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瑪牙吉 趙永
摘 要:如何搞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使中小學的數學教學具有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都銜接自如,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主要是心理引導:教學內容:新舊知識的銜接;教學方法:教師教法的銜接;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銜接。
關鍵詞:中小學數學 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01
2011年我鄉(xiāng)因生態(tài)移民搬遷生源減少,由過去旦馬鄉(xiāng)四所小學與初級中學合并成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由于學生小學到中學是學習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如何降低小學與中學階段之間的“陡坡”、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六年級的學生平穩(wěn)過渡到七年級的學習環(huán)境中。我校數學組于2016年申報了省級規(guī)劃課題《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策略研究》,依據我校九年一貫制學校這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條件,近年來,我們在中小學銜接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因此,認為在中小數學教學中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銜接十分重要。
一、心理銜接——扶一把
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融洽師生之間關系,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結合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說理時要注意深入淺出,表達方式形象且鮮明,講話要幽默風趣,使教與學能夠始終處于和諧民主的氣氛之中,同時還要多引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實例。用別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及巧妙的計算方法,增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其次也要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史,數學方面的偉大成就,闡明數學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尤其是工農業(yè)生產、軍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此引導誘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然后利用課內和課外有利時機,對不同層次學生開展一些形式多樣、活潑有趣的數學游戲,諸如搶答競賽等,活躍學生的身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法銜接——帶上路
小學數學教學,教師講得細、練得多、直觀性強,學生學完新課后不斷地反復地練習,學生對老師有一定的依賴性,真正做到了少講多練;到了初中,相對來說教師講得精、練得少,抽象性也比較強。從實際情況看,小學生是以機械記憶、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進入初中后,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有效地改進教法,搞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首先,教學方法逐漸過渡,提供學生適應的時間。教師要給學生上一個階段的“過渡課”,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覺到既有小學課堂的影子,又有中學課堂的特征。
其次,在教學中做到:(1)在教學中應注意發(fā)揮教材承上啟下的作用,搞好新舊知識的銜接。(2)在進行有關概念的教學時,注意從實際問題引人,使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3)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師生共同探討的過程中,把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引導,而不要僅滿足于課堂表面氣氛,簡單回答對否,要逐漸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深刻性和靈活性。(4)在教學中要滲透數學思想方法。(5)每堂課小結一定要抓重點,精概括,使學生記得少,但認識的透。
三、內容銜接——領進門
《課程標準》將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與初中的知識內容進行了銜接,將技能技巧、思想方法進行了有機結合和滲透。更明確地揭示了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連續(xù)性,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個階段性的、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推進過程。
1.進行“算術數”與“有理數”的過渡
主要表現為由算術數到有理數、實數,由算術運算到代數運算。前者的銜接環(huán)節(jié)是負數的認識,后者的銜接環(huán)節(jié)是用字母表示數。
非負有理數→初步認識負數→有理數
從算術數(整數、分數、小數)這些從客觀現實中得來的數,擴充到有理數域,負數的引進至關重要,而這一知識點——負數的認識,現已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在學習這一單元時要充分認識它的重要性,切不可認為它相對于小學數學是個相對獨立的章節(jié)而輕易放棄深挖及鋪墊的作用。
2.進行“數”與“式”的過渡
小學主要是學習具體的數,而到了初一接觸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數,建立了代數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運算,這種由“數”到“式”的過渡,是學生在認知上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飛躍。教學中可以從類比的視角去銜接這一系列知識。在具體教學中,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數和表示數量關系的方法,又要注意挖掘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內容本身的存在的內在聯系。如,對整數與整式、分數與分式、有理數與有理式、等式與方程等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區(qū)別,在知識間架起銜接的橋梁,從而抓好知識間的過渡。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字母比數更具有一般性。“字母表示數”這部分內容承“數的運算”上與啟“式的運算”下。即
數的運算→用字母表示數→式的運算
3.進行解答方法上的過渡
在用算術方法與用代數方法解應用題時,其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也就是說它們的基本關系式不變,但是它們的思維方法卻不同。例如:這樣的一道題:一袋面粉,吃了10千克,正好是這袋面粉的,這袋面粉有多少千克?學生一下看出10千克對應的分率是,而單位“1”未知,根據對應數量與分率的關系,立刻列出式子:10÷;而方程的方法是根據:一袋面粉×=10這個關系,列出方程求解。事實上兩種方法的思路是一致的,但算術方法是逆著想,方程方法是順者想。學生因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用代數法會感到不適應。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做到:一:引導學生復習小學數學中常見的數量關系,二:著眼啟發(fā)學生尋找等量關系,并指導學生將兩種方法進行相應對比,通過對比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代數法的優(yōu)越性,完全有理由保持對初中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4.注意中小學空間與圖形的銜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僅要求教師通過實驗得出結果即可作出結論,而至于結論是否成立則并不作論證。久而久之,學生會誤將實驗認為是證明。在教學中,教師可選擇相對應問題并抓住時機作一些相關的論證,使學生確信所得結論的必然性,并認識到數學學習的嚴密性。如“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這個定理,在小學教材中是由實驗得出的,學生較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既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又要強調說明不能滿足于實驗,而必須從理論上給予嚴格論證。并以此為起點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力。最后在適時地進行概念分類、歸納、揭示相近或同類概念的異同,使學生條理清楚,概念清晰,逐步形成較完整的概念體系,為以后學習平面幾何奠定學習基礎。
四、學法銜接——出成績
著名教育家呂叔湘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八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痹谛W里,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法是感知、記憶、理解、應用。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自己動手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或剪一剪、拼一拼等,而進入中學后由于知識的變化,就需要有新的學習方法來適應新的知識?!墩n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數學知識和結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形成獨立獲取數學知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研究,尤其抓好在方法上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與銜接。一是順從小學生的思維,主義發(fā)展邏輯思維,逐步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學的語言、思想和方法。二是對課前預習、聽課、復習、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要重點指導。三是教給學生進行單元章節(jié)小結的方法,以及對知識進行串線和反思。四是教給學生解題的一些特殊技巧和思維的一般方法。五是教學中遵循從實踐到理論再回到實踐中去的認識規(guī)律,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最大限度的從生活實踐的角度出發(fā),直觀具體的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疑能引思,思則生趣,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興致勃勃地參與學習過程??傊?,找到了一條學習數學的捷徑,就會學得輕松而又有好的成績。
要處理好中小學數學的銜接,其策略關鍵是在六七年級的順利過渡和有效銜接上。通過中小學分設學段所呈現的不足,結合“九年一貫”所帶來的優(yōu)勢,抓好這個有效研究點,通過對教師、學生和課程的研究落實,建立聯系,互相滲透,只要把握好銜接的“度”,定能搞好銜接研究,為學生中學甚至是終身學習導航。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田載今. 《中小學教材教學:小學版》2006年第8期| 。
[3]周尊昺.淺議中學數學的反思教學《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0(1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