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濤 姜法祥 衣先家 李耀龍 王英姿
摘要?[目的]明確48%噻蟲胺懸浮劑對韭蛆的田間防治效果及其對韭菜的安全性。[方法]依照田間藥效試驗準則在山東省、湖南省多地進行田間試驗,并采用溫室盆栽法進行安全性試驗。[結果]48%噻蟲胺懸浮劑對韭蛆的防治效果優(yōu)于或相當于10%噻蟲胺懸浮劑,顯著優(yōu)于40%辛硫磷乳油常規(guī)劑量,且對韭菜安全、無藥害。[結論]48%噻蟲胺懸浮劑是一種防治韭蛆較為理想的藥劑,推薦使用劑量為288~360 g a.i./hm2。
關鍵詞?噻蟲胺;韭菜;韭蛆;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8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35-0146-03
韭菜是我國的特色蔬菜,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在我國種植范圍較廣,其種植過程中受韭蛆的危害嚴重[1]。韭菜遲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屬雙翅目長角亞目眼蕈蚊科遲眼蕈蚊屬,幼蟲俗稱韭蛆,可為害百合科、菊科、葫蘆科等7科30多種蔬菜和食用菌,其中北方保護地韭菜受害最為嚴重[2-4]。在韭菜地,初孵幼蟲最先為害韭菜葉鞘基部和鱗莖的上端,隨著幼蟲生長逐漸鉆蛀鱗莖,使韭葉枯黃,重者整墩韭菜死亡,造成韭菜產(chǎn)量損失30%~80%,嚴重時甚至絕收[5]。目前,生產(chǎn)上對韭蛆的防治仍以灌溉或撒施化學農(nóng)藥為主,但由于韭蛆在地下為害,且體小、繁殖力強、世代重疊嚴重,造成防治困難。為了有效控制該蟲,菜農(nóng)不斷增加農(nóng)藥使用量,或使用禁用高濃度農(nóng)藥,導致農(nóng)藥殘留超標,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并引發(fā)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6-9]。
噻蟲胺(clothianidin)是日本住化武田農(nóng)藥創(chuàng)制開發(fā)的具噻唑環(huán)的新型煙堿類殺蟲劑,主要作用于昆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內吸性、胃毒、觸殺等作用,對水稻、果園、蔬菜等作物的半翅目害蟲、薊馬目害蟲、鱗翅目害蟲、甲蟲目害蟲、雙翅目害蟲等均高效[10]。目前,招遠三聯(lián)化工廠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48%噻蟲胺懸浮劑在國內已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為明確該藥劑對韭蛆的防治效果及其對韭菜生長的安全性,于20017年在山東省、湖南省進行田間試驗,以期為該藥劑在韭菜韭蛆防治中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藥劑
48%噻蟲胺懸浮劑(山東省招遠三聯(lián)化工廠);10%噻蟲胺懸浮劑(河南省安陽市銳普農(nóng)化有限責任公司);40%辛硫磷乳油(山東盛邦魯南農(nóng)藥有限公司)。
1.2?田間藥效試驗
1.2.1?試驗設計。
48%噻蟲胺懸浮劑設置288、324、360 g/hm2 3個濃度梯度,對照藥劑為10%噻蟲胺懸浮劑324 g/hm2或40%辛硫磷乳油4 000 g/hm2。試驗分別于2017年6月11日、8月4日、11月3日在山東省濟南市、湖南省長沙市、山東省煙臺市進行,韭菜品種分別為雪韭八號、細葉韭菜、韭寶,栽培模式分別為露地栽培、小拱棚栽培,韭齡均為3年,韭蛆發(fā)生較重。試驗采用灌根法,當茬韭菜割完后,第5天在畦內用藥劑灌根,用卸去噴片的噴霧器順壟噴淋韭菜根部。
1.2.2?田間藥效調查方法。
參照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shù),藥后3、7、14、21 d和韭菜收獲期各調查1 次藥效。
受害株率調查:以小區(qū)中心2行各10穴(墩),統(tǒng)計健株數(shù)與受害株數(shù)(以葉尖黃、軟、倒伏為準),每重復調查400株韭菜。
存活蟲口調查:藥前和藥后每次調查時在小區(qū)中心區(qū)刨出5穴(墩)韭菜,統(tǒng)計鱗莖內外活蛆數(shù),計算防治效果。
受害株率=受害株數(shù)/調查總株數(shù)×100%
保株效果=(對照區(qū)藥后受害株率-處理區(qū)藥后受害株率)/對照區(qū)藥后受害株率×100%
防治效果=[1-(對照區(qū)藥前受害蟲數(shù)×處理區(qū)藥后蟲數(shù))/(對照區(qū)藥后蟲數(shù)×處理區(qū)藥前蟲數(shù))]×100%
