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玄俊
(重慶交通大學 建筑與土木工程, 重慶 400041)
概念設計是以“安全、適用、經濟、美觀、耐久和環(huán)?!睘樵瓌t,以橋梁工程及相關學科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基礎(大型橋梁工程尤其需要多學科的方法),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目標,提出適應自然條件、滿足使用功能的方案構思[1]。概念設計是設計的靈魂。由于建橋條件是千差萬別的,不可能照搬別人的優(yōu)秀設計成果,但是,我們能通過學習別人成功的設計作品的思想,掌握其思想精髓,融會貫通,成為我們概念設計的豐富的思想源泉。學習、研究別人的創(chuàng)新構思過程和設計理念以及成功經驗,是學會概念設計、創(chuàng)新構思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 20世紀 80年代,概念設計開始成為工程設計界關注的問題。 德國學者G. Pahl和W. Beitz于1984年在“工程設計”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概念設計”這個詞:在決定設計任務時,通過抽象,功能結構的發(fā)展,尋求 適當的行動原則及其組合等,確定解決方案的基本解決方案,解決方案,這部分工作稱為概念設計[2]。
橋梁設計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推動下,概念設計越來越受到設計人員和大眾的重視。橋梁概念設計包含在后期設計與建設的方方面面,有結構布置上的創(chuàng)新,施工方案上的技術創(chuàng)新,符合美學的景觀設計、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創(chuàng)新。例如,在國內,斯圖加特市,德國Nisenbach Valley高架橋,瑞士圣尼古拉斯橋,丹麥橋,波士頓Bunker Hill橋,西班牙塞維利亞的Barqueta橋,日本熊本熊本橋,澳大利亞墨爾本,微博橋經歷了橋梁概念設計階段。在國內,橋梁式計劃競賽已成為許多橋梁招標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昆明草海大橋,天津等橋梁。杭州灣大橋,長江大橋,長江大橋景觀設計,電纜塔做流線型處理;西猴橋景觀設計融入了舟山的當地特色。
作為橋梁建設的開始,橋梁設計尤其重要。 對于橋梁設計,同樣應該是一個一般的想法,然后具體的結構和細節(jié)的設計。 橋梁概念設計的本質是設計橋梁設計和整體把握,是試點的具體設計,其可行性是基于積累經驗,定性分析和合理依據。 概念設計是整個項目設計的靈魂,設計師在這個階段形成的創(chuàng)意思想,經常決定整個項目解決矛盾方向和主要思想。
概念設計將貫穿整個設計過程,并作為項目的深度發(fā)展方向不斷完善。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橋梁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橋梁規(guī)模的擴大,中國橋梁工程市場的逐步開放和招標的國際化日益加劇,橋梁設計的整個過程必須促進概念設計,只有做概念設計人才一個精品,為了使中國在國際上創(chuàng)造一座橋梁無敵。
香港青馬大橋:
香港青馬大橋共兩層,一層公路橋,一層為鐵路橋,跨度大約為 1370m,邊跨和主跨不一樣是沒有吊桿的,兩側有加勁桁架支承。本橋的橋塔高度達到了130多米。該塔高 131米,兩側分別采用了隧道式錨定和重力式的錨定。大橋上下兩層設置一定空間用來形成流線型氣流流通全橋。
該橋的不對稱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看出:
1)結構形式上的不對稱。從橋梁的布局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其青衣島側邊跨加勁梁石油橋墩支撐而不是由吊桿支撐。
2)受力作用的不對稱。一般橋梁的受力傳遞步驟為梁將橋面上受的力傳遞給吊桿,然后通過吊桿傳遞到纜繩上去。青馬大橋則不同,本橋兩側受力有差異,具體體現在,一側由邊跨的加勁梁和橋墩支承受力,另一側由普通的吊桿和纜繩體系支承,形成不對稱。
圖3.1 香港青馬大橋
重慶新石板坡橋鋼與混凝土混合梁:
舊石板斜橋建于 1981年,新橋位于舊橋上游,舊橋平行。 兩橋橋中心線距離為25m,舊橋橋寬21m。 新橋的橋梁寬度為19米。 兩座橋之間的距離為5米。經過廣泛的研究,航運部門決定,兩條主要通道之間的橋梁必須被拆除,主跨度為330米。
設計這座世界跨徑記錄的箱梁橋,通過在主跨中間段引入108m鋼箱梁節(jié)段實現了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可能性。鋼箱梁是在重慶下游 1000km 處的武漢制作的。它被設計成駁船的形式,從武漢通過三峽大壩被拖到重慶,放于主跨的下面提升就位。
在總結工程設計過程的基礎上,本文給出了橋梁概念設計的定義,并對其內涵和特點進行了分析。 橋梁的概念設計是混凝土設計的指導,這是橋梁設計的整體把握。 其可行性基于經驗積累,定性分析和合理估算。 在一定程度上,橋梁也是一種產品,您可以參考工業(yè)產品設計過程的橋梁概念設計。 橋梁建模與選擇同時受到技術,經濟和美學的影響,是集體表達創(chuàng)新,也是橋梁設計的核心理念[3]。
[1]項海帆.大跨度橋梁概念設計中的若干問題[ J ].第十六屆全國橋梁會議論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項海帆.中外新建橋梁中的技術創(chuàng)新比較[ J ].第十七屆全國橋梁會議論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年.
[3]邵長宇.組合結構橋梁的國際發(fā)展與國內展望[ J ].橋梁,2009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