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紅 梁彩彤 任姿潔 張凱麗
摘要?大量城市破損山體的出現(xiàn),不僅嚴重影響城市生態(tài)和美觀,還帶來滑坡、坍塌等安全隱患。對濟南市多個破損山體現(xiàn)狀及修復后植被恢復狀態(tài)、植物多樣性、群落變化等進行追蹤考察總結,從修復技術層面針對3種耐逆植物在山體生態(tài)修復中的運用進行全面評價和具體對比分析,對類似地區(qū)山體生態(tài)修復的植物運用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植物;山體修復;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X1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35-0188-03
伴隨城市人口增多,工業(yè)發(fā)展,出現(xiàn)資源過度開發(fā)與浪費,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對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威脅,生態(tài)修復工程開始得到廣泛重視。濟南山體資源較為豐富,是主要的石灰?guī)r重要供應地之一,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然而,長期開山采石造成大量山體破損,巖石裸露,不僅破壞當?shù)厣鷳B(tài)景觀,裸露巖石面還易受風雨天氣影響,增加大氣微顆粒含量,加劇濟南霧霾天氣的形成,破損山體表面由于長期缺少植物覆蓋,土層貧瘠,水土流失,已經造成山體覆土少與植被難以生長的狀態(tài),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目前,國內山體修復工程開展時間短,系統(tǒng)的治理理論與技術支持參照不足,就濟南市面臨的山體破損現(xiàn)狀,如何選用合理有效的覆蓋植物顯得尤為重要。
1?概況
濟南市位于中緯度暖溫帶,屬于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1]。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界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半盆地狀。地形復雜多樣,可分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qū)帶。山體多為石灰?guī)r夾雜碎屑巖和變質巖,表層土瘠薄,土壤以褐土為主。早期山體采石受損嚴重,巖石裸露面積大,濟南自然植被多為落葉闊葉林,山體植被多為側柏。
1.1?現(xiàn)狀
早期,濟南市鼓勵村民發(fā)展經濟,開山采石,生態(tài)保護意識不深。近年來,城市快速發(fā)展,近郊多處山體裸露,影響濟南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據(jù)2006年濟南市國土資源局提供的資料,全市“三區(qū)一線”可視范圍內的破損山體高達148座[2],破損山體平面面積超過1 200 hm2,立面面積超過430 hm2,分布范圍廣,山體修復工程量大。目前已修復山體約占半數(shù),已基本完成奧體中心周邊和旅游路、經十路、繞城高速公路、103省道兩側、104國道兩側以及城市主要出入口等重點區(qū)域破損山體[3](表1)。
1.2?特點
濟南破損山體多,特征明顯。主要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①破損山體數(shù)量多,巖石裸露面積大。濟南山體多為石灰?guī)r,是主要的建筑石材重要來源之一,人為開采嚴重,導致大面積巖石裸露在外,嚴重影響城市景觀面貌,山體立面修復難度大。
②破損山體植被不易生長,群落組成失調。山體植被破壞大,生態(tài)失衡嚴重,由于山體覆土薄,多為巖石裸露,營養(yǎng)水分極少,植被難以在山體邊坡生存。
同時由于大面積植物的缺失,導致山體植被群落失衡,植物種類單一,病蟲害嚴重,山體生態(tài)環(huán)境易惡化。在山體的修復中注重運用不同鄉(xiāng)土植物,豐富植物群落,增強喬、灌、草間的合理搭配,多運用抗逆性好的植物,增加山體邊坡植被生存能力,實現(xiàn)破損山體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③破損山體邊坡覆土薄弱,水土流失嚴重。濟南秋冬季干旱,夏季炎熱,地勢呈半盆地狀,山體含水量少,覆土薄弱,加之開山采石嚴重,植物缺失多,山體邊坡不易生長,也加劇了邊坡地的水土流失,不易保持,易惡性循環(huán),導致山體碎石易滑落,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2?植物的運用
在破損山體修復中,植物的運用是修復過程中的重要手段。植物能夠有效涵養(yǎng)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或避免山體系統(tǒng)中生物量的增加,豐富植被種類,增強群落關系,進而有效覆蓋裸露山體,達到恢復破損山體生態(tài)的效果。植物在山體修復過程中占用比重大、效益高、成本低,是一種生態(tài)效益明顯的有效方式。由于破損山體邊坡區(qū)域覆土薄弱,應增加耐逆植物的種植,增強受損區(qū)域的生態(tài)恢復。
