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芳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湖南 郴州 423000)
腦出血疾病危險因素較多,包括高血壓、其他腦血管病變、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酒精中毒、長期吸煙、酗酒、過度勞累等,誘發(fā)腦實質內血管發(fā)生破裂引起出血,腦出血后病情嚴重程度與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等關系密切,疾病早期死亡率高,且致殘率高,治療后患者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失語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因患者病情變化較快等特點,對臨床護理質量要求較高,為了改善高齡腦出血患者疾病預后效果,提高生活質量,加強術后護理干預十分必要。文章選擇94例高齡腦出血患者,分析術后全程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于2016.9月-2018.2月間收治的94例高齡腦出血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劃分為干預組與常規(guī)組各47例,干預組:男性患者33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在71-80歲,平均為(75.3±1.1)歲,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26例、丘腦14例、島葉7例,出血量在20-70ml,平均為(45.2±10.1)ml。常規(guī)組:男性患者35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在70-80歲,平均為(75.0±1.2)歲,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25例、丘腦16例、島葉6例,出血量在20-70ml,平均為(47.0±9.9)ml。兩組患者疾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入組標準[2]:所有患者發(fā)病后12h內均入院就診;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腦部CT、MRI檢查確診;家屬均同意進行手術治療;需排除精神異常、殘疾、視聽功能障礙患者;排除中途轉院患者;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颊?。
干預組:⑴病情觀察:術后加強巡視次數,每個10分鐘巡視病房1次,加強對體溫、脈搏、血壓、意識、瞳孔等,對于術后清醒患者及時告知其手術結果,掌握患者性格特點及心理活動情況,與患者保持交流,緩解其不良情緒。⑵認知與行為干預,護士根據患者年齡、學歷水平及語言理解能力,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重點宣教疾病誘因、術后常見并發(fā)癥類型等,采取適宜語言與患者保持交流。⑶術后積極預防并發(fā)癥,術后24h內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變化,可采取藥物降壓,避免引發(fā)腦組織灌注不足;每小時監(jiān)測患者血氧飽和度1次,及時吸出患者氣管分泌物,抬高患者床頭,鼻飼時注意觀察患者呼吸情況,預防食物返流。⑷早期帶領患者進行肢體康復運動,早期進行 床上肢體按摩及關節(jié)被動運動,對于條件適宜者逐步增加運動次數與時間;對于術后有后遺癥的患者及早期提供吞咽訓練及發(fā)音訓練。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常規(guī)組:飲食指導、病情觀察、用藥干預等。
采用生活質量評定簡表(WHOQOL-BREF)評估,包括4個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huán)境等,每項指標滿分為20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質量高[3]??剖易灾萍膊≈R掌握評分表,觀察指標包括發(fā)病誘因、術后運動及飲食、藥物、生活行為,每個指標滿分均為100分,評分標準:掌握度高: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79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s,分)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s,分)
組別 生理 心理 社會關系 環(huán)境干預組 14.32±1.06 14.85±1.00 15.34±1.00 12.91±1.00常規(guī)組 11.50±1.00 12.40±1.07 12.21±1.04 10.59±1.04 t 13.267 11.469 14.873 11.024 P 0.000 0.000 0.000 0.000
干預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評分(±s,分)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評分(±s,分)
組別 發(fā)病誘因 術后運動及飲食 藥物 生活行為干預組 91.10±1.06 92.85±1.09 90.16±1.02 91.34±1.07常規(guī)組 84.36±1.10 85.71±1.16 83.50±1.10 82.11±1.14 t 30.248 30.752 30.436 40.472 P 0.000 0.000 0.000 0.000
文章研究對象為高齡腦出血患者,大部分高齡患者機體各臟器功能均處于退化狀態(tài),機體免疫力底下,可能合并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合并腦出血后圍手術期間存在安全風險,患者機體耐受力相對較差,存在術后并發(fā)癥風險。
文章結果提示干預組術后生活質量及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分析原因發(fā)現,護士為常規(guī)組患者提供傳統(tǒng)臨床護理模式,護士著重遵醫(yī)囑為患者提供治療及護理操作,具有機械性,護理工作缺乏預見性及系統(tǒng)性,存在護理缺陷,無法較好滿足腦出血患者術后存在的身心需求。而護士為干預組患者提供術后全程護理干預措施,根據高齡腦出血患者疾病特點、手術后現狀,評估患者術后可能存在的并發(fā)癥風險、實際身心需求等,制定全程護理干預計劃。通過全程護理干預,護士著重觀察術后腦出血患者病情變化、監(jiān)測體征指標值,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加強健康宣教力度,評估患者知識掌握現狀,講解疾病誘因、家庭護理注意事項、飲食原則、運動及藥物等相關知識,做好出院指導,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同時護士術后與患者保持交流,主動關心患者,及時告知及康復進展,取得患者信任,積極滿足患者各項需求,改善其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護士為高齡腦出血術后患者提供全程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知識掌握度。
[1]曹桂平,王 媛.Orem自理理論在腦出血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17):235-236.
[2]鄢 敏,金 朱,李文琳,等.腦出血術后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35):149-150.
[3]王 衛(wèi).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5,35(z2):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