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張雙艷,姚宇飛,張凡
(武漢源錦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開采量的增加,天然砂石資源已日益枯竭,近一段時期,國家環(huán)保政策也日益緊縮,這些因素導致混凝土企業(yè)面臨著空前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發(fā)展,老舊建筑、市政設施的拆除正產生著越來越多的混凝土碎塊等建筑垃圾,這些固體廢棄物的堆放和填埋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對土地河流造成了污染[1-2],對建筑垃圾的處理和再利用已經迫在眉睫。目前,針對再生骨料的利用,已經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再生骨料由于表面附著廢舊的水泥石、砂漿等,其表觀密度、堆積密度均小于天然骨料。在廢棄混凝土構件破碎的過程中,其表層舊有的水泥石、砂漿會產生裂紋,再加上水泥石、硬化砂漿的孔隙率本就高于天然骨料,所以再生骨料的壓碎指標明顯大于天然骨料,吸水率也大于天然骨料。張名杰等在試驗中檢測得到的數據(表1),很明顯地體現了再生骨料的這些特性[3]。且原生混凝土的等級越高,再生骨料的性能越好[4]。
由于再生骨料存在的這些特性,導致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低于普通混凝土[3-4]。普通混凝土在設計其配合比時,首先應根據水泥抗壓強度等數據,利用Bolomey 強度公式計算水灰比。當用再生骨料配制混凝土時,混凝土強度與灰水比(C/W)具有良好的線性相關性,所以在設計再生骨料混凝土時,仍可使用Bolomey 公式進行計算[5-7]。
但其中 A、B 值不能套用天然骨料混凝土的回歸系數,須通過大量試驗進行確定。王曉飛[7]、鄧壽昌[8]等通過試驗測定了 A、B 值,但由于數據樣本小,仍然無法應用于生產。
表1 骨料基本性能
再生骨料來源復雜,質量參差不齊,在使用前可先對其采取預處理,也可對配合比和生產工藝進行處理,各種手段的預處理可顯著提高再生骨料的性能,從而使再生混凝土的質量得到提高。
古松[9]等提出了一種多級破碎方式來生產再生骨料,將混凝土碎塊先經過一次人工揀選,然后依次經過一級篩分機、顎式破碎機、磁鐵分離器、分離臺、二次篩分機、沖洗裝置,這種生產方式可得到級配良好、含雜質少的高質量再生骨料,通過調整篩網,還可以得到不同粒徑、不同級配的產品,以滿足各種需求。再生骨料的生產過程中,清洗工序屬于必要環(huán)節(jié),經過嚴格清洗的再生骨料,其含泥量、壓碎指標等檢測數據可接近于天然骨料[10]。此外,顆粒整形也能顯著提高再生骨料的性能。
再生骨料的性能可通過化學強化來提升。郭遠新[11]等用濃度為 6% 的有機硅溶液對再生骨料進行了噴淋、浸漬、干燥處理,經測試,其吸水率、壓碎指標等性能指標都得到了提升,可基本達到與天然骨料相當的水平。這說明在生產應用中,化學處理可顯著提高再生骨料的可利用性。朱從香[12]的研究發(fā)現,經過化學浸泡的再生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其抗碳化性能有了顯著的提高,這是由于化學浸泡處理,可使再生骨料內部空隙率大大降低,使再生混凝土更加致密,從而提高了抗碳化能力。經過顆粒整形的再生骨料,在經過一次有機硅烷浸漬,其配制的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甚至高于天然骨料配制的普通混凝土[13]。
再生骨料配制而成的再生混凝土的抗拉伸性能往往低于普通混凝土。秦荷成[23]在配制過程中按 1.2kg/m3的摻量加入了聚丙烯纖維,得到的再生混凝土試件抗拉強度可提高 13%,這表明抗拉纖維外摻料也適用于再生混凝土。楊青[14]等在再生混凝土中引入了高活性納米SiO2和納米礦物摻合料,稱之為納米復合強化技術,這種方法不僅能明顯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強度,還能顯著提升其抗氯離子滲透性能和抗?jié)B性能(抗?jié)B等級達到 P10以上)。
