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一
班級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層單位,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和德育教育的直接實施者,班主任工作生活導向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自覺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追求、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一、 班主任工作生活導向的意義
教育即生活,教育不能和生活相脫節(jié),班主任工作生活導向是對教育和生活關系的有機結合,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遵循。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從生活的內容(風俗、習慣、制度、信仰等)來講,還是就生活的范圍(家庭、學校、社會)而言,都與人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有教育的意義。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學校本身也是一種社會生活,“學校自身生活就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要使學生將來能過社會的生活,必須先將學校變成社會”。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道德教育觀。陶行知認為,教育以生活為基礎,“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次,教育不能和生活脫節(jié)。僅僅有學校的教育,而沒有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身體驗和實際經歷,知行脫節(jié),難以收到應有的德育效果,不能算是真正的德育。因此,他指出:“我們想要什么教育,便須過什么生活。”這些都無不強調了教育的導向作用
二、 班主任工作生活導向的現實重要性
當前,我國已步入新時代,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關注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發(fā)展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币虼?,班主任工作的生活導向在我國現階段學校教育中尤為重要。
(一)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內涵要求
以人為本,即把人類的生存作為根本。生活是生存的高級形態(tài),人類的生存方式最終以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外顯,人類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物質和精神滿足都必須在生活中實現,以人為本這一抽象的原則,必然要在具體的生活中才能得到體現。教育工作以人為本,滿足人、發(fā)展人,也必須以人的生活為具體對象。就班主任工作而言,則是把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貫徹到學生生活中,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大可能的發(fā)展。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從學生生活入手,關心學生生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學生,使學生道德品質得以不斷提升,為享有高品質生活打下道德基礎。
(二)堅持班主任工作生活導向是實現黨和國家德育目標的途徑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以下原則: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guī)律,又要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fā),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yǎng)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循道德規(guī)范。”《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到,德育原則必須是“貼近生活”,必須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fā),且“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yǎng)成教育”?!吨械嚷殬I(yè)學校德育大綱》在德育途徑方面的表述為:“學校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拓寬德育途徑,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辈⒁粤信e的方式列出八個方面:1.課程教學;2. 實訓實習;3.學校管理;4.校園文化;5.志愿服務;6.職業(yè)指導;7.心理輔導;8.家庭和社會。這基本上涵蓋了學生生活的全部??梢姡谏钪袑崿F育人目標,堅持班主任工作的生活導向,是對黨和國家教育政策的科學理解和正確貫徹,也是實現黨和國家德育目標的途徑要求。
(三)堅持班主任工作生活導向是學校德育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歸要求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中知性德育占據德育主導地位,知性德育注重道德知識的傳輸,在道德知識學習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對生活實際脫離,在培養(yǎng)具有良好德性方面缺乏力量。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道德主體在生活世界中積極參與、自覺體驗、不斷提升的過程,德育回歸生活德育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引導學生參與生活中的道德實踐和道德體驗,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德性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道德知識不豐富、道德判斷力差、道德行為不足難題的良方。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實施者,班主任工作的生活導向應該是班主任的一種工作自覺。
生活導向解決知行脫節(jié)問題,注重生活過程育人,有利于提高德育實效性,班主任在生活中教育學生時,對自身道德情操有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這不僅有利于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強班主任對生活的熱愛,提高職業(yè)幸福感,減少職業(yè)倦怠感。
三、班主任工作生活導向的操作方法
(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和“生活”
學生個體對生活中的自我認知,以及對自我生活的認知,是其行為抉擇的基礎。班主任工作要想影響學生的行為,首先應從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的自我”及“自我的生活”入手,“生活中的自我”包括學生個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學業(yè)現狀等,“自我生活”包括家庭狀況、學?,F狀等。在工作實踐中,筆者發(fā)現中職生對自身及生活缺乏正確認識是制約個人道德素養(yǎng)提高的首因,而班主任工作沒有從學生生活入手,只注重德育原則和規(guī)則的灌輸,德育主題停留在大而空的層面,則是德育工作低效的主因。
(二)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情感
據筆者調查發(fā)現,目前一些中職學校注重道德知識宣傳、道德行為引導和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生活情感的教育做得還不夠。道德源于生活,道德情感的培育同樣應自生活入手,班主任應引導學生不斷尋找生活中的美,欣賞生活中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不斷創(chuàng)造美的生活,在實踐中培育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樹立生活的目標。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成長為一個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
(三)把生活作為教材
學生在校生活是鮮活的德育教材,班主任應充分利用這一過程,充分利用學生在校生活的點點滴滴,把學生的課堂學習、勞動實踐、就餐住宿、交友娛樂等作為德育場景和素材。教育學生上好一節(jié)課是德育,指導學生整理好床鋪、帶領學生包一次餃子、和學生共同欣賞交響樂,也是德育。班主任應積極融入學生生活中去,恰當地利用生活情境(不是生硬地去“創(chuàng)設情境”),在學生參與和體驗中順勢而為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而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工作也會變得輕松并使自己充滿職業(yè)成就感。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青年教師項目“中等職業(yè)學校班主任職業(y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 ZJC16003)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