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市江津幾江中學 王理
星期四下午的最后一節(jié)課是學生最期盼的,因為他們將和老師一起上科普活動課——自制物理教具。在課堂教學中,我將教授過的知識與學生一起探討,一起制作教具,鞏固已學的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
在與學生自制物理教具的過程中,我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指導學生自制物理教具的一些方法。
1.科學性
自制教具所體現的概念、規(guī)律、知識應正確無誤,不能出現知識錯誤。
2.適用性
自制教具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符合學生的認知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3.直觀性
自制教具要便于學生觀察、理解和記憶。
如在講解大氣壓時,為形象、生動地反映大氣壓的存在,我和同學們一起自制了如下教具。
取一根廢日光燈燈管,一端開口,將其內壁的熒光粉刮掉。再取一根直徑比日光燈管小3mm、長為10cm至20cm的試管,試管內襯一個紅紙筒。將燈管裝滿水,把試管底朝下插入燈管,并迅速將兩管倒置,如圖1。此時,燈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時試管在燈管里自動上升,直至燈管頂部。
圖1
4.經濟性
應從經濟的角度出發(fā),盡量少花錢、多辦事。發(fā)動學生收集身邊的廢舊材料,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
5.創(chuàng)造性
在保證科學性和適用性的前提下,教師應帶領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索新工藝、新技術,研制新教具。
如在學習壓力的概念,了
解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之后,由于堅硬的物體形變很小,學生缺少這方面的感性認識。這時,我通過一個簡單的教具解決了這個問題:找一個橢圓截面的大墨水瓶(玻璃瓶),瓶口用橡膠塞塞住,塞子中穿一根兩端開口的細玻璃管,瓶內裝滿紅色液體,使液面位于玻璃管的中段,如圖2。演示時,用手指從玻璃瓶橢圓截面短軸方向向里擠壓瓶子,可看到細玻璃管內的水柱液面明顯上升,從瓶子的截面長軸方向向里擠壓,可看到細玻璃管內的水柱液面明顯下降,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堅硬的物體也會發(fā)生形變”。
1.修復法
修復破損的儀器設備。學生在具備一定自制教具經驗的基礎上,維修學校的破損儀器設備也是學習制作教具的方法。如學生通過維修靈敏電流計,了解了靈敏電流計的結構和組成裝置,為學生制作靈敏電流計的教具打好了基礎。
2.仿制法
仿照現有的儀器設備制作教具,包括從形態(tài)和結構上進行仿制。有的儀器結構簡單,可以仿照制作以彌補教學儀器的不足。
3.改進法
從形態(tài)、結構、工藝、功能等方面改進不完美的儀器設備。如目前靜電實驗使用的玻璃棒和橡膠棒功能單一、不方便做實驗。我指導學生在玻璃棒的一端安裝橡膠棒,使一根棒具有兩種實驗功能。
4.替代法
如利用燒杯裝水替代三棱鏡做色散實驗,光通過三棱形水柱后發(fā)生色散,讓學生在沒有三棱鏡的情況下也可做實驗。
5.組合法
組合原有的幾種教具,得到功能更多的新教具。如一張圓形紙片和一張顏色不同的矩形紙片經過組合后,既可演示0°到360°的扇形和銳角、直角、鈍角等,也可演示變化的分數。
圖2
1.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欲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制作教具驗證一些物理規(guī)律。通過實驗,向學生指出“直覺并不一定可靠,只有進行科學實驗才能很好地認識自然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探尋生活中其他類似的現象,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2.使學生意識到物理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與物理學有關,教師要適時啟發(fā)、引導學生去探索。
如用縫衣針可以制作小磁針。具體做法是:將兩根縫衣用鋼針磁化,使針尖一端是N極。將按扣用鉗子彎成圖3所示的形狀。將兩根磁化的鋼針分別插入兩對小孔中。用一段紅色塑料套管(或絕緣導線外皮)套緊針尖;用一段藍色塑料套管套緊兩根鋼針的另一端。將做好的小磁針用支架支起,調整好平衡。通過簡單的制作,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物理學就在我們身邊。
3.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課外實驗活動在選題、取材、時間、空間上都比課堂教學更靈活,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有利于學生施展才華,培養(yǎng)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學生能夠從獨立實踐中不斷獲得經驗和教訓,也能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我始終認為,自制教具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