的237.28,在這時間段內(nèi)建設(shè)用地面積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其他地類面積變化比例不大;2008-2011年、2011-2015年土地利用程度變化分別為-9.45和-3.85,土地利用程度降低,耕地面積總體減少,泥灘地面積大幅度增加,棲息地總面積增加。
升金湖濕地鶴類棲息地中草灘地保留率最高,達34.44%(表5)。在轉(zhuǎn)變?yōu)椴轂┑氐牡仡愔辛值剞D(zhuǎn)移率最高,達26.37%;蘆葦灘地轉(zhuǎn)移率較高,達23.22%。蘆葦灘地與草灘地交錯分布(圖2),因此,轉(zhuǎn)變?yōu)椴轂┑剌^高,為23.22%。草灘地轉(zhuǎn)變?yōu)楹档剌^高,達20.98%。可見,鶴類棲息地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用地轉(zhuǎn)化趨勢明顯。
泥灘地保留率為17.26%,由于臨近湖區(qū),枯水期水位較低,水域轉(zhuǎn)變?yōu)槟酁┑兀瑸?1.37%;豐水期湖水淹沒部分區(qū)域,泥灘地轉(zhuǎn)變?yōu)樗?,?1.79%。泥灘地轉(zhuǎn)變?yōu)樗锔怕首罡?,達27.75%,這與泥灘地土壤養(yǎng)分高和取水便捷有關(guān)。蘆葦灘地保留率最低,僅為15.36%。因為蘆葦灘地受水位影響顯著,豐水期和降雨較多年份,水位上漲,蘆葦灘地面積減少;枯水期和降雨較少年份,湖水退去,蘆葦灘地轉(zhuǎn)變?yōu)椴轂┑?,?3.22%。受人口增加和城鎮(zhèn)化影響,1986-2015年有18.16%的蘆葦灘地轉(zhuǎn)變?yōu)楹档亍?/p>
升金湖濕地8種土地利用類型中保留率最高的是建設(shè)用地74.16%和水域73.39%。因為建設(shè)用地開發(fā)強度大,很難轉(zhuǎn)變?yōu)槠渌墙ㄔO(shè)用地類型;同時,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建設(shè)用地面積不斷擴張。水域面積受季節(jié)降水量和上游來水量影響較大,年際間變化較小,且保護區(qū)內(nèi)生態(tài)保護較好,人類占用水域開發(fā)建設(shè)較少。
1986-2015年升金湖濕地越冬鶴類棲息地中草灘地面積總體呈增加趨勢(圖3)。其中,1995-2004年間增長最快,2004-2015年間面積基本保持不變;泥灘地面積受水位等因素影響趨勢起伏較大,但面積總體呈擴大趨勢;蘆葦灘地面積呈持續(xù)下降趨勢,趨向于向草灘地和旱地轉(zhuǎn)化。棲息地面積1986-1995年持續(xù)減少,1995-2015年總體持續(xù)增加,越冬鶴類棲息地總面積在1986-2015年呈曲折上升的趨勢。
近30 a的觀測及統(tǒng)計表明:鶴類數(shù)量變化急劇,由頂峰時期近1 200只,下降到如今不足百只。而2011-2015年升金湖濕地水域面積縮小近3 300 hm2。其他年間,越冬鶴類數(shù)量與棲息地面積增減趨勢同樣較為一致,說明棲息地面積的增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升金湖越冬鶴類種群和數(shù)量。
表5 升金湖濕地1986-2015年土地利用的轉(zhuǎn)移率Table 5 Transfer probability of land-use in Shengjin Lake Wetland in 1986-2015
對升金湖濕地8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泥灘地面積從1986年到2015年是波動增加的(表1)。同時,由于升金湖上湖區(qū)地勢較高以及河流匯入,因此泥灘地主要集中在此;根據(jù)1986-2015年8期影像可以判斷,草灘地主要集中于升金湖東南方向,即上湖區(qū),東北方向下湖區(qū)歷年都有零散分布(圖2);蘆葦灘地30 a間面積變化不大,主要分布在下湖區(qū),其他地方亦有零散分布。綜上所述,1986-2015年升金湖濕地鶴類棲息地分布較為集中,泥灘地和草灘地主要聚集于上湖區(qū),蘆葦灘地主要聚集于下湖區(qū),這些空間分布特征也符合2008-2009年冬季水鳥調(diào)查報告以及實地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越冬水鳥主要分布于上湖區(qū),下湖區(qū)和沿岸有少量分布。
圖3 升金湖濕地越冬鶴類數(shù)量與棲息地面積變化Figure 3 Changes of wintering cranes numbers and habitat of Shengjin Lake Wetland
