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
(成都航天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護理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護理模式比較單一、缺乏科學性,目前,新型護理模式不斷被應用在臨床護理工作,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屬于其中一種,護士是與患者及家屬接觸最多的醫(yī)務人員,其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康復水平,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可合理配備人力資源,有助于對醫(yī)院形象及護理質量的進一步提高[1]。本文為探究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質量的價值,特進行此實驗,具體實驗過程如下。
選擇2015年8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246例護理人員作為觀察對象,所有觀察對象均為女性,最大年齡44歲,最小年齡24歲,平均年齡(31.2±1.6)歲,文化程度:本科生63例,??粕?46例,中專生37例,工作年限:1~5年77例,6~10年93例,10~15年52例,15年以上24例,職稱:主管護師45名,護師95名,護士106名。
(1)層級設置:根據(jù)護理人員學歷、工作年限、職稱等,將所有護理人員分為三個等級:一級護士、二級護士、三級護士,明確每個級別護理工作的崗位職責,根據(jù)對等關系將病情不同的患者分別分配給對應的護理人員,三級護理人員主要負責危重患者的護理,一級護理人員主要負責病情較輕及處在恢復期的患者,護理工作需遵循等級對應、職責明確、層層指導的原則,護士長負責工作分配、工作流程的審核及工作質量的監(jiān)督;(2)培訓及考核也按照各層級進行,護士長負責為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考核制度體系,培訓需要遵照計劃進行,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業(yè)務技能水平,考核包括培訓結束后的考核及績效考核兩個方面,制定激勵機制提升護理人員學習的主動性,以提高自身業(yè)務素養(yǎng),更好的為患者服務,績效工資的分配要結合護理工作技術難度系數(shù)、風險大小及護理工作質量等[2]。
(1)護理質量評分,主要指病區(qū)舒適、健康宣教、飲食及用藥指導、護理水平、護理主動性五項評分,共100分,每項平均20分;(2)護理滿意度,包含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為非常滿意與滿意之和。采用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3]。
對病區(qū)舒適、健康宣教、飲食及用藥指導、護理水平、護理主動性評分及護理滿意度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8.0,病區(qū)舒適、健康宣導、飲食及用藥指導、護理水平、護理主動性評分為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護理滿意度為計數(shù)資料,采取χ2檢驗。
實施后,病區(qū)舒適、健康宣教、飲食及用藥指導、護理水平、護理主動性評分均高于實施前,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護理質量評分對比表
實施后,護理滿意度較實施前提高14.63%,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護理滿意度對比表
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的工作任務較重、缺少條理性,造成護理工作機械化,護理人員均以完成護理工作任務為目標,缺少工作熱情,服務主動性較差,嚴重影響護理質量的提高,同時也不利于護理人員自身的發(fā)展,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護理模式隨之更新?lián)Q代,新型護理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調配護理人力資源,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以提升護理質量[4]。分層級管理模式主要是通過構建不同層級的管理機構,明確工作職責,發(fā)揮不同層級護理人員的價值,護理工作更具連續(xù)性、針對性,可保證各項基礎護理措施的落實;培訓、考核以分層級的模式進行,可以激發(fā)不同層級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有利于在護理工作中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5]。本文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結果可以看到,實施分層級管理模式后,病區(qū)舒適、健康宣導、飲食及用藥指導、護理水平、護理主動性等評分均較實施前高,總體護理滿意度提高14.63%,由此可見,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質量的價值顯著,值得推廣。
[1]高春玲.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于提高護士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作用[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36):204-205.
[2]盛傳玲.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質量的效果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18):123-125.
[3]楊翠云.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質量的作用[J].飲食保健,2017,4(15):194-195.
[4]應秀蘭.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質量的作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7):383-384.
[5]趙麗娜.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護理工作質量的影響[J].臨床研究,2017,25(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