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一則案例來從程序正義的角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八條追訴期限的延長條款進行解析,從是否需要區(qū)分“以事立案” 和“以人立案” 、“消極逃避”和“積極逃避”等方面來分析和評判是否已過追訴時效期限。
關(guān)鍵詞 追訴時效期限 “消極逃避” 程序正義
作者簡介:張洪潤,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局,助檢員,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61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男, 1992年9月24日出生,連云港市灌南縣人)、唐某某(男, 1991年8月20日出生,連云港市灌南縣人)于2011年5月10日下午,至泰州市姜堰區(qū)西野行183號樓503室,采用撬鎖的手段,入戶盜竊被害人楊琴家中黃金戒指1枚,價值人民幣1332元;后至183號樓504室,采用上述手段,入戶盜竊被害人嚴秋蘭家中現(xiàn)金人民幣6600元。
本案案發(fā)于2011年5月10日,當日由被害人嚴某某等人報案至泰州市姜堰區(qū)公安局,該局于次日以“嚴某某等人被盜案”立案偵查。2017年10月13日該局通過指紋比對發(fā)現(xiàn)李某某有重大嫌疑,同年10月24日犯罪嫌疑人李某某被抓獲歸案。李某某到案后,供述了其同案犯唐某某,犯罪嫌疑人唐某某被上網(wǎng)追逃后于2018年1月29日被抓獲歸案。
本案需要說明的情況:
1.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唐某某于2011年5月10日在姜堰作案后,于同月17日至25日先后在連云港市灌云縣、興化市、連云港市灌南縣共盜竊9筆。針對該9筆盜竊事實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唐某某分別于2012年3月28日、2014年6月21日在灌云縣、灌南縣二次被判處刑事處罰。
2.李某某、唐某某之前在灌云縣、灌南縣被判刑的偵查階段的訊問筆錄中,偵查階段公安機關(guān)均有訊問過兩人“是否在其他地方盜竊過”、“你除在興化、灌云、灌南有無在其他地方偷過”,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唐某某均未供述在姜堰的犯罪事實。
3.偵查機關(guān)出具情況說明,證實本案在2017年10月13日才比對上李某某當時作案留下的指紋是由于指紋比對技術(shù)的問題以及負責指紋比對的人員配備不足問題。
二、分歧意見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八條規(guī)定在公安機關(guān)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本案是否屬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行為?
觀點一:本案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第八十九條的規(guī)定,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犯罪經(jīng)過五年不再追訴;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xù)狀態(tài)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唐某某在2011年5月10日至2011年5月25日間連續(xù)作案,盜竊行為追訴期限應于2011年5月25日起計算,且根據(jù)其犯罪情節(jié),法定最高刑不滿5年,故追訴期限應為5年,公安機關(guān)分別于2017年10月24日、2018年1月29日將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唐某某抓獲歸案,該時間超過了5年?!疤颖軅刹椤钡那疤岜仨毷怯嗅槍钅衬?、唐某某的偵查行為,本案是以事立案,在2017年10月24日前都未能確定犯罪嫌疑人,雖然犯罪嫌疑人在其余盜竊行為被查處的過程中有隱瞞的行為,但在公安機關(guān)未針對本案對其進行偵查的情況下,不能認定其構(gòu)成逃避偵查,因此本案已過追訴時效期限。
