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元
摘 要:僅依靠課本實驗材料,已無法足夠滿足日新月異的教學要求;采用身邊易得材料,自制研發(fā)教具,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又能使課堂熠熠生輝。
關鍵詞:材料 創(chuàng)造性 自制教具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1
小學生信息的獲取常常離不開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認識,科學學科更是如此。新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特點,為老師專研教材教法、潛心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的支撐是上好科學課強有力的保障。但是僅靠現(xiàn)成的實驗器材是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的,需要教師就地取材、用心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制造更科學、實用具體化的教具,以彌補現(xiàn)有條件的不足。同時還可以讓課堂熠熠生輝。下面就自制教具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留心生活物件,提升實驗效果
在《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這一課中,教材上通過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短的尺子,以感知聲音的高低和尺子振動快慢的關系。但在實際操作中,尺子是很容易與桌子碰撞出聲音,撥動尺子的力度也不好掌控,尺子振動的快慢也不方便肉眼界定,所以難以辨別尺子發(fā)聲高低與振動快慢的關系。導致學生記錄現(xiàn)象時,出現(xiàn)諸多不一樣甚至相反的結果。
在我們身邊,有一種能模擬各種聲音的萬能發(fā)聲器———音箱,利用它可以讓有關聲音的實驗課變得淺顯易懂、形象具體。如:(1)探究聲音高低變化的決定因素,在音箱的喇叭膜處放上小紙球。在同樣音量下,隨著音調變高,紙球振動變快,反之振動變慢(見圖1、圖2)。或者用水代替紙球,將水放在塑料喇叭膜處,水波形成的紋路會隨著音調變高而更加密集,反之紋路疏松(見圖3、圖4);(2)探究聲音強弱變化的決定因素,可以在音箱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隨著音量的變大,燭焰搖曳得更明顯幅度大,反之幅度小。
二、整合實驗教具,突破教學難點
在《磁鐵的兩極》一課中,前面設計了兩個實驗:小鋼珠放在蹄形磁鐵上會滾向磁鐵的一端;探究條形磁鐵磁力變化,分別在條形磁鐵A、B、C、D、E五個點掛回形針,比較掛的數(shù)量。而實際實驗過程中,鋼珠不輕易滾到蹄形磁鐵一端,條形磁鐵上B點和D點掛的回形針都會分別自動竄向A點和E點。難以控制好實驗,無法達到實驗效果。上好這節(jié)課也就成了棘手問題。
對實驗進行突破,結合杠桿原理,改進實驗過程:(1)調平:先將天平調平衡,哪邊輕,則將那邊螺母往外移;(2)取磁鐵:取出條形磁鐵,平放在藍色盒子邊緣取出回形針若干枚;(3)瞄點:先將A點瞄準鐵絲,再移向鐵絲,直到吸住鐵絲;(4)掛針:另一邊給小勾掛回形針,直到鐵絲完全離開磁鐵;(5)記錄:記錄員記下所掛個數(shù),邊做邊記錄;(6)繼續(xù)試下一個點:調平,將B點按前述方法,繼續(xù)實驗,直到試完5個點;可以重復做3次試驗。如圖7、圖8、圖9所示。
最后對比五個點,吸上回形針個數(shù),得到磁力的比較:A、E兩點磁力最大,B、D兩點次之,C點最弱。
三、開放教具形式,打造趣味課堂
新課標中指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小學科學課程的組織與教學要將科學本質、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等學習內容鑲嵌在兒童喜聞樂見的科學主題中,創(chuàng)設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增強課程的意義性和趣味性。《光和影》這一課圍繞影子形成條件,探究光源、遮擋物和屏幕之間的關系。老師可以信任學生,大膽一些,利用簡單的教具——龜和兔子的硬卡片,整節(jié)課讓學生摸索著自己制作“龜兔賽跑”皮影戲。通過制作,學生會發(fā)現(xiàn):遮光好的材料影子黑,半透明的材料影子淡;烏龜與小白兔距離光源近,影子大;反之則小……學生在制作皮影戲過程中,鞏固了知識,同時這些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把皮影戲弄得更好玩,讓科學課堂別有創(chuàng)意!
在教具研制過程中,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物品或廢舊材料充當實驗器材,或稍作加工制成教具、儀器,并應用于教學之中,這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育。自制教具所體現(xiàn)的“一物多用、廢物利用、借用它物”等思想,正是啟迪智慧、開拓思路、調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鑰匙;同時,自制教具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豐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