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蛉
提 要:本文依據(jù)《楚居》昭王六次遷都,結(jié)合傳世文獻從楚國與吳國的國際政治關(guān)系出發(fā),具體地考察了昭王十年以前的四次遷都和昭王十年后的兩次遷都,對遷都的具體時間作了一定的考察,并提出《楚居》并沒有完全記載昭王遷都的全部地望,存在著記錄缺失的可能。
關(guān)鍵詞:《楚居》 昭王 遷都
《楚居》中描述昭王時期共遷都六次“至卲(昭)王自秦(乾)溪之上□(徙)居□=郢=(□郢,□郢)□(徙)居鶚=郢=(鄂郢,鄂郢)□(徙)□(襲)爲郢。盍(闔)虜(廬)內(nèi)(入)郢,□(焉)□(復)□(徙)居秦=溪=之=上=(乾溪之上,乾溪之上) □(復)□(徙)□(襲)□郢”。六次遷都的地點分別是秦溪、美郢、鄂郢、為郢、秦溪和美郢。前四次的遷都和后兩次的遷都可以將昭王十年吳王入郢作為分界線,將其分為兩段。本文將結(jié)合傳世文獻和《楚居》提到的六次遷都,具體考察昭王十年以前的四次遷都和昭王十年后的兩次遷都的狀態(tài)和原因。
關(guān)于秦溪的具體地望,《楚居》整理者認同杜預的觀點,提出秦溪即乾溪,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七十里,與城父近。關(guān)于□郢的具體地望,整理者指出此處的字形與郭店楚簡中的美相同,所以整理者認為此應為美郢。美郢的具體地望暫不可考證,但是根據(jù)吳楚在昭公初年的戰(zhàn)爭分布,可以推斷美郢在今安徽金寨縣附近的區(qū)域內(nèi)。關(guān)于鄂郢、整理者認為在河南南陽北,但是陳偉先生指出此處的鄂郢應是今湖北鄂州,筆者贊同陳偉先生的判斷。關(guān)于“為郢”具體地望現(xiàn)有四種觀點:一整理者認為在今淅川丹江口水庫一帶;二今湖北荊州市附近;三趙平安認為湖北宜城西南;四趙慶淼認為今宜城東南的楚皇城遺址。筆者結(jié)合各家的論述贊同“為郢”為湖北宜城附近。
一
《楚居》“至卲(昭)王自秦(乾)溪之上(徙)居□=郢”昭王的第一遷都由秦溪遷徙到美郢,筆者認為此次遷都是在楚昭王元年完成的。筆者基于三點:一楚昭王繼位前,楚平王連年與吳國發(fā)生戰(zhàn)爭使得以秦溪為政治中心的楚國國力不斷被消耗,因此昭王繼位后無法依靠秦溪維護統(tǒng)治;二是楚昭王登基元年,吳王就針對潛和窮發(fā)動了兩場戰(zhàn)爭,而潛和窮的具體地望已經(jīng)遠離秦溪區(qū)域。故吳王不再進攻秦溪附近,是基于當時楚國的政治中心已經(jīng)由秦溪遷徙到美郢;三是昭王登基時不到不到十歲,無法打破秦溪困頓的政治局面。
《楚居》“□(郢)□(徙)居鶚=郢”表明昭王第二次遷都是從美郢遷徙到鄂郢,筆者認為此次遷都是在昭王二年至昭王五年間完成的。筆者的判斷基于兩點原因:一、從吳楚軍事戰(zhàn)爭爆發(fā)地分析,昭王五年的時候美郢已經(jīng)被吳國包圍,因此昭王一定在此之前已經(jīng)搬離美郢。昭王四年吳國伐徐、拔舒,緊接著昭王五年《左傳·昭公三十一年》:“秋,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沈尹戌帥師救潛,吳師還。楚師遷潛于南岡而還。吳師圍弦。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及豫章。吳師還。始用子胥之謀也?!蔽墨I中的夷是城父離美郢較遠,但潛是安徽霍山縣南在美郢東,六是六安縣在美郢東北,南岡是霍山縣北在美郢東,弦是河南息縣南在美郢西北,豫章也是緊緊圍繞在美郢附近。此段文獻表明楚國美郢已經(jīng)被吳國包圍,美郢已經(jīng)失去了對周圍地區(qū)的控制,已經(jīng)失去了作為政治中心的優(yōu)勢;二、昭王四年伍子胥提出三師罷楚、慢耗楚力之略,給了一定的楚國遷都時間。
《楚居》“鄂郢□(徙)□(襲)爲郢”表明昭王第三次遷都是從鄂郢遷徙到為郢地區(qū)。筆者認為此次遷都可能在昭王六年至昭王九年間,筆者無法肯定此次遷都時間的上限是哪一年,但是其下限是昭王九年是可以確定的。昭王九年《左傳·魯定公三年》:“蔡人聞之,固請而獻佩于子常。……蔡侯歸,及漢,執(zhí)玉而沈,曰‘余所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蔽墨I中提到的“漢”即今天的漢水。蔡候歸國的時候經(jīng)過了漢水,說明此時的楚國已經(jīng)遷徙到宜城為郢地區(qū)。
二
