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苑 李卓華
(廣東省汕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廣東 汕頭 515011)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癌前病變,從宮頸癌前病變發(fā)展成宮頸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其間CIN可能會減輕或消失,也可能會持續(xù)存在,或者消失后再發(fā)。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宮頸癌防治的關鍵。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的迅速發(fā)展,病毒感染與腫瘤的關系已經被證實。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陽性率隨宮頸病變的程度增加呈上升趨勢[1]。為進一步探討病毒基因檢測聯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癌前病變診斷與隨訪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對286例初診的可疑宮頸病變患者及82例確診為CIN隨訪的患者,行HPV DNA、單純皰疹病毒(HSV)-ⅡDNA檢測及TCT檢查,結合電子陰道鏡定位活檢病理檢查,分析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汕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門診初診,經TCT檢查或HPV-DNA、HSV-ⅡDNA檢測的可疑宮頸病變患者286例,經陰道鏡檢查及宮頸活檢確診為CIN并已按ASCCP指南處理后隨訪的患者82例進行分析對比。年齡21~63歲,平均37.6歲。
1.2.1 HPV檢測采用雜交捕獲Ⅱ代法檢測高危型HPV DNA,檢查前3d內不做陰道沖洗,檢查前24h無性行為。棉拭子將宮頸口分泌物擦去,將宮頸刷伸入宮頸管內旋轉4周,置保存液中,4℃保存,檢測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型共13種高危型HPV。
1.2.2 HSV-Ⅱ檢測取宮頸活檢同時取一份宮頸標本送HSV-ⅡDNA檢測。
1.2.3 電子陰道鏡定位活檢專人檢查,檢查前24h無性行為,暴露宮頸,拭凈宮頸表面分泌物作初步觀察,經醋酸試驗、碘試驗后在可疑部位取活檢行病理組織學檢查。
1.2.4 TCT檢測用特制的宮頸刷取宮頸外口及宮頸管脫落細胞進行液基細胞學檢測(TCT)。TCT按2004年TBS系統進行診斷。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86 例初診的可疑宮頸病變患者宮頸癌、CIN及宮頸炎的HPV陽性率分別為92.30%、59.26%、14.58%;HSV-Ⅱ陽性率分別為61.54%、30.86%、8.85%,見表。
表 各種宮頸病變與HPV、HSV-Ⅱ感染的關系(例,%)
82例確診為CIN并已按ASCCP指南處理后隨訪的患者,經行HPV、HSV-Ⅱ檢測及TCT檢查,結合電子陰道鏡檢查,對可疑部位定位活檢病理檢查。CIN再復發(fā)6例,復發(fā)率7.32%。6例HPV均陽性,相同基因型4例,不同基因型2例。6例中HSV-Ⅱ陽性3例,HSV-Ⅱ陰性3例。CIN再復發(fā)與病毒未清除及新的感染相關。
HPV是一種嗜上皮病毒,高危型HPV與宮頸癌及CIN的發(fā)生相關,高危型HPV感染后持續(xù)刺激角化細胞并提供了促進有絲分裂增值的腫瘤基因,并持續(xù)表達而導致腫瘤發(fā)生[2]。在性活躍人群中,HPV感染率達60%~80%,但其中多數能被人體清除,約5%~10%呈現高危持續(xù)感染狀態(tài)。宮頸癌HPV感染率高達95%以上。本研究宮頸癌HPV檢出率高達92.30%,隨著宮頸病變程度的上升,患者HPV檢出率上升。CIN再復發(fā)HPV檢出率高達100%。提示宮頸癌、CIN的再發(fā)與HPV感染之間呈高度相關性。
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婦女生殖道常見的致瘤變的病毒感染,被認為有可能是協同HPV感染導致細胞癌變的因子。因此,在宮頸癌前病變的階段,HPV與其他相關病原微生物危險因素,如單純皰疹病毒2型(HSV-Ⅱ)感染關系的調查,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血清學抗體檢測表明,HSV-Ⅱ有可能作為HPV的協同因子促進宮頸癌的發(fā)展[3]。本研究顯示,在宮頸癌和再發(fā)CIN的宮頸組織標本中,HSV-Ⅱ檢出率明顯高于宮頸炎癥,其中宮頸癌與宮頸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HSV-Ⅱ感染與宮頸癌的發(fā)生存在一定關系。
宮頸癌是一個持續(xù)進展的過程,即由不典型增生發(fā)展到浸潤癌。電子陰道鏡通過放大10~40倍直接觀察宮頸表面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病變,通過評估血管和上皮的形態(tài)結構,確定病變的部位和范圍,定點活檢,大大提高了宮頸活檢的陽性率。其圖像清晰顯示于電腦屏幕并加以保存,便于反復辨認和隨訪,從而提高診斷準確率[4]。對于宮頸病變的診斷,細胞學檢查也是不可缺少,更是進行廣泛篩選及CIN復診的重要檢測手段之一。電子陰道鏡檢查、HPV DNA、HSV-ⅡDNA檢測、TCT檢測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宮頸癌前病變的診斷水平,可早期發(fā)現小部分CIN再復發(fā)病例。
[1]武明輝,張淞文,張為遠,等.北京地區(qū)已婚婦女生殖道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病變相關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2):133-137.
[2] Rochanawutanon M,Srisupandit S,The histopathologic patterns of cervical lesions and visual inspection with acetic acid on excised uterine cervices.Int J Gynecol Cancer, 2007,17(4):827-832.
[3] Bosch FX,de Sanjose S The epidemiolog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Dis Markers,2007,23:213-227.
[4]王應鴿,楊仁美.電子及光學陰道鏡在宮頸上皮內瘤變及人乳頭瘤病毒亞臨床感染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8):60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