肖建莊[15]等對一種新穎的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即利用微波加熱的方法來去除再生骨料表面附著的舊有砂漿,來達到提升其品質的目的。試驗結果表面,微波加熱處理后的再生骨料,壓碎指標、孔隙率、吸水性等性能均有提高,表觀密度也有所增大,配制出的再生混凝土強度值也接近于普通混凝土,這為再生骨料的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設計再生混凝土配比時,合理地引入摻合料可大幅提高其性能。與普通混凝土相同,礦粉、粉煤灰、硅灰、超細礦粉等礦物摻合料也可以在再生混凝土中得到良好的應用[16,17]。其中,將礦粉和超細礦粉復配用于再生混凝土,可較好地改善其工作性,同時也能獲得良好的力學性能[18]。在再生混凝土配合比中加入適量的粉煤灰,還可增強黏結強度,減弱滑移破壞的可能性,但粉煤灰用量過大時,黏結強度反而會降低[19]??梢娫偕橇嫌糜阡摻罨炷林袝r,應確定粉煤灰的最合適用量。除礦物摻合料外,混雜鋼纖維也能被用于再生混凝土的生產,隨著混雜鋼纖維的摻入,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會急劇減小,但力學性能提升明顯,尤其是劈拉、抗折強度增長較多[20],所以在路面工程中使用再生混凝土時,可考慮引入混雜鋼纖維。
除對再生骨料直接進行處理外,對再生混凝土的生產工藝進行處理,也能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性能。二次攪拌即是一種能達到此目的的生產工藝,它包括預拌水泥砂漿法、水泥裹石法、水泥裹砂法等[21]。王玲玲[22]采用水泥裹石法配制了再生混凝土,即按照水、水泥、石、砂的順序進行投料,得到的再生混凝土其抗壓強度、抗凍性能和抗硫酸鹽侵蝕性能均有提高,若同時采用再生骨料化學強化法和二次攪拌工藝,得到的再生混凝土性能更佳。
包容型再生混凝土也是一種可提升性能的生產工藝,即將再生骨料直接摻入特殊配比的新拌混凝土中進行拌制,使新拌混凝土包裹在其周圍。蔣鳳昌[23]等的試驗結果表明,用此種工法,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再生骨料的摻入率可達到 30%。
高林[24]等在配制過程中,對再生骨料采取了骨架密實堆積法,通過合理搭配各級配區(qū)間骨料的用量,盡可能地減小再生骨料的孔隙率。試驗結果也驗證了設想,合理的級配合比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強度性能。何士欽[25]等提出了一種利用再生骨料的新方法,將大塊混凝土不經完全破碎形成堆體,然后在堆體中澆筑高性能自密實混凝土,自密實混凝土因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可充滿堆體形成堆體混凝土。經檢測,堆體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抗拉強度均與所澆筑的自密實混凝土相當。這種方法簡化了再生骨料的生產處理過程,提高了廢棄混凝土的利用率,在一些特殊的工程中,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
為使再生混凝土能更好的應用于鋼筋混凝土構件中,崔正龍[26]等探索了再生混凝土內填充法。設計的試驗將再生混凝土注入普通鋼筋混凝土制作的外殼之中,制作了內填充再生混凝土短柱,并進行了單軸抗壓測試。結果顯示,此種工法澆筑的內填充鋼筋再生混凝土短柱,軸向的抗變形能力與普通鋼筋混凝土并無大的差別,具有良好的韌性。
由于再生骨料與天然骨料在本身性質的差別,再生混凝土配制完成后,也具有與普通混凝土不同的特性,了解再生混凝土的特性,有助于對生產進行指導。在決定再生骨料可被用于何種工程、何種構件部位時,必須充分了解其特性。
如再生混凝土在拌制完成后,坍落度比相同配合比的普通混凝土要小,流動性差,且坍落度經時損失較大,這是由于再生骨料吸水率高所致,另一方面,再生混凝土粘聚性、保水性也較好[3]。若能控制得當,再生混凝土也可取得良好的工作性能,能夠滿足一般的泵送要求。
如前文所述,再生骨料的堅固性低于天然骨料,這必然會導致再生混凝土強度的降低,大量試驗數據證明,再生混凝土的抗壓、抗折、劈裂抗拉等力學性能均普遍低于普通混凝土。但其差值在可控范圍之內,若控制得當,再生混凝土的力學性能仍可接近或達到普通混凝土的水平。
陳宗平[27]為研究再生混凝土在復雜應力狀態(tài)下的力學性能,對再生混凝土進行了三軸加載,測試結果發(fā)現在三向受壓狀態(tài)下,再生混凝土主要表現為剪切型破壞,而且隨著壓力值的增大,再生混凝土的彈性模量、峰值應力及峰值應變均顯著增大。
而在荷載過程中,再生混凝土的其它性質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研究發(fā)現,在加上荷載以后,氯離子滲透率比普通混凝土要大,而且氯離子滲透率隨水灰比增大而增大[28]。
