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西安 710077; 2. 塔里木油田,庫爾勒 841000)
近年來,隨著苛刻地質與環(huán)境條件的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fā),油管在服役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腐蝕、彎曲、表面損傷、開裂等問題。油管在服役一段時間后,應對其進行檢測修復以保障油田生產(chǎn)安全,舊油管回收修復也成為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1-2]。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數(shù)油管修復廠家生產(chǎn)規(guī)模小、檢測修復技術落后,修復油管在使用過程中斷脫事故頻發(fā),對油田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修復油管失效已成為影響油田生產(chǎn)安全與經(jīng)濟效益的突出問題。
2015年9月,西部某油田Y井進行油管起甩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φ88.90 mm×6.45 mm P110 EU修復油管沿橫向斷裂(圖1)。本工作采用無損檢測、理化性能分析、斷口分析、裂紋分析及腐蝕產(chǎn)物分析等方法,對該修復油管斷裂原因進行分析,旨在預防此類油管發(fā)生異常斷裂。
西部某油田Y井于1995年完井試油,2009年轉為污水回注井。2014年對該井進行酸化改造,下修復油管552根,斷裂油管位于油管掛下起第134根,酸化液主要成分為HCl、HF、NH4Cl、緩蝕劑和其他有機物成分。該井酸化后繼續(xù)進行污水回注作業(yè),注入水主要為古近系及寒武系地層水,依據(jù)標準SY/T 5329-2012《碎屑巖油藏注水水質推薦指標及分析方法》,SY/T 5523-2000《油田水分析方法》對該井所注污水水質和組分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該井所注污水不含硫化物介質及硫酸鹽還原菌(SRB),侵蝕性CO2質量濃度為27.96 mg/L,溶解氧含量為1.28 mg/L,遠高于SY/T 5329-2012標準推薦污水或油層采出水水質要求(-1.0 mg/L≤ρCO2≤1.0 mg/L;ρO2≤0.1 mg/L)。
圖1 斷裂油管宏觀形貌Fig. 1 Macro morphology of the fracture tubing
水質分析項目硫化物(S2-計)/(mg·L-1)侵蝕性CO2/(mg·L-1)平均腐蝕率/(mm·a-1)腐生菌/(個·mL-1)硫酸鹽還原菌/(個·mL-1)鐵細菌/(個·mL-1)溶解氧/(mg·L-1)pH分析結果-27.960.0066.0-2.51.285.68組分分析項目礦化度/(mg·L-1)CO32-/(mg·L-1)HCO3-/(mg·L-1)SO42-/(mg·L-1)Cl-/(mg·L-1)Ca2+/(mg·L-1)Mg2+/(mg·L-1)Na+/(mg·L-1)分析結果203 150-202.62 542.8117 1008 687.9365.564 100
由圖1可見:該斷裂油管管體無明顯塑性變形,斷裂位置位于管體未加厚區(qū)。由圖2可見:該油管斷口呈銹黃色,斷面較平坦,斷口存在明顯放射花樣且收斂于油管內(nèi)表面,靠外表面?zhèn)扔猩倭考羟写?,初步推斷該油管為脆性斷裂?/p>
圖2 斷口宏觀形貌Fig. 2 Macro-morphology of the fracture
對斷裂油管管體內(nèi)外表面進行磁粉探傷檢測,結果表明,該油管外表面未見明顯裂紋,靠近斷口的內(nèi)表面可見4條橫向裂紋,如圖3中箭頭所示。
圖3 內(nèi)表面磁粉探傷照片F(xiàn)ig. 3 The 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 picture of the internal surface