2.1?植物選擇原則
植物的選擇在山體修復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適合的植物不僅能夠在生態(tài)恢復中起效快,并且可以降低后期的管理及維護[4]。
2.1.1?適地適樹原則。
鄉(xiāng)土植物長久生長在一定的區(qū)域,已經適應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繁殖能力強,存活率高,在山體修復上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產生較大效益,且受效益期長久,維護費用低,管理簡單。在濟南市破損山體修復中,側柏、紫穗槐、迎春、連翹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鄉(xiāng)土樹種的選用不僅能夠迅速大面積在山體修復中產生效益,并且可以避免由于不全面的安全評估對外來植物的引用而引發(fā)一系列新的環(huán)境問題,進而破壞生態(tài)平衡。
2.1.2?耐逆性強原則。
在破損山體修復中,由于濟南山體多數(shù)具有巖石裸露面積大、邊坡土壤貧薄的特點,要重點栽植耐逆性強的植物,例如毛白楊、側柏、荊條等,它們的抗性能力強,適應力好,能夠抗旱、耐鹽堿等。種植耐逆性強的植物對于山體具體缺損方面的修復有重要意義。
2.1.3?多樣性原則。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植物種類越豐富,整體抗性越強,能夠避免病蟲害的發(fā)生,在山體修復中避免運用單一植物,要注重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增強喬、灌、草間的有效搭配,增強整體群落抗性,保障破損山體修復效益的持久性。
2.2?3種耐逆植物對比分析及栽植技術
濟南地區(qū)植被類型多為落葉闊葉林,總共有植被資源149科,1 350種和變種[5]。在山體修復中多采用耐逆植物進行裸露面覆蓋,針葉林耐逆性較強,廣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區(qū),是修復中運用的主要植被類型之一。
2.2.1?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在濟南山體修復及道路綠化上都進行大面積使用,耐脅迫能力強,能夠快速適應環(huán)境,生物量大,是一種能夠在濟南山體修復中大量栽植的優(yōu)勢植物。側柏為裸子植物亞門柏科常綠喬木,喜陽光,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石灰性和輕鹽堿土壤中均可生長[6]。耐干旱瘠薄,萌芽能力強,耐強光直射,耐高溫。在山體修復中,邊坡區(qū)域覆土層薄,側柏屬于淺根性、側根發(fā)達、萌芽能力強、耐修剪、壽命長的植物,加之對土壤要求不高,則在平地及懸崖峭壁上都能生長,是山體修復中最常采用的主要植物之一。
濟南破損山體多數(shù)位于土層瘠薄干燥的地方,因此要提高栽植山體側面的種植環(huán)境要求,為側柏迅速成活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在山體上常采用魚鱗坑、窄幅梯田、水平階、水平溝等方法進行栽植。春、秋、雨3季都可栽植,主要取決于山體邊坡平立面覆土水分條件。雨季栽植側柏成活率高,可用1年半到2年半生苗栽植,隨起苗、隨造林,當日栽完。
2.2.2?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
鄉(xiāng)土樹種毛白楊是濟南多數(shù)山體修復中僅次于側柏栽植的第二大類植物,適應性強,深根性,主根和側根發(fā)達,枝葉茂盛。耐旱能力較強,對土壤生長要求不嚴,黏土、壤土、砂壤上或低濕輕度鹽堿土均能生長[7]。在水肥條件充足的地方生長快速,20年生即可成材,是中國速生樹種之一。與上述側柏相反,生長速度快,能夠短時間內在破損山體修復中產生效益,可以與側柏結合種植,形成效果佳、長期性的山體修復植物。
毛白楊喜大肥大水,深根性,移栽宜在早春或晚秋進行,選擇山體中較厚土層進行適當深栽,成長速度快??稍谄茡p山體上塑造階梯狀臺地,增加局部山體覆土厚度進行栽植。
2.2.3?荊條(Verbenaceae)。
荊條在北方地區(qū)廣為分布,是濟南鄉(xiāng)土樹種,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極強,常生于山地陽坡和半陽坡,形成灌叢,常是山體自然生長的綠色屏障。是濟南多數(shù)少水破損山體的主要修復灌木類植物,對濟南破損山體的護坡和防止風沙均有一定的生態(tài)保護作用[8]。荊條耐逆性極強,耐寒、耐旱,亦能耐瘠薄的土壤,常用于修復山體邊坡裸露巖石,喜陽光充足,多自然生長于山地陽坡的干燥地帶,形成灌叢,并常與酸棗等植物混生為群落,或在鹽堿砂荒地與蒿類自然混生,生物量大。其根莖萌發(fā)力強,耐修剪,所以濟南山體修復中常見多量的灌木類植物。