研究發(fā)現再生混凝土的抗凍性能較差[29]。曹芙波[30]等從微觀角度對再生混凝土的凍融破壞機理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這一特性是由于再生混凝土內部受凍脹破壞加劇所致。SEM 照片顯示,內部結構最薄弱處存在于水泥砂漿與再生骨料界面過渡區(qū)內。
在復雜的使用環(huán)境中,混凝土不可避免會受到各種化學侵蝕,硫酸鹽侵蝕是化學侵蝕中最普遍的存在形式。賈文亮[31]在試驗中將再生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分別進行了硫酸鹽環(huán)境中的干濕循環(huán)處理,然后測試了混凝土試樣的表觀形貌、質量、強度等指標,結果顯示,再生混凝土的抗侵蝕能力隨再生骨料替代率降低。王忠星[32]等對經硫酸鹽侵蝕的再生混凝土的界面顯微結構進行了研究,發(fā)現各種界面過渡區(qū)變化規(guī)律不盡相同,但再生混凝土強度等級越高,同種界面的顯微強度隨之升高,界面過渡區(qū)寬度隨之減小,界面抗硫酸鹽侵蝕能力隨之增強。
在日常生產中,再生骨料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一些高性能混凝土也可用再生骨料來生產。侯永利[33]等采用相同砂漿體積法配制了大流動性再生混凝土,測定了其坍落度、干濕表觀密度、立方體抗壓強度、軸心抗壓強度以及彈性模量,得到的各項結果均可接近天然骨料混凝土的水平。
雷斌[34]等研究了再生骨料在道路工程中的應用,按不同取代比例配制了再生混凝土,重點測試了各組試件的抗折強度,結果發(fā)現隨著再生骨料所占比例升高,試件抗折強度下降較多,這說明再生骨料對抗折強度的影響較大,所以在道路工程中使用再生骨料時,應控制其用量。除了普通路面,透水路面混凝土也可用到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除需要一定的強度外,透水系數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夏群[35]等探究了再生骨料對透水混凝土的強度和透水系數的影響,發(fā)現再生透水混凝土的表現出的各種規(guī)律均與普通混凝土類似,例如隨著成型壓力的增加,抗壓強度隨之升高而透水系數隨之降低,試驗總體表明再生骨料是十分合適的生產透水混凝土的原材料。
一般來說,由于廢棄混凝土的來源復雜且性質不穩(wěn)定,多被生產成粗骨料使用,但是如果控制得當,也可將廢棄混凝土加工成細骨料來使用。余乃宗[36]等摻加一定量的再生細骨料配制了試驗砂漿,并改變粉煤灰占比進行了正交試驗,對砂漿強度進行了測試,發(fā)現與再生粗骨料類似,再生細骨料會造成砂漿強度的降低,而且這種影響大于粉煤灰的影響。在實際生產中,應依據GB/T 25176—2010《混凝土和砂漿用再生骨料》分為Ⅰ、Ⅱ、Ⅲ 三類,控制每一類的取代率,研究表明,Ⅰ類再生細骨料不宜超過 50%,Ⅱ、Ⅲ 類再生細骨料不宜超過 30%[37]。
再生骨料具有良好經濟效益與環(huán)境效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越來越多的被用于實際生產。從以上各研究成果中,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1)再生骨料會使混凝土各項性能下降,使用時應控制其所占比例,若控制得當,仍然可以配制出高性能的混凝土。
(2)再生骨料經過各種處理后,性能可以得到顯著的提高,從而增加了再生骨料的適用范圍。
(3)再生骨料出用于普通建筑結構外,還可很好的用于透水混凝土等特種混凝土中,在實際生產中,應積極開發(fā)再生骨料的新用途。
[1]胡幼奕.建筑廢棄混凝土再生利用成為砂石骨料行業(yè)的使命[J].混凝土世界,2015(8)∶ 22-29.
[2]宋小瑛.建筑廢物的資源化與循環(huán)利用迫在眉睫[J].混凝土世界,2013(7) ∶ 44-46.
[3]張名杰,趙俊奎,丁鑄.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研究[J].中國粉體技術,2015(4) ∶ 85-88.
[4]霍洪媛,范程程,陳愛玖,等.不同強度等級的再生骨料對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影響[J].混凝土,2017(2) ∶ 60-65.
[5]李秋義,王曉飛,羅健林.不同取代率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鮑羅米強度計算式[J].混凝土,2016(2) ∶60-65.
[6]張永娟,何舜,張雄.再生混凝土 Bolomey 公式的修正[J].建筑材料學報,2012(8) ∶ 538-543.