鶴類棲息地的選擇應滿足易覓食和隱蔽性好2個條件[10]。鶴類一般選擇在有淺水的蘆葦沼澤等地棲息,這些地方不僅為其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也為鶴類提供了良好的隱蔽場所[18]。由于潮汐和水體的沖淤,泥灘地中保留了大量營養(yǎng)物質(zhì)和植物果實等,為鶴類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19]。升金湖草灘地主要植物種類有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愉悅蓼Polygonum jucundum等[20]。這些植物廣泛分布于升金湖湖區(qū)周邊,高度為60~150 cm,滿足鶴類隱蔽和覓食需求。林地隱蔽條件好,但缺乏鶴類食物資源,不宜作為鶴類主要棲息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水鳥研究表明,水鳥有效覓食水深不超過40 cm[21]。升金湖冬春季枯水期雖然水位較低,但大部分水域水位超過50 cm,且湖區(qū)隱蔽條件較差,不適宜作為鶴類主要棲息地。由于復雜的食性特性,鶴類能夠在多種生境類型中生存,農(nóng)田也是鶴類重要的覓食地。但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活動對野生動物覓食、棲息影響很大,故農(nóng)田和建設(shè)用地不宜作為鶴類棲息地。綜合以上分析,并結(jié)合已有研究表明,鶴類在升金湖濕地保護區(qū)內(nèi)的主要棲息地為蘆葦灘地、泥灘地和草灘地。
土地利用程度反映出人類對土地利用的廣度和深度,1986-2015年的不同時期由于人類對土地利用程度的不同,引發(fā)了不同地類面積的增減變化。1986-1995年土地利用程度持續(xù)增加,建設(shè)用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增加,林地和草灘地面積減少,毀林開墾,圍湖造田等人類活動造成鶴類棲息地面積持續(xù)減少,鶴類數(shù)量由1986年的1 199只下降到1995年的256只。因此,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在保護鶴類棲息地時,應合理安排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減少對越冬水鳥覓食棲息地的影響。
蘆葦灘地、泥灘地和草灘地生長大量底棲生物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這些都是鶴類重要的覓食資源,因此,這3種主要棲息地的面積變化對鶴類數(shù)量變化影響巨大。從30 a整體趨勢來看,棲息地面積波動增長而鶴類數(shù)量呈現(xiàn)曲折下降,反映出1986-2015年雖然鶴類棲息地面積總體增加,但是鶴類覓食和棲息環(huán)境并沒有改善,通過鶴類重要的覓食來源的水田和旱地面積看出,農(nóng)田總面積由1986年的約11 714 hm2減少到2015年的約7 968 hm2,面積減少近1/3。同時,人類耕作大量使用農(nóng)藥化肥,這些都對鳥類覓食構(gòu)成嚴重威脅,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鶴類數(shù)量顯著減少。
土地利用格局的相互轉(zhuǎn)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地利用方式的演變。對升金湖濕地1986-2015年土地利用轉(zhuǎn)移矩陣分析可以判斷,鶴類棲息地中草灘地保留率最高,因為草灘地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上湖區(qū),且遠離水面,受水位影響較小。林地轉(zhuǎn)變?yōu)椴轂┑刈罡?,這反映出當?shù)貧Я珠_荒、亂砍濫伐現(xiàn)象較為嚴重。泥灘地和蘆葦灘地保留率較低,均小于20.00%。這與2種地類均臨近水域有關(guān),受水位影響很大,泥灘地在30 a內(nèi)有31.79%轉(zhuǎn)變?yōu)樗?。與此同時,草灘地和泥灘地轉(zhuǎn)變?yōu)楹档睾退锔怕瘦^高,農(nóng)民破壞鶴類棲息地進行農(nóng)業(yè)耕植,給當?shù)佞Q類保護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棲息地面積大小和質(zhì)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越冬鶴類種群數(shù)量,雖然1986-2011年各時期鶴類數(shù)量與棲息地面積保持相同增減趨勢,但是2011-2015年棲息地面積增長,鶴類數(shù)量卻急劇減少。這是由于近年來升金湖水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快速發(fā)展,漁業(yè)資源遭到人類掠奪,影響到鶴類的食物來源,同時人口增加、城鎮(zhèn)化、農(nóng)業(yè)機械化和農(nóng)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對鶴類棲息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人為干擾。