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業(yè)滔
(廣東粵源水利水電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白盆珠水庫是廣東省惠州市管轄下的水利樞紐工程,始建于1959年10月,1984年9月29日主壩建成下閘蓄水,功能以防洪、供水為主,兼顧灌溉、發(fā)電。工程按5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總庫容12.2億m3,屬大(I)型水庫。主壩建于白盆珠峽谷處,采用混凝土空心支墩重力壩結構,壩頂高程88.2m,壩頂寬6.0m,最大壩高66.2m,壩頂長240m。副壩兩座,一座建于橫崗萬福庵坳口,一座建于條形山,為均質土壩,整個庫區(qū)有石澗、黃瑤、三坑、橫坑、馬山、寶口、高潭等近10條支流流入水庫。庫區(qū)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工程計劃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已在2009~2011年實施。為進一步鞏固國家級水利生態(tài)風景區(qū)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據水庫庫區(qū)水土流失綜合整治整體規(guī)劃[1- 4],本項目通過進一步對庫周崩崗侵蝕區(qū)、面蝕溝蝕區(qū)進行綜合治理,采取溝頭防護、土(石)谷坊、水平溝工程、植林種草、封山育林,治理項目區(qū)4326hm2水土流失面積,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有力的水資源保護屏障。
項目區(qū)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區(qū)域內地表破碎、溝壑縱橫。坡面陡峭、坡向多變,坡度多在10°~30°之間。項目區(qū)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多年平均氣溫20.6℃,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898.2mm。降水年內分布不均勻,一年中8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4~9月,但雨熱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長。西枝江為山溪性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0.7億m3。由于項目區(qū)溝道的比降較陡,每逢暴雨發(fā)生時,項目區(qū)內的地表受到暴雨和洪水的嚴重侵蝕[4- 7],大量泥沙被水流挾帶進入山溝,通過各條山溝匯入白盆珠水庫。項目區(qū)土壤分布有赤紅壤、紅壤、黃壤,地帶性植被屬于亞熱帶季雨林,庫區(qū)周圍林木植被主要以人工林、灌叢為主,林草覆蓋率達86%。
通過分析《廣東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遙感普查成果報告》和實地踏勘,庫區(qū)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累計達3484hm2,項目區(qū)水土流失面積由1984年的7810hm2減少為目前的4326hm2。水土流失面積占項目區(qū)總面積的5.05%,主要以面狀侵蝕、溝狀侵蝕為主[8- 10],同時有多處崩崗侵蝕。其中,強度侵蝕面積14.15hm2,占總土地面積的0.02%;中度侵蝕面積2813.37hm2,占總土地面積的3.29%;輕度侵蝕面積1498.09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75%。土壤平均侵蝕模數為2012t/(km2·a),每年流失土壤約8.70萬t。水土流失區(qū)特別是強度侵蝕區(qū)主要集中在水庫周邊,流失泥沙很快進入水庫,對水庫造成直接危害。一方面影響水庫水質,暴雨致使周邊水面變黃,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積嚴重侵害水庫庫容。同時區(qū)內水土流失也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1.2.1 自然因素
(1)降雨:項目區(qū)年平均降雨量為1898.2mm,雨量充沛,但年內分配不均勻,汛期(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且降雨強度大。降雨對地面的沖刷是產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并有河谷平原,區(qū)內溝壑縱橫,地表坡碎、坡向多變、相對高差可達1100m,坡度多在10°~30°之間。由于地面坡度較大,降雨易形成地表徑流,造成水力侵蝕。
