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娜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西交通中心配套停車設施,主要服務于西交鐵路客流,一期停車庫于2010年隨鐵路開通同期投入使用。近年來隨著虹橋交通樞紐快速發(fā)展,至2017年中,鐵路日均客運量已提前達到并突破原規(guī)劃容量,而西交中心配套停車設施目前僅按原規(guī)劃的70%規(guī)模建成使用,停車供需矛盾、運轉及運營等多方面問題逐漸凸顯。為不斷完善虹橋樞紐運轉體系,提高配套停車設施運營水平,應對客流增長需求,亟需針對現(xiàn)有停車設施進行評估,找出問題及成因,并給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及調整優(yōu)化方案。
西交通中心目前設有地下停車庫、廣場、長途客運站、公交樞紐站及大巴停車場。其中地下車庫南北各設1個,分別為P9、P10,中間為長途客運站。原規(guī)劃4 320個小車位,134個大車位;目前已建一期車庫,可提供小車位3 028個[1],地面約100個大車位,停車建成率為規(guī)劃值的70%。地下車庫總建筑面積145 500 m2。同時考慮到遠期停車需求的遞增,在西交地下車庫南北兩側預留了二期用地,目前為下沉式綠地,一期開發(fā)時已預留好地下圍護、樁基等結構;二期地下車庫開發(fā)面積規(guī)劃48 800 m2。
(1)2017年上半年,西交停車庫日均進出車流總量3.9萬車次,單向進、出庫車流1.94萬車次至1.95萬車次,進出總客流10萬人次,其中:P9日均進庫9 404車次、出庫9 728車次、客流3.44萬人次;P10日均進庫9 511車次、出庫9 151車次、客流3.36萬人次;1樓大巴日均進庫598車次、出庫587車次、客流3.2萬人次。
年日均進庫車流量增長情況如圖1所示。西交停車庫2017年上半年同比2016年上半年增長約21.94%,年增幅顯著。
圖1 2010年至2017年西交停車庫日均進庫車輛
(2)進庫車流各月分布情況:由全年進庫車流量統(tǒng)計,進庫停車總量低峰時段在每年1~3月,平峰時段在4~6月及11~12月,最高峰時段在每年7~10月。
(3)進出庫車流量日分時分布變化:以2017年7月3日全天數(shù)據(jù)為參考值,P9、P10車庫合計的進、出庫高峰時段在15∶00-23∶00點,高峰小時進出車流總量約3 250輛;在23∶00-0∶00出庫車流量為全天最高值,如圖2所示。
圖2 24 h內進、出庫總車流量變化
現(xiàn)狀停車庫高峰月的飽和度平均值為0.7。擁擠高峰時段車庫平均飽和度峰值達0.95,最大值情況下峰值達1.17,車位已不能滿足實際停車需求。選取1周內高峰日24 h在庫車輛數(shù)據(jù),如圖3所示,最高峰時段在13∶00左右,在庫車輛數(shù)近3 100輛,已超出3 028停車位總數(shù)。
圖3 24 h車庫內部車輛分布
較多鐵路出行旅客,將小汽車放置于車庫,返程后再取車,因此車庫內長時、過夜停車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周日-周一過夜車輛數(shù)平均900輛,占比約30%;周二-周五平均1 300輛,占比約43%;周六平均1 600輛,極端情況達2 020輛,占比約53%~66%,達停車位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長時停車比例過高,直接導致可用于短時停車的車位數(shù)量減少,降低車位周轉率。圖4為1周內過夜車輛數(shù)監(jiān)測值及變化趨勢。
圖4 1周內過夜車輛數(shù)統(tǒng)計
選取2017年6月第3周數(shù)據(jù),與2016年同期比較,對比分析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日均進庫停車23 539車次,其中20 min內免費車輛均值9 776車次,占比41.53%,同比去年增幅約40.18%。車庫實際停車周轉率為4.5車次/(車位·日)。