這都對鶴類覓食和隱蔽棲息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這反映出升金湖濕地管理單位只注重保護和增加棲息地面積,但缺乏對于棲息地質(zhì)量的提高以及湖區(qū)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對鶴類棲息地空間格局變化分析發(fā)現(xiàn),鶴類棲息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上湖區(qū)和下湖區(qū),其中泥灘地和草灘地主要分布于上湖區(qū)沿岸以及河流周圍。因為泥灘地靠近湖岸,受水位影響明顯,因此受年際間的降水量以及長江等河流水位影響很大。同時,2003年三峽大壩開始蓄水,加上冬春季降水較少,升金湖水位持續(xù)下降,湖底裸露形成大面積泥灘地。草灘地的空間分布主要受東南方向張溪河影響,河流兩岸地勢平坦且比湖中地勢高,因此形成與河流流向一致的大面積草灘地。而蘆葦灘地主要集中于下湖區(qū),因為下湖區(qū)地勢較低,枯水期水資源豐富,魚蝦密集,且適宜蘆葦?shù)戎参锷L,為鶴類提供了隱蔽場所和食物來源。
[1]HARRIS J,MIRANDE CLAIRE.A global overview of cranes:status,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J].Chin Bird,2013,4(3):189 - 209.
[2]SU Liying,BARZEN J A,MOERMOND T C.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habitat-use by Sandhill cranes in an agricultural land scape of central Wisconsin[C]//中國鳥類學會,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國際鶴類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北京:中國鳥類學會,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2002:26.
[3]FAIRBAIRN S E,DINSMORE J J.Local and landscape-level influences on wetland bird communities of the prairie pothole region of Iowa,USA [J].Wetlands,2001,21(1):41 - 47.
[4]馮曉東.基于丹頂鶴保護的扎龍自然保護區(qū)保護成效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FENG Xiaodong.Conservation Effects Assessment of Zhalong Nature Reserve based on Res-crowned Crane Protection[D].Harbin: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3.
[5]JIAO Shengwu,ZENG Qing,SUN Gongqi,et al.Improving conservation of cranes by modeling potential wintering distributions in China [J].J Resour Ecol,2016,7(1):44 - 50.
[6]陳錦云.安徽沿江湖泊越冬水鳥群落結(jié)構(gòu)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CHEN Jinyun.Study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Waterbirds Wintering at the Lakes in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 in Anhui Province [D].Hefei:Anhui University,2011.
[7]賈亦飛.水位波動對鄱陽湖越冬白鶴及其他水鳥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JIA Yifei.Impact of Water Level Fuctuation on Siberian Crane and Other Wintering Waterbirds in Poyang Lake [D].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3.
[8]陳錦云,周立志,周波,等.安徽沿江兩個淺水型湖泊越冬水鳥的季節(jié)動態(tài)[J].動物學研究,2011,32(5):540-548.CHEN Jinyun,ZHOU Lizhi,ZHOU Bo,et al.Seasonal dynamics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in two shallow lakes 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J].Zool Res,2011,32(5):540 - 548.