(3)地表組成物質:主要巖石有花崗巖、砂頁巖和砂礫巖,花崗巖所形成的風化層主要特征是含沙量大、土壤結構性差,當地表植被遭到破壞,表層土有機質及氮磷鉀養(yǎng)分隨之流失,造成土壤退化,甚至出現崩崗侵蝕,水土流失劇烈。砂頁巖和砂礫巖發(fā)育成的紅巖土系表層持水能力差,恢復植被困難。
1.2.2 人為因素
(1)白盆珠水庫建設的因素:白盆珠水庫于1959年12月動工興建,1960年8月因國民經濟調整而停建,1977年復建。水庫停、復建設時間長達25年,移民多,樹木亂砍濫伐相當嚴重,建設期間沒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致使庫區(qū)植被遭受大面積破壞。
(2)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因素:雖然近年來項目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低于惠東縣平均水平,屬于落后的山區(qū)。當地政府和農民經濟收入的過低,導致他們只能對當地林草資源進行索取,而沒有能力對當地林草進行保護和建設,從而加劇了當地的水土流失。
通過“上攔、下堵、中間保或削”的措施,立體控制崩崗的水土流失。
(1)對于崩口上游匯水區(qū),應根據不同的地形和坡度采取截排水措施,阻止坡面徑流進入崩口。
(2)對于崩口內的崩壁,應首先削坡修階,穩(wěn)定邊坡,在種樹種草,鞏固崩壁。
(3)對于崩崗的底部治理,應從上到下布設土谷坊群,攔截洪水泥沙,并在崩崗口修建符合設計防洪標準的攔沙壩。
防御暴雨設計標準:
(1)截水溝按5年一遇24h暴雨設計。
(2)土谷坊按10年一遇24h暴雨設計。
(3)攔沙壩按10年一遇24h暴雨設計。
2.1.1 截水溝設計
(1)沿崩口頂部外沿5m左右布設截水溝式溝頭防護工程,從崩口頂部正中向兩側延伸,截水溝以能防止坡面徑流進入崩口為準。
(2)截水溝應布設在崩口頂部正中,截水溝應沿等高線布設,在兩側則應按一定坡降布設,并在溝口設消力池。
(3)截水溝斷面應采用半挖半填的溝埂式梯形斷面,斷面大小應根據設計防洪標準計算確定。
2.1.2 崩壁臺階設計
(1)崩壁臺階寬0.5~1.0m,高0.8~1.0m,臺面向內呈5°~10°反坡。外坡:實土為1∶0.5,松土為1∶0.7~1∶1.0。
(2)崩壁坡度上部宜陡,下部可緩,土質上部應結實,下部疏松。臺階從上到下應該逐步加大寬度,縮小高度,同時放緩外坡。
(3)在每一坡面各級臺階的兩端,從上到下宜修筑排水溝,塊石襯砌或種草皮防沖。
2.1.3 土石谷坊(攔沙壩)設計
根據建筑材料,分為石谷坊和土谷坊。由于項目區(qū)交通不便,本項目主要按土谷坊進行設計,局部有較高穩(wěn)定要求的考慮石谷坊。根據溝道自然條件情況,選擇谷坊類型因地制宜,抗滑抗傾,能蓄能泄。谷坊規(guī)格和數量根據實際情況和那功能要求確定。谷坊壩址要求“口小肚大”,溝底、岸坡地形、地質條件良好,谷坊群由高到低、從上往下逐級進行。谷坊斷面一般為梯形,采用定型設計,土谷坊、干砌石谷坊和漿砌石谷坊參數見表1,設計斷面如圖1(a~c)所示。谷坊的溢洪道采用漿砌石砌筑,其規(guī)模根據計算確定,斷面為矩形,也采用定型設計,設計參數見表2,設計斷面如圖1(d)所示。
表1 谷坊壩高參照表
圖1 谷坊典型設計圖
自然坡度/(°)截水溝土埂底寬/cm溝深/cm內坡坡比外坡坡比開挖/m3頂寬/cm外坡坡長/m填筑/m3說明5~1550601∶11∶10.79401.910.76中心線挖深34cm15~2550601∶11∶10.57501.170.52中心線挖深49cm25~3550601∶11∶10.31400.590.27中心線挖深54cm
表2 溢洪口斷面尺寸計算表
2.1.4 水平溝設計
在坡面中上部的坡面區(qū)依地勢分段布置水平溝,坡面較長時布設兩級或三級,較短時布設一級,利用水平溝排導山坡雨水。坡面水平溝類型采用少蓄多排型,坡面來水量計算同溝頭防護。根據項目區(qū)土地坡度組成,對主要集中的坡度5°~15°、15°~25°、25°~35°進行斷面設計及工程量對比。在保持挖填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確定截水溝中心線的開挖深度。水平溝的斷面設計參數見表3,設計斷面圖如圖2所示。
圖2 水平溝設計斷面
2.1.5 林草措施
2.1.5.1 喬木林
水土保持喬木林包括大葉相思、樟樹、荷木、蔭香和楓香,項目區(qū)陽光充足,水源涵養(yǎng)高,土壤相對肥沃,栽種以大葉相思、樟樹和荷木為主,蔭香和楓香作為點綴種植。其中荷木、蔭香和楓香適宜在陰坡種植。造林立地條件類型為花崗巖赤紅壤,土層較厚,但肥力一般。為提高荒山造林的成活率,采取塊狀整地的辦法,有利于涵養(yǎng)水源。根據不用地塊現狀土壤侵蝕模數、原有植被覆蓋情況的不同而進行水土保持喬木林補植,結合現場調查,中度侵蝕區(qū)域補植密度為1200株/hm2,有崩崗侵蝕區(qū)域補植密度為1800株/hm2。造林株距、行距規(guī)格為2m×2m。
