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
(朔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外科 山西 朔州 036006)
結腸癌是惡性腫瘤的一種,在臨床上的發(fā)病率比較高,嚴重的威脅了廣大人群的身體健康。對于右半結腸癌患者而且,這種情況的生理和解剖結構比較復雜,鄰近不僅存在重要臟器,廣泛切除是增加了淋巴結清掃的難度[1]。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腹腔鏡和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同期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選取50例進行研究,將其根據隨機原則進行分組,對照組(n=25例)中存在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在30~78歲之間,平均年齡(58.3±10.2)歲;實驗組(n=25例)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齡35~79歲之間,平均年齡(59.7±10.9)歲。所有患者都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實施開腹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首先在臍部下穿刺,建立氣腹,借助五孔腹腔鏡手術方式在臍部下邊緣處選取觀察孔,其切口的長度在10mm。主操作孔選在左中腹近鎖骨中線處,長度為10mm。輔助操作孔選在臍部下左側,切口長度為5mm。牽引的操作口選在臍部上方右側近鎖骨中線處和麥氏點接近的位置,長度為5mm。首先借助腹腔鏡對腹腔內的情況進行常規(guī)探查,對腫瘤的大小、位置、盆腔、胃、肝臟、脾臟、胰腺、膽囊等有無轉移病灶進行觀察。借助超聲刀在回結腸動脈投影下方將內側的系膜切開,然后對顯露腸系膜上靜脈繼續(xù)解剖,清掃血管根部的淋巴結。對結腸肝曲、升結腸、盲腸、末端回腸等進行游離,將分離的腸段取出,切除病變的腸段和系膜,最后進行吻合,重建腸道,對腹腔進行沖洗關閉,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切口長度、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進行觀察分析。
借助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據實施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實驗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都明顯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對結腸癌的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是患者的手術切口比較大,術中失血量比較多,而且還會對患者的胃腸道功能產生影響[2]。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放大了手術的視野,更加清楚的對淋巴結進行清掃,使得周圍組織間隙以及血管、分支等可以清楚的識別,提高了術中解剖、游離的安全性,更加的方便快捷,并且借助超聲刀進行止血,使得術中的失血量以及對周圍器官的損傷程度降低[3]。
有研究資料顯示[4],腫瘤的分期、分化程度以及轉移、復發(fā)都是結腸癌患者死亡的關鍵所在。而且結腸癌術后患者的輸尿管可能出現損傷、切口感染、腸梗阻、淋巴漏等現象,因此治療過程中一定要選取合理的手術方案進行治療。腹腔鏡手術入路由內而外更加符合腫瘤的根治原則,使得腫瘤細胞隨著血液播散的速度降低,適用于更加廣泛的治療[5]。本次研究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實驗組患者中,其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切口長度、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都顯著的優(yōu)于開腹治療的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于右半結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根治術進行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安全性比較高,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
表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1]陳海生,李偉,張學峰,等.腹腔鏡術式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近遠期生存率及炎癥指標的影響比較[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7,26(16):2944-2946.
[2]鐘俊斌,楊平,孫政,等.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與傳統(tǒng)開腹術對免疫功能及療效的臨床觀察[J].廣州醫(yī)藥,2017,48(02):99-101.
[3]徐強,錢峻,湯黎明,等.基于CME理念的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療效對比[J].吉林醫(yī)學,2016,37(09):2182-2185.
[4]高峽,張波.腹腔鏡與開腹術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免疫指標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13):67-69.
[5]陳文,黃擎雄,唐志良.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08):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