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瑗
《美好生活》講述的故事,其實用“尋?!备鼮楹线m。
女主角梁曉慧在自己的丈夫過世后,搬回家與父親同住,與此同時,她也開始被父親高度關(guān)心(監(jiān)視)著:上下班需要匯報行蹤、與什么樣的人交往被跟蹤,梁曉慧的身邊被父親安插了諸多眼線。當然,因為梁爸爸是公安出身,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擔心剛失去丈夫的女兒過度悲傷,從而被欺騙或被傷害。
每次電視里的梁家父女上演對手戲時,我們一家子都會展開大討論。先生感嘆:“這老爺子管得也忒多了!”我緊接著說一句:“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話一說完,我們相視一笑,因為我們都意識到,夫妻間這樣的對話,其實就是梁曉慧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一方面,她很想保有自己的私人情感空間;另一方面,她又被深深的父愛控制,所以對他種種超格的做法,她一次次選擇妥協(xié)。
在獨立和孝順之間掙扎的,還有梁曉慧的同事賈小朵。賈小朵的父母早年離異,她一直就想離開家獨自居住,但是,在優(yōu)渥條件下長大的她,又不得不在母親的牽扯下回去與她同住。
相比女一和女二,由張嘉譯飾演的男主角徐天,可以說是在中國家庭環(huán)境下自我分化程度最好的了。雖然他也被母親高度關(guān)注、噓寒問暖,但他仍能在懂得體諒老人愛子的心情上,堅持自己一個人居住,而且不讓母親過度侵入他的私人空間。
《美好生活》的藝術(shù)化呈現(xiàn)并不夸張,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因為,中國式父母對尊重孩子自有空間的概念,向來非常含糊,這也導(dǎo)致子女在想要獨立這條路上走得步履維艱,甚至很多人都從未考慮過要走上獨立這條路。
我在實際的咨詢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比電視劇還精彩的劇情。比如一個梁曉慧似的人物,她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中長大,大學(xué)畢業(yè)后嫁給了一個無比孝順,卻又不愿意與母親分離的男人。毋庸置疑,她也從一個被控制的女兒,順利地過渡到一個被婆婆控制的兒媳婦角色。
為什么生活中會出現(xiàn)這么多“梁曉慧”呢?
從發(fā)展心理學(xué)來說,自進入青春期開始,孩子就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個人空間,這樣他才能順利發(fā)展必要的自信與獨立能力。如果這時候父母不給予甚至橫加阻攔,孩子就會以叛逆的形式去索要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有些父母意識到了,給予了孩子想要的空間,而大多數(shù)父母并不會意識到這一點。
自我分化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心理學(xué)的研究成果,但其實,中西方的父母在管教子女方面,面臨的問題并沒有太大差異。在美國,如果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晚歸,父母也會教訓(xùn)和指責,他們可能會說:“這個家是我在付賬單,你的學(xué)費也是我付的,只要你還住在這里,就必須聽我的!”
中國父母呢?可能壓根兒都不需要闡明自己的立場,他們只需要面無表情地坐在熄燈的客廳里,當子女半夜鬼鬼祟祟回家時看到這一幕,立馬會充滿恐懼和愧疚地溜進房間,還有的可能會馬上道歉并保證“絕不再犯”。
一個能成功實現(xiàn)自我分化的人,既能區(qū)分自身的理性與情感,又具有與他人正常進行情感聯(lián)結(jié)的能力。比如《美好生活》中的男主角徐天,他能自己打理生活,能允許自己與母親有不同看法,還能做到情緒上不受母親影響,也不受母親的情感綁架。他不會和母親起正面沖突,也不會去干涉屬于母親能力范圍內(nèi)的事情。
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順利地進行成功的分化,就會經(jīng)常困惑自己想要什么?有時,即便有一閃而過的想法或信念,也極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從而很難堅持自我。這就像劇中的梁曉慧,她到底是喜歡徐天,還是喜歡在徐天身體里的前夫的心臟?或者她到底喜歡不喜歡徐天?電視劇已經(jīng)播出20多集了,我發(fā)現(xiàn)她還沒搞明白。
當然,自我分化并不是孩子的單一發(fā)展需要,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高低,直接決定了孩子能否順利完成這個任務(wù)。當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較高時,就能協(xié)助孩子發(fā)展較高的自我分化能力、有效調(diào)節(jié)情緒、對親密關(guān)系互動有較好的掌控;反之,加上中國家庭的父母權(quán)威感作祟,父母便以愛之名控制孩子,從而破壞他們學(xué)習(xí)自我分化的能力。
在很多家庭里,一個孩子從青春期開始到獨立出自己的物理和情感空間,其實是件特別難的事。因為壓在每個中國人心頭的“孝順”二字,往往就意味著親子之間要相互依靠和糾纏;但自我獨立又是人性本能,所以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都一直在孝順父母和自我分化之間來回牽扯,痛苦不堪。
由不孝引發(fā)的愧疚感,是中國父母管教孩子的最有用武器。
“孝”包含中國人親子間的一種特殊情感,而“順”則期待子女順從父母管教,特別在彼此意見不一致時。在這樣的規(guī)則下,父母容易說教,孩子則會覺得自己沒有表達空間?!耙驗檎f了也沒用啊,鬧不好還會吵起來?!边@是很多孩子的理由。但是,長時間的沉默以對,帶來的結(jié)果必然只有兩個:要么陽奉陰違,要么逆來順受。《美好生活》中的梁曉慧顯然是后者。
如果要“順”,就不可能獨立。但一個人不獨立,就會永遠像個寄生蟲一樣無法擁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很多向父母抱怨不給自己空間的年輕人,卻不得不享受著父母在衣食住行上的全方位保護。
中國文化從來都是提倡團聚不鼓勵分離,中國子女在其分離的過程中,因這種鼓勵聯(lián)結(jié)的親子關(guān)系文化,在情緒上容易產(chǎn)生背叛、不孝等罪惡感、焦慮感,導(dǎo)致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掙扎,這與西方人單純的在分離中沖突獨立的單因素內(nèi)涵不一樣,所以讓分離“硬著陸”的方法,其實是不適應(yīng)中國國情的。
一個成年人在自我分化過程中,既不讓父母心寒,又能成功分離,應(yīng)該怎么做呢?
首先,在親情和物質(zhì)上對父母要一以貫之甚至更為殷勤。不能因為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過度控制是個問題以后,就突然180度反轉(zhuǎn),那就容易走到“不孝”的極端。即使你因此成功分離了,心里也會很不好受。
其次,在個人情感和物理空間上保持獨立。由于有了第一步的基礎(chǔ),父母首先從情感上并沒有覺得你遠離他們,當你提出搬出去住,或者他們因為探究你的隱私而發(fā)生爭論時,也不會將事件放大到“不孝”的地步。
最后,任何事情都要以良好的溝通為前提。在中國家庭文化里,對心與心的溝通是非常不重視的,似乎只有“我為你做了什么”才是“我愛你”的體現(xiàn)。但往往,我們做的那些事,都是以猜測對方需要什么為前提的,而這么做的結(jié)果,也只會導(dǎo)致誤會和隔閡加深。因為人性的本質(zhì)都是渴望鏈接、尋求歸屬并期盼被接受,但與此同時又不想失去自我。
怎么辦?記?。骸澳阒杏形?,我中有你,同時你是你,我是我?!边@是所有關(guān)系都最應(yīng)該具備的模樣,在這種前提下去溝通、了解,然后讓問題慢慢化解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