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霞萍
【摘 要】目的:分析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7月產后出血患者1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論: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積極的應急處理能力,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提高醫(yī)務人員助產技術是預防和減少產后出血發(fā)生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產后出血;臨床分析;防治
【中圖分類號】R7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7)12-03-0-01
產后出血有許多情況是不能預知的,有資料報道,因產后出血致死者中,約2/3沒有明確的危險因素,突然發(fā)生,并且來勢兇猛,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地觀察,作出準確的判斷,及時、果斷地作出處理決定。根據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搶救方案,如無條件處理者,及時采取措施,在作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及時轉診。現對我院住院產婦產后出血病例進行分析,以探討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制訂防治措施,降低孕產婦病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產后出血18例,年齡22-38歲,初產婦12例,經產婦6例;系統參加產前檢查的9例,產檢1~3次的4例,從未產檢有5例。
1.2 診斷標準 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量達到或超過500ml為產后出血。
1.3 方法 觀察內容:產婦的一般情況,妊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產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
2結果
2.1 產后出血原因
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這些因素可共存或相互影響。18例產后出血中,子宮收縮乏力8例,占44.4%;胎盤因素5例,占27.7%;軟產道損傷4例,占22.2%;凝血功能障礙1例,占5.5%。
2.2 導致產后出血的有關因素
2.2.1 流產史 包括人工流產、自然流產及引產史。18例中,14例有流產史,占產后出血比率77.7%,無流產史為4例,占產后出血比率為22.2%。
3討論
3.1 有產后出血傾向者:產后應建立靜脈通路,待胎兒娩出后及時靜滴催產素。產后及時檢查有無胎盤殘留。產后2h內密切觀察和及時處理特別重要,如子宮的高度、膀胱是否充盈、陰道出血量,監(jiān)測血壓、脈搏,產后2小時內不能離開產房。
3.2 一旦發(fā)生產后出血及時處理:首先要明確產后出血的原因,搶救產后出血的產婦時,醫(yī)護人員需密切配合,醫(yī)生判斷要準確。熟悉產婦病情,醫(yī)護人員準確快速的完成搶救工作,明確搶救程序,充分準備各種搶救藥品搶救器械,性能良好,確保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不斷提高搶救成功率。
3.3 在臨床工作中,應嚴格掌握剖宮產的手術指征,提倡自然分娩。鼓勵每一位產婦樹立信心,消除產婦恐懼焦慮等精神因素對分娩方式的影響。同時密切觀察及正確處理產程變化,減少人為的手術機會,提高手術技巧,減少出血機會。
3.4 產后出血的預防 做好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計劃生育宣傳工作,減少人工流產。加強產前檢查,治療妊娠期合并癥,減少產后出血誘因;預防性應用縮宮素能減少產后出血達40%。加強產后2h內觀察對防治產后出血有重要意義。對存在產后出血潛在高危因素的孕婦要引起重視。
3.5 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較多,要求從婚前教育、孕期保健、產時保健及產后24h內的觀察和處理,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認真、及時,采取綜合的干預措施,提高產科質量,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丁光勤.急癥子宮切除術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附12例臨床分析).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ll,18(1):52.
王改改,陳芳琴.產后出血54例臨床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6):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