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已西安市為例,通過研究西安市流動人口現狀情況,流動人口管理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對西安市流動人口管理政策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流動人口 管理政策 西安市
1西安市流動人口現狀
西安市作為陜西省乃至整個西北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中心城市,不斷吸引著大量的外來人口。人口的大量流動對流入地的社會治安、勞動就業(yè)、計劃生育、交通運輸、城市管理等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在新形勢下如何對流動人口進行有效管理,已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不可回避的問題。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安市流動人口為234.59萬人,常住人口總數為846.78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27.70%,同2000年“五普”相比,增加147.11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上升了15.90個百分點。其中,流入人口為126.02萬人,比“五普”增加76.53萬人;流出人口為18.62萬人,凈流入為107.40萬人。[1]
西安市流動人口的結構現狀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流動人口年齡結構以青壯年為主。大多集中在15歲~44歲之間,這與其他大城市流動人口狀況基本一致。(2)流動人口的文化程度以初高中為主。初高中文化程度占到53.70%,其中初中文化程度達到28.34%。(3)流動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2010年全部流動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13.07,而且在35歲~54年齡段男性明顯多于女性。(4)流動人口外出的主要原因是務工經商。流動人口中務工經商的人數為827705人,比例占到35.28%,比“五普”高17.77個百分點。
2當前西安市流動人口管理及服務中存在問題
西安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在實踐中探索著前進,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還面臨一些問題。
2.1工作環(huán)境差,醫(yī)保水平低。
由于進城務工流動人口大多集中在“險、臟、難”職業(yè)崗位上,工作條件非常惡劣,危險性高。長期以來進城務工流動人口是被排除在城市醫(yī)療保障體系之外,在事故發(fā)生后,多數用人單位會采取私力救濟的方式,在賠付少量補償費用之后與受害人私了。
2.2.失業(yè)率高,社會保障輻射不到位。
據統(tǒng)計,進城務工流動人口中有27.4%的人曾有過失業(yè)經歷,其中將近30%曾經遇到過長達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業(yè),并且工種變換頻繁,沒有長期穩(wěn)定工作。再加上流動人口沒有城鎮(zhèn)戶口,因此也不符合城鎮(zhèn)福利與救濟的有關政策,他們與城鎮(zhèn)職工在住房條件、培訓進修、工資福利、社區(qū)服務、探親補助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
2.3流動人口子女無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我國是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結構,教育政策有城市和農村之分。在戶籍制度體制下,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因為缺少城市戶口,他們無法像城市人那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2] [3]
3政策建議
3.1完善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利益協(xié)調機制
首先,加強流動人口工傷保險事業(yè)的管理與規(guī)范,建立起流動人口工傷賠償有效協(xié)調機制。其次,加快社保關系轉移接續(xù)建設。在與全省、全國社會保障信息網絡對接的基礎上,切實轉變管理服務方式,進一步簡化流動人口參保、轉移和接續(xù)程序。
3.2維護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權益的訴求機制
一是要做好培訓工作,提高流動人口的思想文化素質.包括文明素養(yǎng)、勞動技能、法律知識等方面的素質。二是要加強法律宣傳活動,努力提高流動人員的法律意識。引導他們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及群眾關注、反響強烈案件的援助力度,深入開展對典型案件的援助,進一步提高流動人口對法律援助工作的認知度和法律援助工作的社會影響力。三是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法律援助,例如設立流動人口法律援助接待窗口,設立流動人口法律援助咨詢熱線,加強與工會、殘聯、婦聯等法律援助站的聯系和協(xié)調。
3.3建立社會力量多方協(xié)同參與機制
一是切實建立針對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二是建立規(guī)范的用工制度。所有用人單位均須與所雇勞動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并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的監(jiān)督。三是建立針對流動人口的醫(yī)療和大病保障制度。應該建立針對流動人口的大病醫(yī)療費用部分社會統(tǒng)籌的保障機制,其保費可以由個人繳費和地方財政的一定支持來構成,所形成的基金由有關的社會保險機構專項管理。四是為進入城鎮(zhèn)落戶的城市流動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為進城務工流動人口解除后顧之憂。五是滿足流動人口與失業(yè)下崗等低收入階層的生活要求,發(fā)展廉租公寓,規(guī)范租房經濟。建立完善的醫(yī)療機構、公共系統(tǒng)、學校、文化場所等服務體系。[4]
參考文獻
[1]西安市統(tǒng)計局.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10-5-25)[2012-09-20].http://www.xianfp.gov.cn/Index/Catalog81/10538.aspx.
[2] 朱 鈺,邵東霞.西安市流動人口現狀與服務及管理模式研究[J].全國商情,2012,(47).
[3]韓彥婷,王淑清.西安市流動人口管理經驗研究[J].理論觀察,2009(5).
[4]王丹,李巾.國際化大都市背景下西安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西部大開發(fā)旬刊,2012(03)
作者簡介
魏璐(1987-),女,陜西咸陽人,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從事公共管理專業(y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