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海事局 邱學剛 徐建設 蔣兆明
船舶進出港簽證取消之后,船載自動識別系統(AIS)設備成為海事管理機構跟蹤掌握船舶動態(tài)最主要的手段。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船載AIS設備的使用現狀亂象叢生。為此,楊浦海事局于2017年3月起開展了一次國內航行船舶船載AIS專項檢查,全面檢查和分析船載AIS設備使用現狀,筆者通過在全面檢查中獲取的信息,并結合調查國內航行船舶船載AIS設備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淺談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希望能給業(yè)界以啟示。
檢查的船載AIS設備分為A級和B級兩類。A級AIS船載設備應符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61993-2標準《海上導航和無線電通信設備和系統-自動識別系統(AIS)第二部分:通用自動識別系統(AIS)A級船載設備-操作和性能需求、測試方法和要求的測試結果》。B級AIS船載設備應符合中國海事局《國內航行船舶船載B級自動識別系統(AIS)設備(SOTDMA)技術要求(暫行)》或IEC62287-1標準《海上航行和通信設備與系統B級船載自動識別系統(AIS)第一部分載波偵聽時分多址技術(CSTDMA)》,及《自動識別系統中文編碼規(guī)則》。
專項檢查內容以海船舶〔2015〕51號文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關于印發(fā)船載自動識別系統設備檢查導則的通知》為標準,包括了設備的安裝、設備狀態(tài)、設備操作等內容。具體包括發(fā)射頻率及功率在內的發(fā)射參數;包括船舶名稱、MMSI(海上移動識別碼)、船舶呼號(海船)、IMO號碼、船舶類型和天線位置設置信息在內的靜態(tài)信息;包括船位、UTC時間、對地航向、對地航速、船首向、航行狀態(tài)和轉向率在內的動態(tài)信息以及包括船舶吃水、危險貨物、目的地、預計到港時間在內的航次相關信息。
檢查的方法主要有檢查設備的安裝(設備是否完整安裝及接線連接、電源天線的安裝是否滿足要求),查驗產品證書、型式認可證書、操作說明書,檢查船載AIS設備的工作狀態(tài)及顯示、靜動態(tài)數據設置與工況,評估船員對設備操作是否熟練,岸基是否能讀取和識別船載AIS數據等)。
表1
表2
對隨機抽樣檢查的150艘次船舶的船載AIS設備專項檢查結果統計分析如下:
1、 海船/河船分類統計
專項檢查結果根據海船/內河船分類統計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現場檢查結果正常海船占比達87.76%,內河船僅為79.21%;檢查存在問題海船占比僅為12.24%,內河船為20.79%。
2、 設備類別分類統計
專項檢查結果根據設備的A/B級分類統計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現場檢查正常A級設備占比93.48%,B級設備為76.92%;檢查發(fā)現存在問題A級設備占比為6.52%,B級設備為23.08%。因此,A級設備的狀況整體較好,而B級設備的狀況與A類設備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船舶類別分類統計與設備類別分類統計的結果具有趨同性,這是由于所有500總噸及以上的非國際沿海航行船舶以及所有客船(如有免除的除外)應配備A級AIS船載設備的緣故。
3、設備生產商分類統計
(1)A級設備
A級AIS設備專項檢查結果按設備生產商分類統計見表3。
根據上述統計,現場檢查遇到較多的A級設備主要集中在SAMYUNG ENC、上海埃威、FURUNO和SARACOM四家,占比達80.43%。發(fā)現問題的3起船載AIS設備問題,都是船名和/或MMSI碼設置錯誤。
表3
表4
(2)B級設備
B級AIS設備專項檢查結果按生產商分類統計見表4。
