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福建省文物鑒定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屏風作為傳統(tǒng)家具的一個重要品種,主要起著分隔、屏蔽、遮擋、裝飾的作用,集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為一體。它的裝飾工藝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本文介紹兩件福建民間收藏的清代屏風:一件為清同治七年(1868)金漆木雕福德正神千秋華誕志慶十二扇圍屏;一件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金漆木雕六十雙壽十二扇圍屏。這兩件屏風裝飾華麗、精雕細琢、刀法嫻熟,代表了清代福建地區(qū)高超的木雕工藝水平,反映了福建當?shù)氐拿袼着c文化藝術(shù)。
清同治七年金漆木雕十二扇屏風為曲屏形制,通高3.2米,通長6.36米,材質(zhì)主要為南方常見的杉木。黑漆邊框,上楣板、下裙板和兩邊的槅板金漆木雕博古、八仙、人物故事和夔龍團壽圖案,屏心紅漆地金水楷書東山境福德正神千秋華誕誌慶辭,為時任福建鹽運使司鹽法道后調(diào)任臺灣兵備道的吳大廷所撰。此件屏風保存完整,雕工精巧細致,立體形象,金箔璀璨明亮,與紅漆、黑漆相得益彰,為福德正神千秋華誕所作的祝辭內(nèi)容新穎,題材別致,有別于常見的祝壽屏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屏風上楣板雕刻博古圖(圖1),以綠漆作底,采用高浮雕裝飾花果瓶爐、琴棋書畫、鼎尊爵戟等器物,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詩書傳禮之寓意,是明清時期家具、建筑構(gòu)件、瓷器、書畫上常見的題材。
屏心首尾和下邊槅板雕刻人物故事圖案,以綠彩漆和鏤雕萬字錦紋襯底,采用透雕、鏤雕、浮雕等工藝手法,生動刻畫出老子出關(guān)(圖2)、仙人騎鳳、八仙人物、劉海戲金蟾(圖3)、周敦頤愛蓮(圖4)、林逋愛梅、狀元出行、太白醉酒(圖5)等神話傳說和戲曲人物故事。每幅圖案均疏密有致、主題突出、層次分明,所見人物栩栩如生、眉目清晰、表情生動,服飾、花葉、朵云等無不動感十足,顯示了福建地區(qū)木雕工藝的高超水平。
圖1 博古圖
圖2 老子出關(guān)
圖3 劉海戲金蟾
圖4 周敦頤愛蓮
圖5 太白醉酒
下裙板為黑漆木板中間長方委角開光,開光內(nèi)以紅漆灑螺襯底,浮雕夔龍團壽圖案(圖6)。四夔龍張口、卷尾,刀法簡潔,線條流暢,古樸中隱含力量。亮麗的紅色與金色交相輝映,在灑螺的襯托下更顯富麗堂皇。
屏心紅漆底上用金水楷書撰寫恭祝東山境福德正神千秋華誕志慶辭,落款處鈐印“吳大廷印”“桐云”兩枚。吳大廷(1824—1877),字桐云,號小酉腴山館主人,湖南沅陵人,咸豐五年(1855)舉人。歷任福建鹽法道、臺灣兵備道,晚年操練水師,一生勤于讀書著述,是晚清文學與政事兼善的人物。志慶辭從祭祀神明祖先保我黎民昌盛開始,贊美族人無論老幼壯弱均勤儉謙謹,述說吳姓起源發(fā)展與變遷,描述吳姓祖宅祖居之地之美景,以此表達對神功祖德、神人共樂的敬畏與贊美之情,結(jié)尾點出撰寫此序為慶明神誕,愿神明功德永續(xù)。整篇志慶辭富含情感,層次分明,娓娓道來,文采斐然,內(nèi)容涉及吳姓族譜、起源變遷、地理風貌,與常見的祝壽詞風格迥異,令人耳目一新。
