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最近,張想被身邊的人稱為“張雷鋒”。
2003年大學畢業(yè),張想就在傳統(tǒng)金融機構做銷售,從安邦保險到中融信托再到新華財富,一直做到副總裁,雖然客戶從個人漸漸過渡到機構,但一直沒離開銷售一線。
從最基層的業(yè)務員一點點干起來,張想深知國內金融銷售人員內心的苦:想把金融產品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找全,麻煩得讓人“惱火”。百度、產品官網、企業(yè)信息查詢工具這三樣搞不定,就要打電話咨詢。如果仍然不能找到產品更多的發(fā)行信息,就只能找朋友打聽,但這意味著會有人在中間賺差價,變相地提高了融資成本。不在前期將產品的“身世”看清,就意味著這個金融產品的售后沒有保障,后期結算時很容易出事。
于是,2017年,張想跑出來創(chuàng)業(yè),他做了一款大數據+AI的搜索工具——搜搜出單,將市場上非標準化的理財產品做全面梳理,方便從業(yè)人員查閱產品信息,就像查“字典”一樣簡單。這樣,金融從業(yè)人員就能節(jié)省時間成本,把時間用在專業(yè)知識提升和客戶拓展上。當然,想把這件事做成并不容易,能做到什么程度也有很多同行、朋友在“觀望”。
做了這么多年金融產品銷售,張想趕上了財富管理行業(yè)的大爆發(fā),2014年,他手上募集的資金達到30億元,按1%的傭金計算也是不小的財富。用他自己的話說,有一個階段“很膨脹,很嘚瑟”。
膨脹過后,張想想干點實事,對金錢、對理財也都有了自己的解讀。
國內的金融市場比較初級,老百姓只認保本保收益。
中國的金融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招商、平安等全牌照金融機構所發(fā)行的產品在收益、類型、交易結構上都比較相似。也因此,國內的理財師主要任務就是把產品銷售給客戶,很少有財富機構能為客戶做一整套財富管理和規(guī)劃——投資、融資、管理資金及退出。
個人客戶咨詢產品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安全嗎?保本嗎?收益能高一點嗎?真正具備投資能力、風險承受能力的個人客戶,占整個可投人群的3%不到。
理財產品本身沒好壞,要看風險承受能力。
金融產品是比較抽象的產品,不像一個手機,可以看性價比、待機時長、屏幕飽和度等。因此,產品本身沒有好與壞,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給自己做好定位。
自身定位是什么概念?就是我們的收入、風險承受能力如何,根據這兩點選擇不同的金融產品。
在目前中國的大環(huán)境下,挑選“好”的理財產品主要看發(fā)行機構資質,像銀行、信托等就不會出太大問題。因為金融實際上是一種信任,任何一家銀行、金融機構,只要出現集中兌付,就極有可能倒閉,所以在國內做理財投資一定要找大品牌。
理財只能保值,不要盲目想靠理財賺錢。
2017年,我國的年通貨膨脹率為7.5%。理論上講,需要我們的財富每年增長超過7%,才能在幾年之后依舊保持當下的購買力。但對理財產品來講,超過8%的投資回報風險都非常大。
原因很簡單:我們購買理財產品屬于委托投資,比如,你購買某券商的理財產品,事實上是委托券商幫我們投資。10%的收益意味著總融資成本要達到15%以上,里面包含券商、經紀人、發(fā)行方費用以及資金管理費用。目前,很難有一家企業(yè)能保持15%以上的凈利潤增長。
對于普通大眾,也就是金融機構眼中的普惠客戶,理財最好的目標就是做到財富保值,股市、黃金、P2P、虛擬貨幣等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并不適合普惠客戶。
投資才能做到財富增值,年輕時,可以先投資自己。
“人才”是最值錢的,財富只是一個數字。拼命存錢、理財,紙面價值很高,人也累垮了。如果不能跑贏通脹,存錢的資金耗損也很嚴重。
因此,投資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資。這里的投資自己,不是指買名牌衣服、名牌包,而是通過報班、上學等方式提升專業(yè)技能。比如醫(yī)生走出校門后,一邊通過臨床不斷積累經驗,一邊繼續(xù)讀博深造,最后身價很高。有很多律師,也會去讀MBA,增長知識的同時,積累人脈,最終變現。
在投資自己的時候,還要解決一些后顧之憂。可以通過買保險——補充醫(yī)療險、生育險,健康險等,把自己保護得密不透風,然后,盡情地投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