根據上述的檢查結果,現場遇到較多問題的B級AIS設備依次集中在石獅飛通、上海埃威和臺州新駱航海,占比分別為30.77%、25.00%和15.38%。而現場檢查發(fā)現問題占比前三名的依次是廈門新諾、石獅飛通和臺州新駱航海,發(fā)現問題的比例分別為33.33%、31.25%和25.00%。
專項檢查結果表明,海船船載AIS設備的狀況整體較好,而內河船舶船載AIS設備的狀況整體較差。
1、未保持AIS設備正常開機。2017年1至6月,上海海事局查處了251起船舶未按規(guī)定開啟AIS設備的違法案件。而統計數據顯示同期上海港海船與內河船舶單船到港總數為13468艘,占比為1.86%,查處違章的只是少數,實際未開啟設備的比例遠高于這個比例。
2、AIS設備天線的未連接和安裝問題。此類問題基本都發(fā)生在內河船舶。天線不連接、AIS設備甚高頻天線與其它無線電設備天線安裝相對位置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致使船載AIS設備發(fā)送信號的距離有限,只能接收近距離船舶的AIS信號和被近距離船只識別。AIS天線未連接非常難以發(fā)現,岸基系統無法獲取船舶信息,無從得知船舶是否到港,登輪檢查又發(fā)現一切正常,只有通過AIS檢測儀才能發(fā)現,在隨機檢測的150艘船舶中發(fā)現了2起此類問題,占比1.33%。楊浦海事局2017年1至6月共對205艘次內河船舶進行安檢,發(fā)現天線的未連接或安裝缺陷7起,占比3.41%。
圖:B級設備生廠商的前三名依次為石獅飛通、上海埃威和臺州新駱航海,占比分別為30.77%、25.00%和15.38%。
3、AIS信息設置有誤。AIS信息包括靜態(tài)信息、動態(tài)信息以及與航次相關信息三類。AIS靜態(tài)信息包括船舶名稱、MMSI(海上移動識別碼)、船舶呼號(海船)、IMO號碼(海船)、船舶類型和天線位置設置信息。船舶靜態(tài)信息對于識別船舶具有決定性作用,靜態(tài)數據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接受臺站能否識別船舶。例如,2017年1至6月,上海海事局就查處了45起船舶未在AIS設備中設置準確信息的違法案件。同期,楊浦海事局對205艘國內航行船舶進行了安檢,共查出了30艘船舶AIS數據設置錯誤的缺陷,占比高達14.63%。
4、擅自修改AIS設備的MMSI和船名。有些沿海航行的海船安裝了可以修改靜/動態(tài)信息的A級AIS設備,其船東為規(guī)避海事監(jiān)管同時又想實時監(jiān)控船舶動態(tài),擅自修改AIS設備的MMSI和船名,這樣海事管理機構通過接收到的MMMSI和船名無法識別船舶,而船東卻保持對船舶的持續(xù)跟蹤。在專項檢查和檢測中發(fā)現的3艘海船發(fā)現的問題均屬此種情況,而且都為500總噸以下的沿海航行海船。
5、B級AIS設備質量較差。從現場檢查統計情況來看,B級AIS設備質量是個大問題,據現場檢查不完全統計,在使用B級AIS設備超過3年的船舶中,約80%的船舶至少更換過一臺AIS設備,導致了船載設備、MMSI證書和船檢薄上登記的設備型號和/或各不相同。例如,2017年1至6月,楊浦海事局對205艘國內航行船舶進行了安檢,共發(fā)現了17艘船舶AIS存在各類故障或船舶船載AIS設備與識別碼證書、船舶檢驗薄登記的設備型號不一致。
6、船員操作AIS設備的水平和能力較差。2017年1至6月,楊浦海事局對39名船員進行AIS設備操作性檢查,共發(fā)現了23名駕駛員不熟悉AIS設備操作,占比為58.97%。
7、B級AIS設備的中文船名混亂。國際公約中要求船名為英文表示,因此A級AIS基本都是用英文顯示船名。國內規(guī)范對B級AIS設備中文船名也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鑒于中國現實國情,許多內河船員文化水平不高,不會漢語拼音,各生產廠商的中文船名解決方案各不相同,導致B級AIS設備中文船名顯示非?;靵y。
1、船東方面
由于航運經濟持續(xù)低迷,部分船東為控制成本,經常購買質劣價廉的AIS設備,導致設備經常故障;部分船東由于岸基支持不力,對船載AIS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既不給予技術支持也不及時聘請工程師進行維修或予以換新;還有部分船東為逃避海事監(jiān)管,惡意修改船舶MMSI碼和船名。
2、船員方面
