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國
【摘 要】目的: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檢測的情況以及檢測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施PITC(醫(yī)療工作者主動實施艾滋病檢測咨詢)策略期間血檢人員10000例為實驗組,所選時間為2012年1月-2018年1月,同時選取檢測人員15000例為對照組,其自愿艾滋病咨詢和檢測,對2組HIV檢測的結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實驗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人員的HIV檢測率(85.6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檢測率(66.50%),P<0.05;實驗組HIV檢測人員的檢測陽性率(0.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HIV檢測陽性率(0.23%),P<0.05。結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施艾滋病檢測策略,能夠有效提高艾滋病的檢測陽性率,對艾滋病的預防和控制,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檢測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5-03--01
IV首次發(fā)現(xiàn)時間為1983年,HIV感染的幾率在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相關調查研究顯示,HIV感染例數已經在3400萬以上。目前,臨床仍然缺乏艾滋病的根治方法,因此,加強艾滋病的有效預防十分必要。我國在輸血患者、孕婦等中實施艾滋病檢測,但是其疾病檢測率較低[1]。實際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PITC(醫(yī)療工作者主動實施艾滋病檢測咨詢)指南,其鼓勵在醫(yī)療機構中,將艾滋病的檢測范圍不斷擴大,從而提高艾滋病的檢出率,更好對艾滋病的傳播進行控制[2]。本文主要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檢測的情況以及檢測的效果進行分析,如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施PITC(醫(yī)療工作者主動實施艾滋病檢測咨詢)策略期間血檢人員10000例為實驗組,所選時間為2012年1月-2018年1月,同時選取檢測人員15000例為對照組,其自愿艾滋病咨詢和檢測,對2組HIV檢測的結果進行觀察分析。將6個月內接受HIV檢測有明確結果者、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者、明確HIV感染者排除。
本次研究已被倫理委員會通過,所有檢驗人員均可積極對本次研究配合,2組檢驗人員基本資料之間相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檢驗人員基本資料對比()、[n(%)]
組別 例數(n) 年齡(歲) 男性 女性
實驗組 15000 36.20±12.63 8269 6731
對照組 15000 36.13±13.10 8245 6755
t/值 -- 0.4711 0.0776
P值 -- 0.6375 0.781
1.2 方法
實驗組檢驗人員在接受血檢中,實施PITC策略,在檢驗人員的血液標本采集后,均留置一份進行HIV的檢測。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檢驗人員實施查體時,告知其實施HIV為免費的,且結果為保密的,根據其意愿,對HIV檢測的相關知情同意書簽署。若HIV檢測結果為陰性,則告知檢驗人員自行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檢驗結果取走,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則當面告知檢驗人員檢驗的結果,并再次實施檢測來確定,同時檢測其CD4+T細胞的水平。
對照組檢驗人員在檢測中,均未告知其HIV檢測的必要性和免費性等,由其自愿咨詢和接受HIV的檢測。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檢驗人員的HIV檢測率進行觀察分析,同時對比2組HIV檢測陽性率的差異性。
1.4 數據處理
數據通過SPSS21.0軟件,作統(tǒng)計學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以t檢驗。若P<0.05,則為統(tǒng)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2組HIV檢測率對比
實驗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人員的HIV檢測率(85.6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檢測率(66.50%),P<0.05。如表1:
2.2 2組HIV檢測陽性率對比
實驗組HIV檢測人員的檢測陽性率(0.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HIV檢測陽性率(0.23%),P<0.05。如表2:
3 討論
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即艾滋病,其是人類受到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所出現(xiàn)的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腫瘤、感染等并發(fā)癥的情況,若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則可導致出現(xiàn)死亡綜合征[3-4]。HIV病毒會對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進行攻擊,其主要的攻擊目標為CD4+T淋巴細胞,能夠大量對此細胞破壞,從而使得人體的免疫功能喪失,增加HIV感染患者的其他疾病發(fā)生幾率,甚至會導致出現(xiàn)惡性腫瘤的情況,患者的病死率較高[5]。艾滋病患者的疾病癥狀主要為盜汗、虛弱、持續(xù)發(fā)燒等,其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但是目前仍然缺乏艾滋病的根治方案,臨床主要是通過預防的方式來對癌病的發(fā)生進行控制,盡早對患者的艾滋病發(fā)現(xiàn),并實施積極的治療干預對策,則能夠對其疾病的發(fā)展進行控制,改善其生存質量[6]。艾滋病與其他疾病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臨床疾病檢測率較低,使得我國艾滋病的感染者難以及時發(fā)現(xiàn)其疾病,這樣就阻礙了艾滋病的有效防治。
