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難得的一段時光,整整六周可以不用趕飛機、不用到處移動,可以只待在一座城市。持續(xù)在一個城市里待一段時間,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我能夠從容地計劃時間、從容地進行各種行程,特別是閱讀。六周里準備了三本書交叉地看,其中,看得最緩慢的應該是鄭重的《畫未了——林風眠傳》。這位資深媒體人因為工作之便,在“文革”時期結識幾位他敬慕、那時打入另冊的長者,一度擔心上一個時代文人老去,再也見不到像他們這樣的人,因此退休后寫了一批傳記,其中林風眠先生傳,在他近年得到更多考證材料后重新編輯再版。
關于林先生生平有許多畫冊可以讀到,大都為了與閱讀作品的交叉對照,那是一種閱讀美術的樂趣,這次以時間序的方式去瀏覽他的人生是第一次;突然覺得,不論在什么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美好,特別是在林先生從歐洲回中國之后,建學與創(chuàng)作在紛亂大時代里,個人所思與那個時代擾擾世事的沖突與妥協(xié),是磨難也是淬煉。自古世事之困皆來自于人,因為人心所思不同而生,造成了一個時代的苦難,但是也可能成就了后來傳世的文藝創(chuàng)作。往往閱讀林先生作品對照他走過來的人生,這樣的感觸最深。在那個動蕩時代蔡元培先生的勤工檢學號召,成就了那個時代各門新銳優(yōu)秀之材,也是近世紀華人文藝巔峰。林先生回國,把西學而成的新論帶回到教育界和自己的作品上,在那與今日臺灣般事事都可成戰(zhàn)場的時代,自然引起許多論戰(zhàn),卻也造就了林先生創(chuàng)作在上海時期的巔峰高度,直到文革戛然而止。恰巧有機會讀到木心先生回憶早年與林先生在杭州時間的交會,在他文章里可以看到第一現場的人的說法,更增加了我在閱讀這本書的興趣度。
華人近現代畫作的整理建史起步晚,這些年來隨著藝術市場的興起,只要有高價產生就有一個現象,提供拍賣貨源者就成權威,排他性的言論一直是圍觀好事者所樂見,同時也造成客觀研究與整理的阻力。于是讀了鄭重先生《畫未了——林風眠傳》一書,更覺得在藝術家作品最大繼承者與最多收藏者之外,不受利益影響的第三方獨立研究者是重要的。20世紀藝術家作品真?zhèn)沃摚偧性谒囆g家價格高漲時期;90年代我剛開始收藏,臺灣前輩藝術家的價格高漲時,各個真?zhèn)沃摮3J撬囆g媒體和收藏者之間最大的話題,各種精彩,在熱潮過去后除了這些陳舊新聞外,只有少量學者與出版者安靜地研究。也許這是個客觀研究的時間,是非最少,許多考證可以不受利益之爭而生的言論所擾;對于我這樣中產經濟能力的收藏者來說,不在熱潮中又有很多資料可閱讀考證的藝術家作品,是天堂。記得那些年因為財力不足以收藏臺灣前輩藝術家作品,而把收藏轉向其他區(qū)域華人藝術家作品。那時的林風眠、常玉作品很少有人說三道四的,價格又是自己能承擔,也造就了我愉快收藏的開始;只是,不知道該說是我運氣好,還是一種悲傷;這十年來,那些天價的臺灣藝術家作品,我可以在不吃力的收藏預算里收藏到,而且也不再有真?zhèn)蔚氖欠?。反倒林風眠、常玉等作品爭論方興未艾,所幸常玉的作品已有較清晰的圖錄整理系統(tǒng)。
這讓我常常想著,所謂藝術之真?zhèn)芜@件事情應該如何去面對,不過更多時候我還是先問自己,我收藏的原因是什么?人們?yōu)槭裁丛u價真?zhèn)??是在捍衛(wèi)藝術家,還是捍衛(wèi)自己的資產?這都是我更想問的事情。投資與藝術之愛這兩者之間的比例,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天平?如果是投資,自然對真?zhèn)握撌鲇袩嶂缘膮⑴c、討論,可是如果是為了收藏呢?真?zhèn)尉筒皇堑谝粋€問題,而是你對這個作品的感受度、喜愛度;如果真的喜愛,就算別人攻擊是偽作、不值一提,但作品已打動你,別人評價都沒有意義。這是我這些天閱讀鄭重《畫未了——林風眠傳》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