[9]鄒紅菲,吳慶明,牛茂剛.扎龍濕地野生與散養(yǎng)白枕鶴繁殖前期覓食生境選擇對比分析[J].動物學雜志,2005, 40(4): 45 - 50.ZOU Hongfei,WU Qingming,NIU Maogang.Comparing of f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between the wild and semi-domestic white-naped crane during the pre-breeding period in Zhalong Wetland [J].Chin J Zool,2005,40(4):45 - 50.
[10]吳慶明,鄒紅菲,金洪陽,等.丹頂鶴春遷期覓食棲息地多尺度選擇:以雙臺河口保護區(qū)為例[J].生態(tài)學報, 2013, 33(20): 6470 - 6477.WU Qingming,ZOU Hongfei,JIN Hongyang,et al.A multi-scale f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red-crowned crane during spring migration at the Shuangtaikou Nature Reserve,Liaoning Province,China [J].Acta Ecol Sin,2013,33(20):6470 - 6477.
[11]王兵兵.土地格局時空變化對黃河口濕地鶴類的生境影響研究[D].青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2.WANG Bingbing.Land Pattern Temporal-spatial Dynamics and Effects on Crane Suitable in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D].Qingdao: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2012.
[12]國家林業(yè)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行辦公室.濕地中國[EB/OL].(2017-08-11).http://www.shidi.org/.
[13]汪慶.基于土地利用變化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以升金湖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為例[D].合肥: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5.WANG Qing.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Based on Land-use Change:T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Shengjin Lake as an Example [D].Hefei: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5.
[14]程元啟,何山春,徐文彬,等.升金湖濕地資源與保護對策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2): 90 - 94.CHENG Yuanqi,HE Shanchun,XU Wenbin,et al.The study on wetland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in Shengjin Lake [J].J Anhui Univ Nat Sci Ed,2008,32(2):90 - 94.
[15]張永.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鴻雁越冬生態(tài)學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ZHANG Yong.Preliminary Research of Swan Geese (Anser cygnoides) Wintering Ecology at Shengjin Lake [D].Hefei: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9.
[16]吳秋敏,呂恒.江蘇省近30年來的土地利用變化的區(qū)域差異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09,11(5):670-676.WU Qiumin,Lü Heng.Analysis on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in Jiangsu Province over recent 30 years[J].J Geo-Inform Sci,2009,11(5):670 - 676.
[17]BARBIER E B,KOCH E W,SILLIMAN B R,et al.Coastal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with nonlinear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J].Science,2008,319(5861):321 - 323.
[18]楊李,董斌,汪慶,等.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水鳥生境適宜性變化[J].湖泊科學,2015,27(6):1027-1034.YANG Li,DONG Bin,WANG Qing,et al.Habitat suitability change of water birds in Shengjinh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Anhui Province [J].J Lake Sci,2015,27(6):1027 - 1034.
[19]劉靚靚,周忠澤,田煥新,等.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維管植物群落類型及區(qū)系研究[J].生物學雜志,2016,33(5): 40 - 46.LIU Jingjing,ZHOU Zhongze,TIAN Huanxin,et al.Vascular plant community types and flora in Shengjin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J Biol,2016,33(5):40 - 46.
[20]許李林,徐文彬,孫慶業(yè),等.升金湖植物區(qū)系及其群落演變[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8,26(3):264-270.XU Lilin,XU Wenbin,SUN Qingye,et al.Flora and vegetation in Shengjin Lake [J].J Wuhan Bot Res,2008,26(3):264-270.
[21]夏少霞,于秀波,范娜.鄱陽湖越冬季候鳥棲息地面積與水位變化的關(guān)系[J].資源科學,2010,32(11):2072-2078.XIA Shaoxia,YU Xiubo,FAN Na.The wintering habitats of migrant bird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level in Poyang Lake,China [J].Resour Sci,2010,32(11):2072 - 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