清道光二十二年金漆木雕十二扇壽屏,通高約4.2米,通寬約3.4米,材質(zhì)以楠木和杉木為主,形制與常見的曲屏形制稍有差別,左右兩邊各有兩扇長于中間八扇,使得屏風下半部呈Π形狀。這類屏風應(yīng)是專為祝壽所制,擺放于大廳或殿堂正中的供桌后。屏風采用福建木雕著名的鏤雕、圓雕和精微透雕等工藝,雕刻出雜寶博古、花鳥瑞獸、人物故事、山水樓閣等裝飾,屏心紅地金漆撰寫恭祝大京元發(fā)川畬族叔大人暨叔母吳孺人六十雙壽祝壽詞。屏風形體莊重大氣,裝飾華麗繁復,金漆彩地鮮亮如昨,刀法簡練精細并重。
此壽屏由六層組成。第一層與前幅屏風相似,以鏤空卐字錦地紋作底,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博古雜寶圖,外框以綠底裝飾。第二層由左右槅板和屏心組成。左右槅板均以鏤空錦地紋作底,最外兩幅金漆雕刻隸書賀壽七言聯(lián)“芝蘭氣味松筠操”“龍馬精神海鶴姿”,外圍雕以雙勾回紋和折枝花環(huán)繞。內(nèi)槅板依次金漆雕刻八仙人物(圖7)和鳳凰牡丹,人物形態(tài)各異,花葉飽滿,立體形象。屏心共由8幅組成,每幅均以如意云頭環(huán)繞,內(nèi)紅地金漆楷書祝壽辭,撰寫人為清道光壬辰年舉人揀選知縣陳培元。壽辭中贊其叔父秉性“醇厚克敦”,侍奉父母“先意承志”,對待兄弟“友愛伯兄”;贊其叔母“善養(yǎng)姑和妯娌、相夫子以儉勤”,主持中饋“谷饌精潔”“豐儉各適其宜”;夸贊其子孫“瑤環(huán)瑜珥、蘭茁其芽”;最后贊其夫婦二人賢德有名、同躋六秩,“可祝也”。
圖6 夔龍團壽
圖7 八仙
圖8 黛玉葬花
圖9 寒窗苦讀
圖10 四愛之王羲之愛鵝
第三、第四層雕刻“黛玉葬花”(圖8)“寒窗苦讀”(圖9)“夜游赤壁”“三娘教子”“四愛圖”(圖10)、勸學圖、品茗圖、訪賢圖等人物形象和故事場景。以熟練流暢的刀法,采用多層透雕結(jié)合圓雕、鏤雕等手法,講述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臍v史故事,把古人的悠閑、高遠志氣、忠孝仁義等表現(xiàn)在有限的空間里,寓教于木,表達了對叔父母的尊敬和祝賀。第五、第六層雕刻洞石花鳥,洞奇石秀、林茂柏翠,牡丹花枝隨風飄動,累累果實上綬帶鳥正低頭啄食,畫面靈動鮮活,刀法簡練處遒勁有力,精細處流暢婉轉(zhuǎn),把松鶴延年、牡丹富貴、多子多福的寓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這兩件屏風雕工均出自福建地區(qū)。福建木雕是福建省民間傳統(tǒng)工藝,為中國四大木雕之一。福建木雕早在青銅時代就有,唐宋時期興起并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逐漸繁榮,至清晚期達到藝術(shù)高峰。清代福建木雕裝飾華美、結(jié)構(gòu)繁復、雕刻精細,尤以多重透雕工藝著稱。盛行佛道造像、建筑構(gòu)件、家具、日用品等雕刻,雕刻手法以圓雕、透雕、鏤雕為主。建筑構(gòu)件及家具構(gòu)件常以金箔或金漆裝飾,以彩漆作底,或灑螺鈿或鏤空錦地,顯得富麗堂皇。構(gòu)圖常以開光或委角來突出主題紋飾,金漆木雕畫面往往構(gòu)圖嚴謹、主次分明、遠近有別,追求意境,如一幅幅書畫展現(xiàn)于眼前,富含文人情懷和藝術(shù)氣息。同時,雕刻內(nèi)容常以著名歷史人物、戲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圖案、瑞獸花鳥等為主,裝飾與教化相結(jié)合,以此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兩件屏風在裝飾風格、雕刻技法、畫面構(gòu)圖和寓意表達方面都很好地詮釋了清代福建木雕的精湛工藝和獨特藝術(sh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