高比例免費進出庫車次基本不停車,實際使用停車庫內主要通道作為上下客通車道,車輛在各通道中繞行,接送客后就離開車庫,導致同時在庫車輛數(shù)居高不下,車庫通道運轉效率低下、長時間擁堵。其中超2次免費進出庫車主要為網(wǎng)約車,1天內多次進出庫、通道亂停車難以管理。
表1 停車庫運行數(shù)據(jù)分析表
原因1:虹橋交通樞紐客流增長迅速,2017上半年樞紐日均客流111.3萬人次,已超出原2020年規(guī)劃110萬人次預估值[2]。其中,鐵路日均客流量35.1萬,已提前達到并超出2020年預期值33.5萬人次,為原規(guī)劃值的105%;西交配套停車設施只建成一期3 028個車位,為原規(guī)劃的70%,過快的停車需求增長與供給不足矛盾突出。
原因2:長時停車比例過高,降低了車位利用率,節(jié)假日高峰尤為明顯。由前述分析可知,過夜車輛數(shù)占比范圍由平峰至高峰在30%~60%,導致可用于短時停車的車位數(shù)量減少,降低了車位周轉率和車庫使用效率。
原因1:高鐵客流隨著鐵路線路的到發(fā)時段設置,存在潮汐性特質,分段集中進出庫車流量大。下午15∶00-23∶00列車集中到發(fā),集散客流量較大,該時段現(xiàn)狀高峰的出庫單向車流量為1 600 pcu/h,高于現(xiàn)狀車庫出口1 500 pcu/h的通行能力。
原因2:現(xiàn)有運營管理條件下,出口內部閘機通道服務效率較低、數(shù)量不足,出口外部銜接道路通行能力不足,P9停車庫出口北側申貴路-錫虹路交叉口,向北直行上高架方向的通行效率較低,經常造成出庫車輛擁堵。內外因素加在一起,導致出口車輛疏散困難。另外,車庫內部由出口擁堵延伸至入口,而外部到達車流需連續(xù)變道進庫,道路銜接不順暢;同時受信號燈控制,導致車輛擁堵至高架下匝道,又影響了申虹路掉頭至申貴路的車流。
原因3:20 min內免費進出庫車輛比例高,平均占比40%,多在車庫主通道上臨時停車、隨意上下客,特別是靠近高鐵站房的車道邊,導致內部通道擁堵。同時近幾年網(wǎng)約車數(shù)量增加,同1天內多次免費進出庫,增加了車庫運行壓力,且其隨意臨時??繉е陆煌ɑ靵y,增加了管理難度。
車庫內部的交通組織方案存在較多的繞行和交織,主、次通道功能不明確,停車引導不清晰,經常導致車輛難以找到進出口、分層坡道和分區(qū)聯(lián)通道,增加車輛繞行,降低了車庫運轉效率和停車體驗。
原規(guī)劃小汽車總停車位4 320個,差值約1 300個未建車位;按目前鐵路客流增長與實際停車需求,預計遠期需5 000個小汽車位,實際缺口為2 000車位。建議擴建方案在原二期預留用地基礎上,增加利用南北兩側綠地,并通過對原結構擋墻的拆除,在保留消防所需通風孔的面積要求后,增加擴建停車位2 000個。同時改造調整車庫進出庫坡道及銜接道路,提高出入口車道數(shù)及通行能力,使內部停車與出入口規(guī)模同時得到擴容。
措施1:優(yōu)化停車收費費率,適當提高長時過夜車輛收費標準,同時對超2次以上20 min免費車輛收費??刂坪蜏p少長時停車數(shù)量,增加中短時停車可用車位,提高車庫泊位周轉率,同時抑制網(wǎng)約車多次免費進出庫現(xiàn)象。
措施2:在西交通中心外1.0~1.5 km范圍內,設置外圍長時停車場,西交車庫主要為短時停車,可更高效服務于鐵路客流停車需求。
措施1:引入全視頻停車與智能停車誘導系統(tǒng),進庫車牌掃描無卡不停車,避免取卡停車延誤,通過智能停車系統(tǒng)誘導快速停車、尋車,減少車輛繞行。
措施2:設置和推廣中央付費為主、出口付費為輔的模式,提前先交費,避免出口閘機人工收費,減少出口排隊,提高疏散效率。
措施3:停車庫擴建時同步擴建改造出入口和閘機設置。
研究并出臺應對節(jié)假日極端大客流交通管理的應急預案,停車設施需要進行統(tǒng)一管理。
本文系統(tǒng)性針對西交配套停車設施進行評估研究,對比原規(guī)劃實施情況,研究樞紐客流、車流逐年發(fā)展趨勢,評估西交停車設施運營情況,總結實際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停車設施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管理及系統(tǒng)性應對策略,為現(xiàn)有車庫優(yōu)化及二期停車的實施調整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