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姜楠,龍再菊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a大腸內(nèi)科,b門診,遼寧 沈陽 110003)
結腸癌主要是受到遺傳或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而出現(xiàn)的惡性病變,發(fā)病部位以結腸黏膜上皮為主,在惡性腫瘤中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新發(fā)患者呈現(xiàn)出逐年增加的趨勢[1]。在治療上使用腹腔鏡方式,能實現(xiàn)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目標,并且在結腸癌治療中也獲得了不錯的療效[2]。為給臨床在治療結腸癌中提供更多可借鑒之處,本文就腹腔鏡與傳統(tǒng)根治術治療結腸癌的療效對比及對患者血自由基水平的影響進行探討?,F(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收治的88例結腸癌患者,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在術前已獲得病理檢驗及全結腸鏡檢查被證實為惡性腫瘤;②年齡范圍為35~70歲;③患者及其近親屬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和手術指征不相符的患者;②精神疾病史者;③既往曾進行過急診手術治療的患者以及伴有腹部手術史。整個研究均在患者及其近親屬知情同意下完成,同時獲得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通過。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癌變構成部位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根治術,觀察組借助腹腔鏡完成結腸癌手術,在臍下兩側腹部穿刺10 mm,左、右上腹分別穿刺5 mm,二氧化碳氣腹建立后通過臍旁Trocar孔置入腹腔鏡,對腹腔情況進行探查后并確定病灶位置,按照病灶位置設置操作孔以及輔助操作孔2~3個,根據(jù)無瘤原則完成手術操作,游離結腸系膜,對血管進行結扎后清掃淋巴結,在腫瘤近腹壁合適位置處,做出一條約為5 cm左右的縱行切口,將系膜及游離腸道拉至體外,將其切除并吻合腸段,沖洗腹腔后放置引流管,當無出血現(xiàn)象后對切口進行縫合,術后按照常規(guī)方式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1.3觀察指標比較患者手術前和術后5 h血自由基相關指標——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別在患者手術前和術后5 h抽取5 mL的靜脈血,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分別以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檢測MDA水平,黃嘌呤氧化酶比色法檢測SOD水平。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和術后情況,其中術中指標包括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淋巴結清掃枚數(shù),術后指標包括術后鎮(zhèn)痛時間、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嗎啡用量、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粘連性腸梗阻。
2.1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自由基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的SOD、MD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5 h,兩組患者的SOD水平較術前顯著升高(P<0.001),MDA水平較術前顯著降低(P<0.001),并且觀察組術后5 h的SOD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MD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術中情況在兩組患者中的比較觀察組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顯著小于對照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明顯多于對照組,但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2.3術后情況在兩組患者中的比較觀察組的術后鎮(zhèn)痛時間、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嗎啡用量、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但住院費用明顯多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4。
2.4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分析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的粘連性腸梗阻率及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伴隨著我國飲食結構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結腸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增加的趨勢[3]。據(jù)有關文獻報道,在惡性腫瘤疾病中結腸癌的發(fā)病率位居第二[4]。在治療結腸癌中,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依然以手術為主。傳統(tǒng)根治術在治療結腸癌中已較為成熟,經(jīng)開腹后可對病灶有關情況及部位做到清晰的觀察,因此傳統(tǒng)根治術能有效清除病灶[5-6]。然而開腹手術存在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等不足之處,會給患者造成極其嚴重的不便和痛苦。而通過腹腔鏡可獲取清楚的視野,能清楚的分辨出細微的解剖結構,降低了手術難度[7]。已有研究者表明借助腹腔鏡完成結腸癌根治術,和傳統(tǒng)根治術相比,在清掃淋巴結數(shù)量和切除腫瘤范圍上均可獲得同樣的效果[8]。再加之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腸癌患者均可借助超聲刀完成腸系膜、腹膜、韌帶的血管切割止血,且術中出血量較少。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自由基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手術前比較,aP<0.001
表3 術中情況在兩組的比較
表4 術后情況在兩組的比較
表5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分析/例(%)