觀點二:本案未過追訴時效期限。不能把“以事立案”和“以人立案”作為認定李某某、唐某某是否構(gòu)成逃避偵查或?qū)徟械膮^(qū)分標準。第一,刑法規(guī)定的“在公安機關(guān)立案偵查以后,逃避偵查的”,沒有限制必須以人立案,也沒有限制必須有公安機關(guān)已確定逃避偵查的犯罪嫌疑人的前提;第二,在實務中,囿于犯罪的隱蔽性和偵查技術(shù)的限制,很多時候公安機關(guān)無法立即鎖定具體的犯罪嫌疑人,這時不能因為行為人高超的反偵查技能和公安機關(guān)偵查能力的客觀有限性而讓行為人逃避法律的追究;第三,目前司法解釋并未對“逃避偵查”規(guī)定相應的認定標準,而相似的解釋中有規(guī)定。2017年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guān)于適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沒收程序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下文簡稱《規(guī)定》),其中第三條對“逃匿”作出了詳細的解釋,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逃避偵查和刑事追究潛逃、隱匿,或者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脫逃的,應當認定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逃匿”。最高人民法院隨后指出,對于“逃匿”行為,《規(guī)定》第三條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進行了界定,客觀方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隱匿”,主觀方面則是“為逃避偵查和刑事追究”。那么結(jié)合本案,對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唐某某“逃避偵查的”行為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主觀方面,犯罪嫌疑人李某某供述偷太多了,能少說一些好一些;犯罪嫌疑人唐某某供述知道公安當時還沒查到姜堰的事,出于僥幸心理,沒有說。兩犯罪嫌疑人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妨礙司法機關(guān)對犯罪事實的偵查或?qū)徟?,希望或放任這種結(jié)果的發(fā)生??陀^方面,兩犯罪嫌疑人在審查起訴期間供述在其之前幾次被抓時,公安訊問過他在其他地方有沒有盜竊行為,都故意隱瞞,供述沒有,導致三次刑事處罰中都沒有本案的犯罪事實。兩犯罪嫌疑人客觀上采取了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手段。因此本案符合逃避偵查的情形,故本案應當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三、評析意見
筆者認為本案已過追訴時效期限,且對《刑法》第八十八條的適用應從程序正義上理解追訴時效制度的目的和價值。
(一)從制度設(shè)置上理解“逃避偵查或?qū)徟小钡某叨?/p>
首先,刑法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限的目的和價值。追訴時效,是刑法規(guī)定的對犯罪人進行刑事追訴的有效期限,超過了此期限,司法機關(guān)就不能再追訴。因此追訴時效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和價值是敦促國家積極、及時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同時這一制度附帶的社會效果是維護社會關(guān)系的穩(wěn)定。如果不對打擊犯罪設(shè)定一個合理的期限,將導致司法機關(guān)可以恣意拖延、恣意決定何時追究行為人的責任。因此,應當認識到拖延訴訟雖不一定導致證據(jù)流失,但一定會對程序的公正與及時帶來消極影響。法律規(guī)定了訴訟時效,就讓司法機關(guān)針對其本身拖延訴訟,不能及時有效打擊犯罪的行為承擔不能追訴的后果。
其次,為什么還要規(guī)定逃避偵查或?qū)徟械臈l款呢?逃避偵查可以延長追訴期限,這實際上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種“譴責”,因為其逃避行為導致司法機關(guān)無法及時終結(jié)刑事訴訟程序,不能盡早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guān)系。當然,這種“可譴責性”的必要前提是,司法機關(guān)進行了充分而盡責的偵查活動,否則就沒有充足理由認為是嫌疑人逃避的行為導致了程序的拖延,讓其承擔訴訟程序拖延的主要責任。
因此,是否適用“逃避偵查或?qū)徟小?,要對案件本身的訴訟程序是否公正、及時和犯罪嫌疑人逃避偵查的行為對拖延訴訟的影響進行衡量。結(jié)合本案,導致本案偵查機關(guān)在案發(fā)六年后才確定犯罪嫌疑人的原因是由于偵查機關(guān)指紋比對技術(shù)的問題以及負責指紋比對的人員配備不足未能及時比對問題,這反映出背后的實質(zhì)是公安機關(guān)怠于偵查。而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和唐某某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在之前的幾次刑事處罰中未供述在姜堰的犯罪事實,并沒有在實質(zhì)上影響本案的偵查,因此本案程序的不及時、拖延系公安怠于偵查造成,因此不應適用逃避偵查或?qū)徟械臈l款。