試驗期間觀察各藥劑處理對韭菜安全性及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1.3?韭菜安全性測定
采用盆栽法進行,用48%噻蟲胺懸浮劑設置360 g/hm2(低劑量)、720 g/hm2(中劑量)、1 440 g/hm2(高劑量)3個濃度梯度,韭菜品種分別為農(nóng)大791、壽光獨根紅、91-2。準備盆栽無蟲韭菜若干盆,花盆直徑20 cm,每盆10株。韭菜收割后第2天用稀釋好的藥液澆灌,每盆20 mL藥液,4次重復,以清水處理為對照。處理20 d后調查不同處理韭菜的株高、葉數(shù)和植株形態(tài)、顏色。
1.4?毒理試驗
48%噻蟲胺懸浮劑委托貴州醫(yī)科大學進行小鼠經(jīng)口毒理試驗。
1.5?數(shù)據(jù)分析
應用SPSS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P<0.05)進行顯著性測驗。
2?結果與分析
2.1?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2.1.1?防治韭蛆田間小區(qū)試驗(2017 山東·濟南)。
2017年山東省濟南市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表1),48%噻蟲胺懸浮劑對韭蛆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劑量越大,防效越佳。藥后第3天調查,48%噻蟲胺懸浮劑高、中、低劑量(360、324、288 g/hm2)蟲口防效分別為72.64%、66.81%、55.40%,處理間防效均差異顯著;對照藥劑10%噻蟲胺懸浮劑324 g/hm2防效為65.90%,與同劑量48%噻蟲胺懸浮劑防效相當,顯著低于試驗藥劑高劑量處理,顯著優(yōu)于低劑量處理。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48%噻蟲胺懸浮劑對韭蛆的防蟲效果逐漸增加。藥后7~21 d調查,48%噻蟲胺懸浮劑高劑量防效為86.56%~90.06%,顯著優(yōu)于對照藥劑10%噻蟲胺懸浮劑324 g/hm2處理(防效為81.43%~84.57%),48%噻蟲胺懸浮劑中劑量處理防效與對照藥劑防效差異不顯著,低劑量處理防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
藥后第21天保株效果調查,48%噻蟲胺懸浮劑三處理保株效果在81.03%~92.64%。隨著使用劑量增加,保株效果逐漸提高,三處理間保株效果存在顯著性差異,高、中劑量處理保株效果優(yōu)于或相當于對照藥劑10%噻蟲胺懸浮劑324 g/hm2處理。
2.1.2?防治韭蛆田間小區(qū)試驗(2017 湖南·長沙)。
2017年湖南省長沙市試驗結果表明(表2),48%噻蟲胺懸浮劑在288~360 g/hm2的用藥劑量范圍內均可取得對韭菜韭蛆的良好防效,藥后3 d對韭蛆的防效可達85.55%~92.46%,高、中劑量防效無顯著差異,均顯著優(yōu)于低劑量處理。對照藥劑10%噻蟲胺懸浮劑324 g/hm2防效為83.04%,與低劑量處理防效相當,顯著低于中、高劑量處理。藥后7、14、21 d調查,試驗藥劑三處理防效為91.32%~96.14%、90.37%~95.73%、89.52%~95.21%,處理間防效差異顯著。對照藥劑10%噻蟲胺懸浮劑防效為89.30%~90.30%,顯著低于中、高劑量處理,與低劑量處理防效差異不顯著。
2.1.3?防治韭蛆田間小區(qū)試驗(2017 山東·煙臺)。
由表3可以看出,在山東省煙臺市藥后7 d調查,48%噻蟲胺懸浮劑三處理保株效果分別為66.67%、63.33%、61.67%,處理間保株效果無顯著差異,均與對照藥劑40%辛硫磷乳油4 000 g/hm2相當。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48%噻蟲胺懸浮劑對韭蛆的防治效果逐漸增加,藥后14、21 d和收獲期調查,高劑量處理防效為78.52%~86.53%,與中劑量處理無顯著差異,顯著優(yōu)于低劑量處理;中、低劑量兩處理間防效差異不顯著。48%噻蟲胺懸浮劑三處理保株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藥劑40%辛硫磷乳油4 000 g/hm2處理。
收獲期調查,48%噻蟲胺懸浮劑低、中、高劑量處理防蟲效果分別為87.46%、85.65%、82.28%,高劑量處理防蟲效果顯著優(yōu)于低劑量,中劑量處理與高、低劑量防效差異不顯著,三處理防蟲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藥劑40%辛硫磷乳油4 000 g/hm2處理(防效為76.44%)。
2.2?安全性