目前,對于艾滋病的檢測,主要內容為a:PCR技術實施HIV病毒檢測;b:免疫印跡檢測法、免疫熒光檢測法對HIV抗體檢測;c:PCR法對各種感染疾病的相關病原體檢測;D:中度細胞免疫缺陷等機體免疫功能的檢測[7]。
PITC策略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用,具有一定的價值,其實施的主要原則是鼓勵檢驗部門或結構,通過全員艾滋病檢測,來提高艾滋病的檢測幾率[8]。醫(yī)療機構在為檢驗人員實施抽血檢驗時,往往會對其HIV陽性進行初步的篩查,特別是孕產婦、輸血檢驗人員以及手術檢查人員,但是若在檢查的過程中,人流量較大,則會限制艾滋病的檢測幾率,難以有效對艾滋病的檢測和健康宣教進行實施,且多數檢驗人員認為自身并不存在艾滋病的感染風險,因此,不愿積極配合艾滋病的檢測[9]。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檢驗時實施PITC策略的實驗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人員,其HIV檢測率(85.61%)明顯高于未實施PITC策略的對照組檢測率(66.50%);同時,實驗組HIV檢測人員的檢測陽性率(0.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HIV檢測陽性率(0.23%)。結果表明,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實施PITC策略,能夠有效提高檢驗人員的HIV檢測率以及其HIV檢測陽性率,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其專門負責檢驗人員的疾病檢測,其每日接待的檢驗人員在合理的工作范圍內,且其會對艾滋病防治科設置,并對與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教有著充足的準備,因此,可以更好推廣艾滋病的檢測[10]。同時,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其配備艾滋病初篩以及確診的相關檢驗儀器和設備,使得艾滋病的檢驗更加方便,從而可以將HIV的檢測幾率提高,且可以提高HIV的檢測陽性率。
綜上所述,艾滋病是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加強其疾病的檢測十分必要,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實施有效的策略,來提高HIV的檢測率以及檢測陽性率,對艾滋病的有效防治和控制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單多,王娟,孫江平等.云南省德宏州2011-2013年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效果研究[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4,62(11):942-946.
魏梅.艾滋病咨詢檢測診室艾滋病和梅毒患者預防知識知曉率調查及影響因素[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11):48.
程偉彬,徐慧芳,鐘斐等.2010-2015年廣州市“互聯(lián)網+”艾滋病預防服務在男男性行為人群中的應用[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50(10):853-857.
金霞,熊燃,毛宇嶸等.2008-2013年我國醫(yī)療機構檢測發(fā)現(xiàn)艾滋病病例情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5,36(4):323-326.
Akeesha A Shah,Susanne K Jeffus,Zimin Zhao et al.Adjunct p16(INK4a) immunohistochemistry aids the detection of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in endocervical curettage specimens.[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Pathologists,2014,141(3):342-347.
王學燕,葛憲民,唐振柱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2008-2013年艾滋病流行趨勢分析[J].應用預防醫(yī)學,2015,21(4):217-222.
單多,段松,高潔等.我國某艾滋病高流行地區(qū)主動提供艾滋病檢測咨詢早期發(fā)現(xiàn)感染者狀況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5,49(11):962-966.
羅雅凌,廖清華,龔正華等.江西四類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預防與檢測服務情況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6(28):3863-3865.
9王麗艷,秦倩倩,葛琳等.我國50歲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2):222-226.
10陳琳,潘曉紅,楊介者等.浙江省263對男性HIV抗體陽性配偶間艾滋病傳播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64(2):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