(二)從程序正義上理解消極逃避不屬于“逃避偵查或?qū)徟小?/p>
第一, 對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行為應區(qū)分積極逃避和消極逃避的行為,因為兩者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對于消極逃避不應適用追訴期限延長條款。首先,兩者的客觀行為不同,積極逃避偵查是指明顯的逃跑、隱匿的行為,比如更換聯(lián)系方式、更換地址、冒用身份證、隱姓埋名等。而消極逃避是指未主動投案,或者在其他訴訟程序中未主動供述的行為;其次,兩者的主觀惡性和行為后果上也不同,積極逃避意圖通過逃跑、隱匿等方式達到逃避刑罰追究的目的,給偵查造成了實質(zhì)性的障礙,使得偵查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消極逃避則因偵查機關(guān)自身原因未能偵查到而處于不被刑罰追究的狀態(tài),行為人缺乏惡意逃避的主觀態(tài)度,在客觀上未給偵查帶來阻礙,其一直處于偵查機關(guān)的掌控犯罪內(nèi),只是偵查機關(guān)由于自身原因未偵查到。《刑法》第八十八條本意追究的是給司法機關(guān)行使追訴權(quán)制造障礙的行為,而消極不投案不供述是不符合該意圖的,如果將消極不投案的行為也認定為逃避偵查,那么只要公安立案,犯罪嫌疑人不投案,就不受追訴時效的限制,針對現(xiàn)在公安有案必立的情況,追訟時效的規(guī)定幾乎失去了任何意義。
第二,在學理上也較為一致認為“逃避偵查或?qū)徟小北仨毷欠e極的逃避行為,如逃跑、藏匿等,消極不投案不供述地行為不能認定為“逃避偵查”。張明楷教授認為:這里的“逃避偵查與審判”,應限于積極的、明顯的、致使偵查、審判工作無法進行的逃避行為;對于行為人實施毀滅證據(jù)、串供等行為,不宜認定為“逃避偵查與審判”。 陳興良教授在其主編的《刑法學》教科書中認為,對于犯罪分子犯罪之后,正常外出務工、經(jīng)商,并未隱姓埋名,也未隱瞞新居住地,而是司法機關(guān)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在立案之后長時間難以破案,而犯罪人只是未主動向司法機關(guān)自首,沒有采取積極的逃避行為,不能按逃避偵查或者審判論處。 結(jié)合到本案,兩個犯罪嫌疑人在因盜竊被判刑期滿釋放后,均正常外出打工,未隱姓埋名,未逃跑隱匿直到追訴時效經(jīng)過之后才偵破案件的,因此不可以按逃避偵查、審判論處,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第三,對消極不供述不投案的行為不評價為“逃避偵查或者審判”體現(xiàn)了程序正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guī)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這一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原則是法律賦予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quán)利,既然是一項權(quán)利,不能因為犯罪嫌疑人使用這項權(quán)利而對其得出不利的推論。不供述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后趨利避害本能的體現(xiàn),不應因此受到苛責。同樣自動投案是刑罰所鼓勵的,但是不自動投案應評價為一個中性的行為,是犯罪人本能反應的體現(xiàn)。我們不可能期待或者強求所有犯罪分子在犯罪后都能主動投案,否則刑罰設(shè)立自首、坦白制度就沒有什么實質(zhì)意義。
(三)對兩種觀點的回應
對第一種觀點的回應,對于是否構(gòu)成“逃避偵查或者審判”, “以事立案”還是“以人立案”并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關(guān)鍵點在于偵查機關(guān)有無及時進行偵查以及犯罪嫌疑人的逃避行為對訴訟拖延的影響。若將立案限于“以人立案”,這個標準過于嚴苛,無法回應“不能因為行為人高超的反偵查技能和公安機關(guān)偵查能力的客觀局限性而讓行為人躲避法律的追究”的質(zhì)疑。對于第二種觀點的回應,對于逃避行為應區(qū)分積極逃避和消極逃避的行為?!缎谭ā返诎耸藯l立法的初衷并不包括對消極逃避行為的譴責和追討。
綜上,從程序正義和追訴時效制度的目的看,導致本案訴訟拖延的原因在于偵查機關(guān)自身能力的限制,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和唐某某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消極不投案不供述的行為不能認定為“逃避偵查或者審判”。
注釋:
①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6.651.
②陳興良.刑法總論精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