對油管管體的化學成分進行取樣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斷裂油管管體化學成分符合API Spec 5CT標準要求。
從斷裂油管未出現(xiàn)裂紋的管體取樣進行拉伸、夏比沖擊及硬度試驗,結果見表3~表5。由檢測結果可知:該油管的拉伸性能和沖擊性能符合API Spec 5CT標準要求;管體硬度均勻。
表2 油管化學成分Tab. 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tubing %
表3 室溫拉伸試驗結果Tab. 3 Results of tensile tests at room temperature
表4 0 ℃夏比沖擊試驗結果Tab. 4 Results of Charpy impact tests at 0 ℃
表5 硬度試驗結果Tab. 5 Results of hardness test
從斷裂油管管體及斷口取樣,依據(jù)GB/T 13298-1991,GB/T 10561-2005,GB/T 6394-2002標準進行組織、晶粒度和非金屬夾雜物分析,顯微組織照片如圖4所示。試驗結果表明,該油管管體及斷口組織均為回火索氏體,晶粒度等級為9.0,非金屬夾雜物等級為A0.5,B0.5,D0.5,組織未見異常。
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油管斷口進行微觀形貌觀察。該油管斷口較平坦,裂紋源區(qū)位于油管內(nèi)表面腐蝕坑附近,如圖5(a)所示;裂紋源區(qū)與擴展區(qū)均有較多腐蝕產(chǎn)物覆蓋,腐蝕產(chǎn)物較疏松,局部呈龜裂狀,如圖5(b)和(c)所示。
(a) 管體 (b) 斷口圖4 斷裂油管顯微組織Fig. 4 Microstructure of the fracture tubing:(a) pipe body; (b) fracture
由于斷口腐蝕嚴重,為觀察其真實形貌,將斷口試樣在低濃度的酸性試劑(5%鹽酸+95%無水乙醇)中超聲清洗,清洗過程中注意觀察斷口表面除銹情況,以防止過度腐蝕。對清洗后的斷口試樣進行掃描電鏡微觀形貌觀察。由圖6可見:裂紋源區(qū)存在較多沿晶二次裂紋;裂紋擴展區(qū)位于除沿晶裂紋區(qū)外的近內(nèi)表面平坦區(qū),主要呈穿晶準解理形貌;此外,在裂紋擴展區(qū)末端、靠近瞬斷區(qū)附近,觀察到沿晶二次裂紋。
根據(jù)管體磁粉探傷結果,取靠近斷口內(nèi)表面橫向裂紋試樣進行形貌觀察。由圖7(a)裂紋宏觀形貌可知:裂紋起源于內(nèi)表面腐蝕坑;裂紋擴展初期和中期較平直、縫隙較寬;裂紋尖端具有明顯分叉特征、較尖銳。圖7(b)為裂紋尖端及周圍組織形貌,可見裂紋尖端具有沿晶擴展特征,與該油管斷口裂紋擴展區(qū)末端的形貌相對應。
對該裂紋試樣進行掃描電鏡微觀形貌觀察,由圖8可見:該裂紋擴展各階段均有腐蝕產(chǎn)物填充,源區(qū)內(nèi)腐蝕產(chǎn)物較多,并有二次開裂特征;裂紋擴展中期及尖端腐蝕產(chǎn)物相對較少。
(a) 裂紋源區(qū) (b) 裂紋源區(qū)腐蝕產(chǎn)物 (c) 裂紋擴展區(qū)腐蝕產(chǎn)物圖5 斷口微觀形貌Fig. 5 Micro morphology of the fracture surface: (a) crack source area; (b) corrosion products in crack source area;(c) corrosion products in crack propagation area
(a) 宏觀形貌 (b) 裂紋尖端沿晶形貌圖7 內(nèi)表面橫向裂紋擴展形貌Fig. 7 Propagation morphology of the internal surface ransversal crack: (a) macro morphology; (b) intergranular morphology of crack tip
