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峰
(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褐軟蚧(Coccus hesperidum Linnaeus)屬半翅目(Hemiptera)蚧科(Coccidae)軟蚧屬(Coccus L.),是一種林果花卉的重要害蟲,在我國多地發(fā)生,國外也廣為分布。該蚧食性很雜,已知能為害49科170余種植物。其為害時以若蟲和雌成蟲在寄主的嫩枝、葉片上刺吸汁液,發(fā)生嚴重時,枝、葉上布滿蟲體,使花木長勢衰弱,且排泄物蜜露引發(fā)嚴重煤污病[1-2]。由于蟲體表面分泌蠟質(zhì),影響化學殺蟲劑的使用效果,難以防治[3-4]。對于蚧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態(tài)學、生物學和防治方面,關于蠟腺和蠟泌物的特征少見報道,僅有蚧科和粉蚧科的蠟泌物超微結構的相關研究。蚧蟲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固定生活,蠟泌物對于它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而蚧蟲的蠟泌物在不同種類之間及不同發(fā)育階段表現(xiàn)出結構和形態(tài)的多樣性[5-12]。
本試驗采用掃描電鏡觀察褐軟蚧,詳細研究了該蚧蟲在不同發(fā)育階段蟲體的蠟腺分布、蠟泌物的結構和蠟殼的形成過程,旨在為相關的研究及防治工作提供基礎依據(jù)。
2016年從合果芋上采集年輕雌成蟲和老熟雌成蟲,實驗室自然干燥后,在解剖鏡下挑選適當蟲體,在山西醫(yī)科大學電鏡室將樣品在真空條件下噴金5~7 min。掃描電鏡(JEO.JSM-35C型,加速電壓25 kV)觀察、拍照。
雌成蟲體扁平,長卵形,體前狹后寬,蟲體兩側(cè)不對稱是該蟲的顯著特征。體背顏色通常是黃褐色和褐色。背中央有不完整的綠褐色或深褐色縱脊紋,其周圍常有不規(guī)則圖案。體緣較薄而扁,緊貼于寄主表面。褐軟蚧營孤雌生殖,每年發(fā)生代數(shù)因地區(qū)而不同,3~8代不等,多世代重疊。
年輕雌成蟲:蟲體表面蠟質(zhì)很少,形成半透明的薄蠟層,有些背中央有白色小蠟塊分布(圖1),白色蠟塊突出體背一定高度,小顆粒狀。腹面清晰可見氣門路上由五格腺分泌的蠟質(zhì)形成的白色蠟帶(圖 2)。
電鏡下觀察外殼上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蠟片分布(圖3),放大可見背面蠟層是由許多不連續(xù)的蠟片層層疊加構成的。根據(jù)其形狀可知,這些蠟片原本是連在一起的,隨著蟲體日益長大,原本一體的蠟片斷裂成不規(guī)則的形狀,被新分泌出的一層蠟向上推起。體緣蠟片近似長方形,背中部的為塊狀(圖4)。背中央白色小蠟塊放大到2 200倍,顯示一個圓柱狀結構上面覆蓋著一個不規(guī)則蠟片。圓柱外表面看到橫向條紋(圖5),說明這種蠟柱是由腺體一層層分泌出來的。它們在背中排成一縱列,其中頭部1個,以下成串為8個。蟲體腹面氣門路上堆積著絲狀蠟質(zhì)(圖6),是由位于氣門路上的五格腺分泌產(chǎn)生的。每個腺孔分泌一根蠟絲,直徑為0.7 μm,在腺孔外斷裂成彎曲的小截(圖7)。觀察到氣門刺上環(huán)繞著密集的蠟絲,排列規(guī)則(圖8),說明氣門刺上也分布著泌蠟腺體,參與泌蠟活動。
老熟雌成蟲的體壁硬化為龜背狀,背面蠟層少了許多,分布有塊狀凸起,860倍下觀察表皮的塊狀突起上有白色粉狀蠟質(zhì)(圖9),放大到6 000倍時可見蠟為小顆粒狀,這是由體壁上更小的孔分泌生成的(圖 10)。
蚧蟲一生大部分蟲態(tài)營固定寄生,蠟泌物能使蟲體抵御不良天氣影響,阻止殺蟲劑的傷害,對蟲體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蠟泌物結構隨蚧蟲的種屬不同而不同,褐軟蚧蟲體表面半透明的薄蠟層是由許多不連續(xù)的蠟片層層疊加構成的;同為軟蚧族Coccini的柑桔盔蚧體表的蠟質(zhì)也較少,同樣形成半透明的薄蠟殼,在蟲體的體緣還有一圈毛狀蠟絲分布。電鏡下觀察二者區(qū)別在于褐軟蚧是從小到大的蠟片層層疊加,而盔蚧體表背蠟為蠟質(zhì)堆積形成的不規(guī)則的片層狀結構[5]。該若蟲五格腺分泌蠟絲的特點與曾報道過蚧科的瘤大球堅蚧(Eulecanium giantea)、朝鮮毛球蚧(Diesmococcus koreanus)等蟲體腹面氣門路上五格腺分泌的絲狀蠟相似[13-14],蠟絲帶狀分布在氣門路上,卷曲盤旋構成呼吸通道。與之不同的是,蚧科偽棉蚧屬的錫金偽棉蚧蟲體背面全部分布著五格腺,由這些五格腺分泌細蠟絲形成體表的厚蠟殼[15]。
[1]謝映平.山西林果蚧蟲[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8.
[2]王子清.常見介殼蟲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3] BEN-DOV Y,HODGSON C J.Soft scale insects:Their biology,natural enemies and control[M].Amsterdam&New York:Elsevier,1997.
[4]邱健美,遲玉芬,關長治.褐軟蚧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方法[J].北京園林,1996(4):38-39.
[5]楊志信,任伊森.浙江省柑桔軟蚧、褐軟蚧寄生蜂種類及其對蚧蟲制約作用的探討[J].中國南方果樹,2001,30(3):3-6.
[6]吳怡祾,趙萌,吳婷婷,等.廣食褐軟蚧(半翅目:蚧總科)的形態(tài)特征與鑒定[J].生命科學與農(nóng)學,2018,11(3):271-277.
[7]劉衛(wèi)敏.蚧蟲受蠟蚧輪枝菌感染的組織病理學研究 [D].太原:山西大學,2009.
[8]謝映平,薛皎亮.角蠟蚧和日本龜蠟蚧蠟泌物的超微結構及化學成分分析[J].昆蟲學報,2005,48(6):837-848.
[9]謝映平,薛皎亮,鄭樂怡.山西杉苞蚧的超微形態(tài)與化學成分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5,41(3):206-211.
[10]ZHANG Y F,XIE Y P,XUE J L,et al.Developmental variation in the dermal glands and wax secretions of the mealybug,Phenaciccus fraxinus[J].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cience,2009,44(1):59-68.
[11]夏向向.九種蚧蟲超微結構的研究(半翅目:蚧總科)[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
[12]武英達.八種粉蚧(半翅目:蚧總科:粉蚧科)蠟腺及其蠟泌物超微結構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
[13]謝映平,鄭樂怡.瘤堅大球蚧蠟泌物的超微結構與紅外光譜特征[J].昆蟲學報,2001,44(4):408-415.
[14]謝映平,鄭樂怡.朝鮮毛球蚧蠟泌物的超微形態(tài)與紅外光譜特征[J].昆蟲學報,2002,45(3):329-335.
[15]張艷峰.蚧蟲泌蠟機制與應用外源信號分子進行生物防治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