由于IMO和國內都未將AIS設備使用納入船員培訓的必修課程,國內航行船舶船員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相對較低以及認識水平的不足,導致船員AIS設備操作能力和水平較低,特別是內河船員對AIS設備基本不敢碰、不愿碰。個別船員即使想提高操作技能,但由于操作說明書的缺失,也無法提高AIS設備操作技能。
3、生產商方面
B級AIS設備基本都是國內生產商生產,其使用壽命不如A級設備長,B級設備生產商應著力提高設備的工作可靠性、穩(wěn)定性和使用壽命。同時,由于部分船東用戶或公司為了省錢,未與生產廠商達成規(guī)范的售后服務,部分船東新購B級設備,卻沒有專業(yè)的安裝工程師上船安裝,導致設備天線的安裝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靜態(tài)數據設置有誤等問題。
4、船舶檢驗方面
Solas公約2010年修正案要求,營運船舶配備的自動識別系統應由認可的驗船師或認可的試驗或檢測機構進行年度試驗(國內法規(guī)無此規(guī)定)。試驗應驗證船舶的靜態(tài)信息編程是否正確,與連接傳感器的數據交換是否正確,并且通過無線電頻率測量和使用船舶交通服務(VTS)等進行廣播試驗驗證無線電性能。船上應保留一份試驗報告的副本。國內航行船舶卻無相關規(guī)定,導致船載AIS設備安裝之后不再進行試驗,并且設備出現故障之后,船東隨意更換AIS設備。
5、海事管理機構方面
盡管各級海事管理機構認識到船載AIS設備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監(jiān)管信息不共享、各地執(zhí)法標準不統一、執(zhí)法資源有限、違法證據采集困難等原因,導致海事管理機構缺乏統一有力的管理手段對船載AIS設備類的違法行為進行有效管理。
6、其它原因
內河船舶過橋需要臨時拆除天線、船舶修理等不明原因導致AIS故障、各生產廠商對B級船載AIS設備的中文船名解決方案的不同等原因,也導致內河船舶船載AIS設備使用中亂象叢生。
1、加強海事信息化建設,提高船載AIS設備使用不正常船舶的自動識別能力。各海事管理機構可在GIS系統的基礎上,結合AIS岸臺接收到的到港船舶AIS信息、船舶登記信息、船舶MMSI登記信息、VTS信息、進出港船舶報告信息、碼頭船舶進出港信息,對各種信息源進行篩選和分析,比對分析查出可疑目標船并標識,隨后跟進查處。
2、提高海事執(zhí)法人員執(zhí)法能力,加強AIS設備現場執(zhí)法。盡管部海事局于2015年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關于印發(fā)船載自動識別系統設備檢查導則的通知》,為海事執(zhí)法人員提供了開展AIS設備檢查的技術指導,但是A級和B級AIS設備的技術標準不一,設備生產廠家眾多,操作界面和操作方法千差萬別,因此, AIS設備的檢查是一項技術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工作。要準確查找船載AIS設備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對執(zhí)法人員進行培訓,加強一線海事執(zhí)法人員的執(zhí)法能力,提高執(zhí)法效率,快速準確查出各類AIS類違法行為。
3、提高船員AIS設備使用能力,將AIS設備操作能力納入船員評估考試的項目之一。檢查中發(fā)現內河船員不能熟練使用AIS設備的現象非常普遍,對設備的操作存在畏懼心理,不敢操作,絕大部分不會操作的船員表示希望對其進行專項培訓。
4、加強AIS設備檢驗認證,提高國產B級AIS設備的質量。B級AIS設備故障頻繁,船員操作水平低下,導致一旦出現故障船舶只能更換設備或加裝設備。建議從源頭提高國產B級AIS設備的質量。
5、將船載AIS設備年度試驗作為強制要求。借鑒國際標準,年度測試由認可的驗船師或認可的試驗或檢修機構進行。試驗應驗證船舶靜態(tài)信息的編程是否正確,與連接傳感器的數據交換是否正確,并且通過無線電頻率測量和使用船舶交通服務(VTS)等進行廣播試驗驗證AIS的無線電通信性能。同時船上應隨船保留一份試驗報告副本。
6、建立產品追溯制度,并對外公開,促使各生產商自覺提高船載AIS設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