(a) 源區(qū) (b) 初期 (c) 中期 (d) 尖端圖8 內(nèi)表面橫向裂紋微觀形貌Fig. 8 Micro morphology of the internal surface transversal crack:(a) source area; (b) initial stage; (c) intermediate stage; (d) tip
對斷口清洗前后試樣及斷口附近裂紋試樣進行能譜分析,分析結果見表6。由能譜分析結果可知,斷口表面腐蝕產(chǎn)物的主要成分為C、O和Fe元素,還存在少量Cl和Ca元素。清洗后斷口,其表面腐蝕產(chǎn)物大部分被去除,但在源區(qū)殘余腐蝕產(chǎn)物中檢測到少量S元素存在,說明斷口腐蝕產(chǎn)物底部可能存在FeS;擴展區(qū)未見S元素分布。斷口清洗前后S元素分布存在差異,說明其油管后期服役過程中被不含S環(huán)境介質腐蝕,斷面源區(qū)存在雙層腐蝕產(chǎn)物膜,其主要原因與修復油管服役環(huán)境變化有關。斷口附近裂紋由于接觸腐蝕介質較斷面少,仍保持油管初期服役腐蝕產(chǎn)物特征,其內(nèi)部腐蝕產(chǎn)物主要成分與斷口相似,仍為C、O和Fe元素;S元素的分布與斷口清洗后類似,即裂紋源區(qū)及初期擴展階段存在S元素,裂紋擴展中后期不含S元素,亦證明油管服役環(huán)境變化導致其腐蝕產(chǎn)物存在差異;此外,隨著裂紋擴展,C元素含量降低,Cl元素含量明顯增加,其中裂紋尖端的Cl元素含量高達4.92%。
表6 斷口及其附近裂紋內(nèi)能譜分析結果(質量分數(shù))Tab. 6 EDS results of the fracture and the crack near the fracture (mass) %
將斷裂油管內(nèi)表面腐蝕產(chǎn)物刮下,采用X射線衍射儀進行物相分析,分析結果如圖9所示。結合能譜分析結果可知,該油管腐蝕產(chǎn)物的物相主要為CaCO3、FeCO3、Fe2O3、SiO2、(Mg0.03Ca0.97)CO3、(Ca,Mg)CO3。根據(jù)能譜分析可推斷腐蝕產(chǎn)物中含F(xiàn)eS,但因其含量可能較少,達不到XRD檢測范圍,所以并未檢測出FeS物相峰。
圖9 腐蝕產(chǎn)物的XRD分析結果Fig. 9 XRD results of corrosion products
由以上試驗結果可知,該斷裂油管化學成分符合API Spec 5CT標準要求;斷口與管體顯微組織均為回火索氏體,晶粒度等級為9.0級,材料組織未見異常;管體拉伸性能及沖擊性能符合API Spec 5CT標準要求,由此可排除油管材料性能問題導致其斷裂的可能性。該油管強度較高,對H元素應較敏感,但該油管斷面沿晶區(qū)未見典型雞爪痕特征,同時斷口附近裂紋未見階梯狀擴展特征,與氫脆形成的斷口形貌特征及裂紋擴展特征不符,亦可排除氫脆導致該油管斷裂的可能性。
該油管斷口較平坦且存在放射花樣,無塑性變形特征;裂紋起源于內(nèi)表面腐蝕坑底部,源區(qū)呈沿晶特征,擴展區(qū)呈準解理+沿晶特征;斷面有大量腐蝕產(chǎn)物覆蓋,由此可推斷,該油管斷裂原因為應力腐蝕開裂。斷口附近的內(nèi)表面裂紋擴展形態(tài)及內(nèi)部腐蝕產(chǎn)物元素分布均與斷口類似,同時裂紋尖端具有分叉特征,說明裂紋形成的原因也與應力腐蝕有關。
金屬材料或構件發(fā)生應力腐蝕開裂需滿足三項基本條件,即應力腐蝕開裂敏感性、特定的腐蝕介質和一定的拉應力[3]。
首先,H2S是碳鋼材料發(fā)生應力腐蝕開裂的敏感介質,其易溶于水,濕H2S電離出的氫原子是很強的去極化劑,能夠促進陽極鐵溶解反應,同時加速向材料內(nèi)部滲透,使鋼的脆性增加,在應力作用下易造成應力腐蝕開裂[4]。CO2在水溶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在水溶液中可解離出氫原子,盡管CO2環(huán)境產(chǎn)氫量小于H2S環(huán)境,但在一定條件下,碳鋼設備受CO2介質影響也可能發(fā)生應力腐蝕開裂,例如長輸管線中CO2主導的應力腐蝕開裂被多次發(fā)現(xiàn)[5]。Cl-是很強的活性陰離子,對腐蝕產(chǎn)物膜具有破壞作用,有助于氫原子從材料表面擴散到材料內(nèi)部,對應力腐蝕開裂具有較強促進作用[6-7]。該修復油管為碳鋼材質,具備發(fā)生應力腐蝕開裂的敏感性。