室內試驗結果(表4)表明,試驗藥劑48%噻蟲胺懸浮劑在有效成分為360、720、1 440 g/hm2劑量下灌根處理韭菜植株,同一品種的韭菜平均株高、葉數(shù)和空白對照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試驗觀察表明植株的生長、葉色等性狀也無差異,表現(xiàn)出很高的安全性。
不同地域田間試驗中也發(fā)現(xiàn)供試藥劑對供試韭菜品種安全,試驗過程中無藥害癥狀發(fā)生。
2.3?毒理試驗
毒理試驗結果為48%噻蟲胺懸浮劑急性經(jīng)口LD50>2 000 mg/kg(雌/雄),急性經(jīng)皮LD50>2 000 mg/kg,屬低毒殺蟲劑。
3?結論與討論
2017年山東省濟南市、煙臺市、湖南省長沙市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模式下(露地栽培、小拱棚栽培),48%噻蟲胺懸浮劑對韭蛆均具有良好的防效,其保株效果顯著優(yōu)于同劑量10%噻蟲胺懸浮劑及常用藥劑40%辛硫磷乳油,防蟲效果與同劑量10%噻蟲胺懸浮劑相當,且有持效期較長、對作物安全的特點,可以在韭菜韭蛆防治中推廣使用。適宜施藥適期為韭菜移栽時或移栽后5~10 d;用量以48%噻蟲胺懸浮劑288~360 g/hm2對水灌根,每穴灌施藥液500 mL。
噻蟲胺屬于新煙堿類殺蟲劑,主要作用于昆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的激動劑,可有效殺滅對有機磷酸酯類、氨基甲酸酯類和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具高抗性的害蟲[11-13]。為延長噻蟲胺的施用壽命,應注意與其他不同作用機理殺蟲劑的合理混用或輪用[14-15]。
參考文獻
[1] 劉芳,趙西,紀桂霞,等.石灰氮對韭菜遲眼蕈蚊的殺蟲活性及控制效果[J].北方園藝,2017(14):13-18.
[2] 韓雙,韓冰,趙文路,等.德州市韭蛆發(fā)生動態(tài)及成蟲誘集帶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8,46(8):145-146,155.
[3] 吳青君,于毅,谷希樹,等.韭菜根蛆的發(fā)生危害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公益性行業(yè)(農(nóng)業(yè))科研專項“作物根蛆類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示范”進展[J].應用昆蟲學報,2016,53(6):1165-1173.
[4] 李文香,楊玉婷,吳青君,等.韭菜遲眼蕈蚊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15,41(5):8-12.
[5] 王承香,劉建平,劉振龍,等.韭菜設施和露地栽培中韭蛆的發(fā)生和防治對策[J].北方園藝,2014(22):113-117.
[6] 史彩華,胡靜榮,楊玉婷,等.不同藥劑和施藥方法對韭蛆的田間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學報,2018,45(2):282-289.
[7] 莊乾營,張思聰,翟一凡,等.不同農(nóng)藥種類及劑型防治韭菜遲眼蕈蚊效果比較[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3):78-80.
[8] 王洪濤,劉學卿,王麗麗,等.0.5%毒死蜱藥肥混劑對韭蛆的田間防治效果[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17):5463-5464,5536.
[9] 張鵬,陳澄宇,李慧,等.七種新煙堿類殺蟲劑對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及蚯蚓的選擇毒力[J].植物保護學報,2014,41(1):79-86.
[10] 程志明 編譯.殺蟲劑噻蟲胺的開發(fā)[J].世界農(nóng)藥,2004,26(6):1-3.
[11] 鄭巖明,劉霞,姜莉莉,等.噻蟲胺等七種殺蟲劑對黃曲條跳甲的毒力[J].農(nóng)藥學學報,2015,17(2):230-234.
[12] 李耀發(fā),黨志紅,潘文亮,等.新煙堿類殺蟲劑噻蟲胺拌種防治麥蚜的田間藥效及安全性評價[J].農(nóng)藥,2013,52(9):689-691.
[13] 任學祥,王剛,左一鳴,等.噻蟲胺對桃蚜的毒力及其亞致死劑量對桃蚜解毒酶系活力的影響[J].昆蟲學報,2011,54(3):299-305.
[14] 林璐璐,陳浩梁,張光玲,等.殺蟲劑及其復配對安徽韭菜韭蛆的防治效果[J].農(nóng)藥,2018,57(2):143-147.
[15] 莊占興,胡尊紀,范金勇,等.噻蟲胺與高效氯氟氰菊酯復配防治韭菜遲眼蕈蚊幼蟲配方篩選與田間應用效果[J].農(nóng)藥,2017,56(3):228-2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