造林技術要求:(1)整地:在春季進行塊狀整地,規(guī)格為0.4m×0.4m、深0.4m,回填表土0.2m???、埂間留出0.2m旱臺。整地時要求品字形排列,表土、心土分置,拍光土埂。(2)栽植:春季人工植苗造林,栽植時苗木蘸泥漿,直立于穴中,保持根系舒展,并分層覆土踏實,埋土到地面以上2~3cm,栽后澆水。(3)撫育管理:共3年5次,前2年每年2次,第3年后每年1次。每年對穴內要松土、除草,并進行必要的補植和澆水。
2.1.5.2 人工種草
項目區(qū)的人工種草主要是林下草及護坡草。根據項目區(qū)多年水土保持經驗,目前適應項目區(qū)條件的主要草種有糖蜜草、百喜草、狗牙根等,對于溝頭防護、水平溝等開挖坡面撒播糖蜜草;對于崩崗內淤積地或削坡開級平臺則選用糖蜜草;對于水土流失的坡面林下采用條播百喜草和狗牙根混種。
項目區(qū)嚴重水土流失區(qū)溝壑縱橫,交通不便,為了項目順利實施、創(chuàng)建水文水質檢測通道和配合水利風景區(qū)的建設,以及便于庫區(qū)監(jiān)督管理和應急搶險,擬建設庫區(qū)道路13.6km。擬建庫區(qū)道路位于庫區(qū)主壩左岸,始于水庫管理局附近,設計道路路面寬度4m,鋪沙石10cm,路基邊坡比根據不同地質和高度選用不同坡率。部分高挖填邊坡進行綜合防護,高挖方側上邊坡修筑截水溝,道路內側開挖排水溝。
白盆珠水庫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下泄,造成白盆珠水庫庫區(qū)淤積,根據《西枝江(鷹爪橋下游3km~西來庵口河段)河道地形測量、斷面測量成果報告》,西來古剎山腳至鷹爪橋下約9km河段共有約200萬m3淤積,主要以含泥中細砂、中粗砂。為保持庫區(qū)庫容的穩(wěn)定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議針對西來古剎山腳至鷹爪橋下約9km河段進行清淤。庫區(qū)清淤施工安排在枯水期,采用抓斗式挖泥船施工。
在查明了白盆珠水庫庫區(qū)水土流失狀況的基礎上,通過采取截水溝、崩壁臺階、土石谷坊、水平溝、林草措施以及庫區(qū)道路和清淤等水土流失綜合整治措施,將有效攔截泥沙,增加流域的林草覆蓋率,有效地改善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保護整個東江流域供水資源,促進東江中上游地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保障中下游地區(qū)社會經濟繁榮和穩(wěn)定具有重大意義。
[1] 牛海東, 胡向紅, 趙衡, 等. 白楊河鎮(zhèn)水庫水土保持生態(tài)景觀規(guī)劃理念與實踐[J].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17(09): 20- 22+39.
[2] 許峰, 嚴慕綏, 李智廣, 等. 黃河拉加峽谷地區(qū)典型流域水土流失調查分析[J].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09(08): 17- 19.
[3] 牛蘭蘭. 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應用效果研究[J].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16(10): 142- 143+147.
[4] 陳夢華, 張航釩. 莊里水庫工程移民安置過程中水土流失及防治對策[J].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10(06): 41- 42.
[5] 安娜. 加強水土保持建設 保護碧流河水庫水質安全[J].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15(02): 21- 23.
[6] 彭華玲. 新疆瑪納斯河上游水土流失現狀及防治對策[J].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10(03): 33- 34+37.
[7] 王勇. 烏斯?jié)M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設計[J]. 水利技術監(jiān)督, 2012(01): 40- 42.
[8] 劉長君. VIC模型在大洋河流域水土流失模擬研究中的運用[J].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16(04): 59- 61.
[9] 秦一博. 大伙房水庫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探討[J].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15(03): 100- 102.
[10] 秦璐, 楊宗杰, 陳珊. 衛(wèi)星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水土保持設計[J]. 水利技術監(jiān)督, 2012(06): 7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