《楚居》“□(焉)□(復)□(徙)居秦=溪=之=上=(乾溪之上,乾溪之上)□(復)□(徙)□(襲)□郢”表明在昭王十一年吳國入郢后,楚國驅(qū)吳復國后就遷到秦溪,然后由秦溪遷到美郢。但筆者依據(jù)傳統(tǒng)文獻記載,認為楚國在“為郢”附近有過多年的休養(yǎng)然后再遷都秦溪,后又遷都美郢。因此《楚居》關(guān)于吳入郢后的楚國遷郢記錄可能有漏記。
筆者的判斷基于兩點:一、楚昭十一年,戰(zhàn)爭剛結(jié)束楚故土處于一片狼藉,百廢待興的狀態(tài),戰(zhàn)亂后的楚根本無法支撐遷都秦溪;二、傳世文獻到楚昭二十年才有昭王在秦溪附近的收復失地的戰(zhàn)爭。《左傳·魯定公十四年》“頓子牂欲事晉,背楚而絕陳好。二月,楚滅頓”;《史記·楚世家》:“二十年,楚滅頓,滅胡”;《左傳·魯定公十五年》“吳之入楚也,胡子盡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滅胡”;《左傳·魯哀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甏?,楚子圍蔡,報柏舉也?!贝怂亩尾牧媳砻鞒淹踉诙隃珙D,二十一年滅胡,二十二年圍蔡等一系列收復失地的戰(zhàn)略措施。緊接著昭王在二十五年又發(fā)動了北上收復和擴充領(lǐng)土的戰(zhàn)略,《左傳·魯哀公四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葉公諸梁致蔡于負函,致方城之外于繒關(guān),曰:‘吳將水斥江入郢,將奔命焉。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左師軍于菟和,右?guī)熫娪趥}野”負函是河南信陽,繒關(guān)是河南方城,梁是河南臨汝縣西,霍是梁之西南,上雒是陜西商縣,菟和是商縣東一百一十里,倉野是商縣東南一百四十里。這幾個地名都表現(xiàn)出楚國向北擴張的意圖,但此類行動距滅國已近十年,因此傳統(tǒng)文獻證明了昭王后期確實重新遷都秦溪,但也反證出楚國是經(jīng)過時間休養(yǎng)之后才遷都秦溪的。
楚國在昭王二十年以后以異常迅速的方式就收復了大部分失地,并且還有實力支持其北上擴充領(lǐng)土,表明楚國一定是經(jīng)過了一個穩(wěn)定地國力恢復期。而在實力恢復期的楚國是不可能回到秦溪舊地,因為破敗的秦溪舊地無法支持楚國國力恢復。因此筆者認為《楚居》并沒有完整記載昭王十一年后的楚國遷都。筆者結(jié)合傳世文獻的記載,認為《左傳》相關(guān)記載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補充?!蹲髠鳌敹ü迥辍贰俺尤胗谯踔陔S,子西為王輿以保路,國于脾泄。聞王所在,而后從王。王使由于城麇,覆命,子西問高厚焉,弗知?!?脾泄,湖北江陵縣附近。麇,宜昌當陽?!蹲髠鳌敹ü辍贰傲钜游飨苍唬骸私窨蔀橐?。于是乎遷郢于鄀,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鄀,宜城東南九十里。材料表明昭王十一年至十二年間其都城可能是由脾泄遷到麋再遷到鄀。脾泄、麋、鄀的地理位置在今漢水、江陵附近,其地理位置較于秦溪舊地更加便于楚國的國力恢復。因此筆者認為昭王十一年后并沒有馬上遷都秦溪舊地,而是在漢水、江陵附近休養(yǎng)生息了一段時間之后才遷都秦溪收復失地。
至于何時遷都到秦溪,其具體時間基于現(xiàn)有材料無法考證,但是其時間的上限一定是《左傳·魯定公六年》“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為矣。于是乎遷郢于鄀,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保凑淹跏曛?。
三
本文結(jié)合傳統(tǒng)文獻材料,對《楚居》中昭王遷都地望進行分析,提出《楚居》并沒有完全記載昭王遷都的全部地望,存在著記錄缺失的可能?,F(xiàn)以下表呈現(xiàn)昭王時期遷都的具體情況。
參考文獻
[1]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版。
[2]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3]陳民鎮(zhèn):《清華簡<楚居>集解》,2011年。
[4]趙平安:《<楚居>“為郢”考》,《中國史研究》2012年4月。
[5]趙慶淼:《<楚居>“為郢”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