其次,腐蝕產(chǎn)物分析表明,該油管斷口和裂紋各階段腐蝕產(chǎn)物成分存在差異。裂紋源區(qū)及擴展初期腐蝕產(chǎn)物含S元素,說明該油管服役環(huán)境中存在硫化物腐蝕介質,從而促進裂紋早期形核擴展。然而,從污水水質分析來看,該井所注污水中不存在硫化物及硫酸鹽還原菌;從該井酸化工作液主要成分來看,并不存在經(jīng)化學反應生成硫化物腐蝕介質的可能性;該井于1995年完工,而斷裂油管于2014年下井服役,亦可排除鉆井階段有機磺化物熱分解的H2S對該油管造成腐蝕的可能性。由以上工況分析可說明,含S腐蝕產(chǎn)物的形成與油管斷裂井的工況環(huán)境無關,而該斷裂油管為修復油管(即舊油管修復后使用),此類油管服役史往往涉及多口井下工況,硫化物腐蝕介質應來源于該油管修復前服役井,可見油管在修復前,管體內(nèi)表面已存在硫化物應力腐蝕裂紋,修復廠家未對管體進行合格探傷及修復。該井所注污水中含有高含量的侵蝕性CO2,而裂紋擴展中后期主要存在CO2腐蝕產(chǎn)物,說明CO2是造成裂紋中后期擴展的主要腐蝕介質。隨著裂紋擴展,裂紋內(nèi)Cl元素增加,說明所注污水中高含量的Cl-對裂紋擴展也起到明顯促進作用。由此可見,該油管服役環(huán)境中存在導致應力腐蝕開裂的敏感介質。
最后,油管在井下服役,須承受相當大的軸向拉伸載荷,從而滿足應力腐蝕開裂的應力條件。
以上分析表明,該斷裂油管滿足發(fā)生應力腐蝕開裂的三項基本條件,其失效機理為應力腐蝕開裂。該油管在修復前,管體內(nèi)表面存在硫化物應力腐蝕裂紋;油管在后期服役過程中,受應力及井下所注污水中高含量的侵蝕性CO2和Cl-影響,裂紋擴展,最終導致油管斷裂失效。舊油管在修復時,修復廠家應對管體進行嚴格地清洗、探傷,并根據(jù)檢測結果進行分級,必要時,對油管進行判廢處理。若修復工藝不合格,將存在裂紋等缺陷的油管下井使用,其裂紋尖端易出現(xiàn)應力集中,應力腐蝕開裂敏感性增加,在應力腐蝕敏感環(huán)境中服役即有可能發(fā)生類似斷裂失效,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
該修復油管斷裂屬于應力腐蝕開裂。修復廠家未對管體進行合格探傷及修復是導致事故發(fā)生的起因,而服役井所注污水中高含量的侵蝕性CO2和Cl-是導致事故發(fā)生的環(huán)境因素。建議完善舊油管探傷檢測技術,在修復過程中對油管進行徹底清洗,并針對此類工況選材進行適用性評價,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馮耀榮,楊龍,李鶴林. 石油管失效分析預測預防與完整性管理[J]. 金屬熱處理,2011(S1):15-16.
[2] 鄭文照,王峰,任淑萍,等. 舊油管檢測修復技術的現(xiàn)狀與對策[J]. 石油礦場機械,2003,32(3):54-56.
[3] 李鶴林,李平全,馮耀榮. 石油鉆柱失效分析及預防[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9.
[4] 劉偉,蒲曉林,白小東,等. 油田硫化氫腐蝕機理及防護的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 石油鉆探技術,2008,36(1):83-86.
[5] 汪兵,劉素娥,朱自勇,等. 管線鋼在近中性pH值溶液中的應力腐蝕開裂[J]. 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01,13(2):71-73.
[6] 張雷,國大鵬,路民旭. Cl-含量對J55鋼CO2腐蝕行為的影響[J].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09,29(1):64-68.
[7] 崔志峰,韓一純,莊力健,等. 在Cl-環(huán)境下金屬腐蝕行為和機理[J]. 石油化工腐蝕與防護,2011,2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