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導語:一說起清真寺,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洋蔥型的穹頂、尖尖的叫拜塔以及莊嚴肅穆的氛圍。然而,在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伊斯蘭國家,我們還能看到一種與傳統(tǒng)清真寺造型大相徑庭的“華人清真寺”。
一說起清真寺,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洋蔥型的穹頂、尖尖的叫拜塔以及莊嚴肅穆的氛圍。作為穆斯林進行禮拜的場所,在全世界的伊斯蘭國家,清真寺永遠是當?shù)厝俗诮袒顒幽酥粮黝惿鐣顒拥闹行摹?/p>
然而,在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伊斯蘭國家,我們還能看到一種與傳統(tǒng)清真寺造型大相徑庭的“華人清真寺”。它們中既有印尼首都雅加達古老的“老子清真寺”,也有數(shù)量更多、造型各異的“鄭和清真寺”。
資料顯示,在東南亞各國,廣泛分布著主要由當?shù)厝A人華僑捐資興建的鄭和清真寺。它們有的是全新的,有的則是在數(shù)百年前當?shù)厝私ㄔ斓摹叭龑氺簟被颉皨屪鎻R”的基礎上改造、擴建而成,如印尼三寶壟三保廟、印尼雅加達的三保水廚廟、印尼巴厘島的鄭和廚師廟、馬來西亞馬六甲的寶山亭、泰國大城府的三寶公廟、柬埔寨的三保公廟等。
這種獨特的設計,是遵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生前承認并尊重基督教真主使者耶穌及其圣經(jīng)的傳統(tǒng),同時也是為了強調(diào)在崇尚多元文化的現(xiàn)代社會,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間,不同信仰的人們之間,都應該相互尊重、和平共處。
世界上第一座鄭和清真寺于2003年5月28日落成于印尼東爪哇省首府泗水,其全稱為“穆罕默德·鄭和清真寺”。該寺位于泗水戛丁街二號,是一幢五層樓宇,飛檐畫棟,紅墻碧瓦,赤柱鏤窗,裝修堂皇,左前方矗立著一座色彩鮮艷的八卦亭。
泗水鄭和清真寺長21米、寬11米,建筑面積為3070平方米。其中主樓長11米、寬9米,其頂部有8個屋檐。其主樓有3個臺階,形狀帶有明顯的爪哇印度教烙印;而門廊的5個臺階以及建筑內(nèi)的6個臺階則被認為帶有阿拉伯伊斯蘭風格。
該寺“飛檐畫棟、赤柱碧瓦”的獨特外觀和以紅、黃、綠三色為主的色彩,既迥異于典型的阿拉伯式清真寺,也不同于東南亞常見的馬來或者爪哇風格清真寺,因而在落成時曾被當?shù)孛襟w描述為“參考了始建于公元996年的中國北京牛街清真寺”。需要指出的是,這座鄭和清真寺雖然樣式設計取材于中國傳統(tǒng),但其材料卻全部取自印尼本土。這座實現(xiàn)了融合了“三教合一”——集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于一體——的奇特建筑還曾榮獲印尼全國紀錄博物館授予的“創(chuàng)新成就獎”。
屋頂既是建筑物的重要標識,也是建筑風格的重要身份表征。一般來說,形如“洋蔥頭穹廬”的半球圓頂或椎頂,盡管并不為伊斯蘭建筑所獨有,但在世人心目中已儼然成為經(jīng)典清真寺建筑的重要標志。而以圓頂狀屋頂為中心的建筑設計,也在過去近千年的漫長歲月中逐步演化為清真寺建筑的持久傳統(tǒng)。
相比之下,泗水鄭和清真寺的八角形屋頂明顯迥異于阿拉伯式圓頂。這又是為什么呢?當年捐資興建該寺的發(fā)起人、印尼著名華人實業(yè)家、慈善家柳民源先生說道,當時他們設計這個造型的初衷就是為了反映了鄭和清真寺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和伊斯蘭經(jīng)典教義的融合與發(fā)展。一方面,八角亭是典型的傳統(tǒng)中國建筑樣式,形而上地講是傳承周易文化——在源于《易經(jīng)》的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中,“八卦”表征著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現(xiàn)象。
而另一方面,則是對應著有關伊斯蘭先知的傳說:當年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往麥地那時,曾為躲避敵軍的追趕而躲入吉拉洞穴,卻被洞口的八角形蜘蛛網(wǎng)擋住去路。按照穆斯林口口相傳的傳說,先知不愿為自己而毀壞、犧牲蜘蛛的網(wǎng),便向真主祈禱,最終得到啟示,用不破壞蜘蛛網(wǎng)的方式進入了洞穴,躲過一劫。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在印尼穆斯林心目中很有分量,而且體現(xiàn)出是宗教對和平、仁慈、不殺生等永恒價值的追求。最重要的是,這些價值在不同宗教中往往能夠找到高度的共鳴。