荊條抗逆性好,對土壤選擇性低,易成活,好栽植,價格便宜,后期管理維護成本低,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在山體修復中常栽植于陽面處,可以與側柏、毛白楊類大喬木進行搭配,形成綠色屏障。
3?技術措施
針對濟南破損山體修復中運用的植被類型,總結6類主要植物栽培技術措施。
3.1?邊坡人工植草
通過人工手段在山體邊坡植草、栽植植物。施工方式簡單,造價低,但植物成活率較低。常用于山體平面坡度較緩、高度較低的山體。
3.2?塑造植生盆(槽)
植生盆(槽)即在山體凹面和坡面裂隙上進行打錨桿,然后用高強度砂漿砌磚、砌石或繞筑成盆裝的植生工程再回填種植土種植藤本、灌木或喬木的坡面綠化技術。多用于有裂隙和中等坡度的山體巖質坡面,其中側柏就常用此技術栽植于山體坡面上。濟南二環(huán)西路東側的白馬山便是利用砌筑植生槽分級綠化的方式栽植藤本及小灌木來增加山體的綠化效果。
3.3?坡面掛網(wǎng)噴播
坡面進行掛網(wǎng)噴播,在邊坡區(qū)域按照一定行距進行開鑿楔形溝,溝內填土并加入適量土壤改良劑,使土壤更適宜植物的生長,在改良后的基質材料上掛網(wǎng)并進行固定,再在覆蓋后的土壤上進行噴播植草[9]。適用于大面積土砂質地的山體邊坡,施工簡單快速、范圍廣,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取得較快的成果,濟南高新區(qū)大山坡就采取了這種方式來解決山體巖面裸露。
3.4?植生帶(毯)綠化技術
將植物種子夾雜于天然纖維薄墊或人工無紡土工織物中,然后直接鋪設于山體坡面,能夠有效防止土壤流失,保護坡面上織物種子的生長,從而達到快速有效地使山體變綠的方式。適用于山體坡度小于60°的土質邊坡或砂土邊坡。在我國北方山體邊坡綠化、城市園林綠化和水土保持應用較廣。
3.5?框格客土綠化技術
框格客土綠化技術是在山體邊坡區(qū)域鋪設具有某種形狀的混凝土框磚。在固定的框磚土穴種進行填土種植植物,能夠滿足植物對山體覆土厚薄的需求,并且能夠減少風雨天氣沖刷導致的土壤流失,但其施工復雜,不夠便捷。多用于土質山體陡坡面以及填方后山體修復和易風化的巖質山體。
3.6?“高次團粒”噴播技術
“高次團?!笔且环N特殊加工工藝的人工土壤,其中混入植物種子,用噴播、機械作業(yè)的方式形成適合植物生長的營養(yǎng)基。這種土壤既具有較好的保水、透水性,又能夠抵抗雨水沖刷,防止水土流失,是一種新型快速的植物栽植方式。目前濟南奧體中心東西側的破損山體便是運用這一修復技術。
4?小結
濟南破損山體多,治理難度大。需多采用耐逆性強的植物進行喬、灌、草搭配種植,在種植上多考慮植物多樣性和山體群落關系。通過對濟南不同山體修復上運用的植物進行分析總結,針對不同特點的山體坡面進行技術探究,在結合實地栽植技術的基礎上提高山體植物種植成活率。破損山體修復是一個長期而重要的課題,既對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時減少了水土流失、坡面碎石滑坡等不安全問題,濟南破損山體修復工程任重而道遠,還需要不斷探索實踐,不斷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 李端杰,張曉斐.破損山體的生態(tài)景觀構建——建大花園山體公園景觀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0,25(4):445-450.
[2] 尚紅,楊波,張尚路,等.濟南皇上嶺破損山體修復治理方案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26(2):158-161.
[3] 許風娟,王立紅.濟南市南部山區(qū)采石廢棄地的生態(tài)恢復探討[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8(2):176-179.
[4] 付詩雨,辜彬.震損山體邊坡生態(tài)恢復的有效途徑:以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zhèn)石巖村山體邊坡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1):204-208,211.
[5] 豐瞻,李少麗,周明濤.裸露山體生態(tài)修復技術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2):48-51.
[6] 張安霞.濟南高新區(qū)破損山體治理成效顯著[J].山東國土資源,2009,25(1):46-47.
[7] 趙入臻,趙鵬,趙環(huán)金.濟南破損山體概況及生態(tài)修復技術研究[J].山東國土資源,2012(9):31-36.
[8] HASHIMOTO Y,YASUMOTO T.Comfirmation of saponin as a toxic principle of starfish[J].Bull Jap Soc Sei Fish,1960,26(11):1132-1138.
[9] YASUMOTO T,TANAKA M,HASHIMOTO Y.Distribution of saponins in Echinoderms[J].Bull Jap Soc Sei Fish,1966,32(8):67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