[7]王曉飛,李秋義,羅健林.不同品質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及鮑羅米公式擬合[J].混凝土,2016(3) ∶ 60-64.
[8]鄧壽昌,張學兵.再生混凝土強度計算 Bolomey公式回歸系數 αaαb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2(8) ∶24-30.
[9]古松,蘇燕,胡宏駿.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及開發(fā)研究[J].混凝土,2015(4)∶ 90-94.
[10]趙云,于獻青,袁靜.再生粗骨料的生產與性能分析[J].新型建筑材料,2016(4)∶ 44-48.
[11]郭遠新,李秋義,汪衛(wèi)琴.再生粗骨料品質提升技術研究[J].混凝土,2015(6)∶ 134-138.
[12]朱從香,楊鼎宜,許飛.浸泡法強化再生混凝土抗碳化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2(9) ∶ 65-68.
[13]王忠星,姚宏,李秋義.再生粗骨料強化處理方式對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響[J],混凝土,2017(9)∶57-60.
[14]楊青,錢曉倩,錢匡亮,等.再生混凝土納米復合強化試驗[J].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11(2)∶ 66-69.
[15]肖建莊,吳磊,范玉輝.微波加熱再生粗骨料改性試驗[J].混凝土,2012(7)∶ 55-57.
[16]陳建國,凌賢宗.大摻量粉煤灰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試驗研究[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6(4)∶ 14-17.
[17]秦擁軍,李祥,郭堯.摻鋰渣粉 C30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6(3)∶ 155-160.
[18]朱亞光,張曉彤,徐培蓁.摻合料復配對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J].混凝土,2017(2)∶ 50-52.
[19]楊軍平,范楠,紀美術.不同粉煤灰取代率再生混凝土黏結性能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3(6)∶ 36-39.
[20]劉慈,崔佳偉,鄧佳卓.不同摻入率混雜鋼纖維對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響[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16(12)∶ 53-56.
[21]王衛(wèi)中,馮忠緒.二次攪拌工藝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06(4)∶ 40-42.
[22]王玲玲,陳彥文,潘文浩.制備工藝對再生混凝土耐久性影響研究[J].混凝土,2012(11)∶ 142-144.
[23]蔣鳳昌,周桂香,朱慈勉.包容型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2(5)∶ 85-87.
[24]高林,徐國強,陳海彬.大粒徑再生粗骨料自密實混凝土強度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3(4)∶ 49-51.
[25]何世欽,朱忠鋒,李賀,等.建筑廢棄混凝土再生利用新技術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3(2)∶ 121-126.
[26]崔正龍,路沙沙,宋朝陽.內填充再生混凝土短柱單軸抗壓試驗研究[J].硅酸鹽通報,2012(4)∶ 416-420.
[27]陳宗平,陳宇良,應武擋.再生混凝土三向受壓試驗及強度準則[J].建筑材料學報,2016(2)∶ 149-154.
[28]歐陽璋,陳幼佳.重復壓應力作用后再生混凝土中氯離子滲透性研究[J].混凝土,2017(1)∶ 31-33.
[29]丁天庭,李啟華,陳樹東.再生混凝土的強度及耐久性能研究[J].硅酸鹽通報,2017(3)∶ 846-850.
[30]曹芙波,侯玉良,田忠剛.凍融后再生混凝土與鋼筋黏結性能試驗研究及微觀結構分析[J].混凝土,2016(2)∶ 17-20.
[31]賈文亮,張琴,李昊.硫酸鹽干濕循環(huán)對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響[J].硅酸鹽通報,2016(12)∶ 3981-3985.
[32]王忠星,李秋義,曹瑜斌.硫酸鹽侵蝕對再生混凝土多重界面顯微結構的影響[J].硅酸鹽通報,2017(2)∶444-448.
[33]侯永利,鄭剛,梁青.大流動性再生粗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J].建筑材料學報,2016(4)∶ 364-368.
[34]雷斌,徐原威,熊進剛.道路面層用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分析[J].硅酸鹽通報,2016(12)∶3931-3935.
[35]夏群,謝飛飛,朱平華.道路用無砂透水再生骨料混凝土成型工藝研究[J].混凝土,2016(8)∶ 149-151.
[36]余乃宗,劉衛(wèi)東,陳沖.再生細骨料砂漿配合比優(yōu)化分析[J].混凝土,2015(9)∶ 116-118.
[37]秦擁軍,劉志剛,于江.分類再生細骨料對建筑砂漿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4(11)∶ 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