除此以外,“八”的形狀和寓意也是華人所喜好的。海外華人華僑祖上多在南洋經(jīng)商——商人圖個彩頭,“八”的諧音為“發(fā)”,象征著“吉祥興旺,發(fā)財發(fā)達”。
鄭和清真寺的文化交融特征不僅體現(xiàn)在外部造型,更表現(xiàn)于內(nèi)飾等方方面面。中國傳統(tǒng)寺廟建筑的內(nèi)部裝飾物通常包括各種形式的植物、動物、幾何圖案甚至人物畫像,它們多半來自中國歷史與信仰神話,以雕刻或壁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一點顯然也與“嚴禁偶像崇拜”的典型阿拉伯清真寺有所不同。
作為中國、伊斯蘭(阿拉伯)以及印尼本土(爪哇)等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疊加的產(chǎn)物,泗水鄭和清真寺在不同建筑風格和禁忌的調(diào)和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文化的融合。譬如,在清真寺的一側(cè)還建有鄭和浮雕頭像及大明寶船的模型,這對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教規(guī)而言或許存在一定突破。但我們也要看到,清真寺在雕塑上相較于同類型的中國寺廟要樸素很多,屋頂上并沒有使用裝飾元素,更沒有出現(xiàn)伊斯蘭教所禁止的動物與神物圖案——諸如龍、麒麟、龜。這類的動物與神獸則是中式廟宇、殿堂建筑屋頂、屋檐裝飾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作為替代,鄭和清真寺啟用了兩端彎曲的屋頂,遂在簡潔明了的典型伊斯蘭風格之上又增添了一種更有動態(tài)感的屋面組合。
強調(diào)不同宗教間的相互了解、和平共處,是鄭和清真寺捐資者、設計者和建造者們的共同理念,在寺廟沒有不少當?shù)啬滤沽中疟娨患覕?shù)口一同前往清真寺祈禱,在完成儀式后,家長或在餐廳就餐,或找中醫(yī)大夫?qū)めt(yī)問藥,而他們的子女則在鄭和清真寺志愿服務人員的帶領下運動、嬉戲。對此,我們不禁感到詫異:這樣是否有過于世俗化的嫌疑?是否會削弱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教宗教建筑和機構(gòu)所應該保持的嚴肅性和神圣性?柳民源先生和清真寺負責人娓娓道來:
這樣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印尼的穆斯林相對于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的教友,本來就是相對世俗化和多元化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虔誠。印尼穆斯林對真主的敬畏絲毫不遜于任何民族;他們只希望在贊拜神靈的同時,既保留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又能夠享受世俗生活的安逸與舒適。這一點其實和華人很相似。
而印尼人的傳統(tǒng)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包含著中國華人華僑先祖所帶來的中國元素;因為從歷史上看,華人移民東南亞與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幾乎是同時進行。華人從廣東、福建帶來的本已高度“中國化”的伊斯蘭教,現(xiàn)在也成為了印尼伊斯蘭教的一部分。
因此,在印尼的鄭和清真寺,我們時長看到一種新奇有趣又充滿溫馨與和諧的景象:一面是華人穆斯林和印尼原住民穆斯林在里面做禮拜。一面則是華人團體在寺外舞獅舞龍。這些載歌載舞的華人社團也不一定都是華人穆斯林,有的就是這兒的并不信教的華人??墒撬腥嗽谝黄?,都很平和、熱鬧、開心。非穆斯林華人在清真寺外的世俗活動,不僅沒有在當?shù)卦斐勺迦洪g的緊張,而且還吸引了這邊的印尼人過來湊熱鬧。
看著這一片祥和的景象,遙想六百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亦曾駐足此地,并帶來中原繁盛的文化與先進的技術。六百年后的今天,當?shù)厝撕馁Y33億印尼盾修建這座清真寺并以鄭和的名字命名,不僅是為了紀念這位航海家的豐功偉績和“品德高尚、遵守教規(guī),對不同宗教信仰者一視同仁”的精神,更是為了鼓勵當代華人學習鄭和,為團結(jié)各族群及建設印尼繁榮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愿“一帶一路”的東風再次喚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水乳交融的場景,讓中國人民與東南亞人民民心相通、共創(chuàng)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