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結腸癌患者予以腹腔鏡手術治療后,發(fā)現(xiàn)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其切口長度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淋巴結清掃枚數(shù)相對多于傳統(tǒng)根治術,術后腸道功能、肛門排氣功能均可在較短時間內(nèi)得以恢復,術后嗎啡用量較少,并且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低于傳統(tǒng)根治術,但手術時間長于傳統(tǒng)根治術,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腹腔鏡手術切口相對較小,手術操作給胃腸道所造成的牽拉較小,并且可獲得清晰的手術視野,術中較為廣泛的使用超聲刀,明顯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因此相應的縮短了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而腹腔鏡手術時間長于傳統(tǒng)根治術,可能和結腸癌手術需較為廣泛的手術區(qū)域有關,再加之對手術的精細程度要求較高,以及較大的操作跨度等因素有關[9-10]。
氧自由基會對多不飽和脂肪酸產(chǎn)生誘導性影響,進而發(fā)生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給機體帶來嚴重損傷,其中SOD作為機體的主要抗氧化酶,對超氧陰離子能發(fā)揮特異性的清除效果,對細胞起到保護性效果,通過觀察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出機體抗氧化能力[11]。MDA在脂氫過氧化物中作為中間分解產(chǎn)物,作為氧自由基所誘導的機體脂質(zhì)過氧化強度和反應速率的可靠指標,對體內(nèi)過氧化損傷情況可作出確切的反映[12-13]。由于在手術中會因為臟器缺血等因素,發(fā)生術后應激反應,常常術后會因為血流恢復而導致缺血再灌注,進而使得MDA等氧化產(chǎn)物水平上升,降低SOD等抗氧化物質(zhì)活性水平,出現(xiàn)氧化應激損傷[14-15]。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結腸癌患者分別予以腹腔鏡手術和傳統(tǒng)根治術治療后發(fā)現(xiàn)SOD水平均有所上升,MDA水平有所下降,但相對于傳統(tǒng)根治術而言,其腹腔鏡手術所導致的SOD水平上升的效果更為顯著,MDA水平也降低得更為明顯,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型,所造成的氧化應激反應更小,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總之,在治療結腸癌患者中,使用腹腔鏡方式,相對于傳統(tǒng)根治術,更有利于患者血自由基水平的恢復,有著較小的切口長度和術中出血量,能更為徹底地清掃淋巴結,效果較為顯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1] 蔣磊,孫宏治,王巍,等.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8):871-873.
[2] 史經(jīng)漢,谷振光,李永傳,等.腹腔鏡及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術中指標及預后的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10):1367-1369.
[3] 劉國華,李巨仕.完全腹腔鏡治療結腸癌伴同時性肝轉移的臨床療效[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23(7):957-960.
[4] 殷紅專,閆兆鵬,梁逸超,等.內(nèi)鏡與腹腔鏡聯(lián)合治療結腸癌的療效分析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12):2362-2364.
[5] 劉書強,趙象文,梁志宏,等.腹腔鏡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與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的淋巴結清掃和短期療效比較[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5,21(8):794-797.
[6] ALEMRAJABI M,SAFARI S,TIZMAGHZ A,et al.Laparoscopic repair of perforated peptic ulcer:Outcome and associ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Electron Physician,2016,8(6):2543-2545.
[7] 李洪林,李波,王峰,等.腹腔鏡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58例臨床觀察[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5):4030-4031,4033.
[8] 孔磊,孫景武,張彩虹,等.腹腔鏡與開腹結腸癌根治手術對患者術后近期生命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4,20(5):536-539.
[9] 莫波,馬娟,郝志楠,等.結腸癌應用腹腔鏡以及開腹手術治療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比較[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6,22(6):24-26.
[10] KARCZ WK,VON BRAUN W.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J].Visc Med,2016,32(3):192-198.
[11] 白洪祥,劉現(xiàn)立.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安全性及對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4):4039-4040.
[12] TOKUOKA M,IDE Y,TAKEDA M,et al.Single-port versus multi-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colon cancer in elderly patients[J].Oncol Lett,2016,12(2):1465-1470.
[13] 程先能,王丁,張雷,等.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5,44(24):3416-3418.
[14] BOZKURT MA,KOCATAA,GEMICI E,et al.Robotic versus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operations:a-single center experience[J].Ulus Cerrahi Derg,2016,32(2):93-96.
[15] 曹雙軍,于海洋,石慶龍,等.中間入路法腹腔鏡輔助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分析[J].癌癥進展,2015,13(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