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阿迪力江·麥麥提
摘 要:目的:探討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在肝膽管結石診治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某醫(yī)院肝膽科收治的25例肝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64排CT原始數據均導入醫(yī)學圖像處理軟件三維重建、分割;通過重建模型分析結石狀況,并制定合理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術前進行仿真手術演練;依照三維重建結果及仿真手術等選擇合適手術,觀察患者手術療效。結果:三維重建顯示25例患者肝內血管系統(tǒng)、膽道系統(tǒng)以及與周圍組織解剖關系可清晰顯示;25名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一次取石成功率9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結論:在肝膽管結石診治中運用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有助于提高診斷精確度;通過三維重建及仿真手術,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手術風險。
關鍵詞: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 肝膽管結石 診療
中圖分類號:R65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0-01
近年來,肝膽管結石的發(fā)病機制基本明確,多認為與膽管狹窄、膽管解剖以偶長以及膽道感染等相關。肝膽管結石可反復發(fā)作,引起膽管炎、門靜脈高壓癥、膽汁性肝硬化甚至癌變等,而本病的治療較為復雜,部分患者經多次手術治療后仍然無法痊愈,因此提高肝膽管結石診療水平成為臨床醫(yī)學研究的重點。某醫(yī)院自2016年2月在肝膽管結石的診治中引進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取得顯著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自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某醫(yī)院收治的25例肝膽管結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經64排螺旋CT掃描診斷,結果符合《肝膽管結石病診斷治療指南》相關診斷標準。男15例,女10例,年齡20-44歲,平均年齡(30.01±2.05)歲;具體分型:Ⅱ型13例,Ⅲ型12例。結石部位:左肝內膽管14例,肝內外膽管結石8例,右肝內膽管3例?;颊吒喂δ蹸hid-Pugh分級:A級16例,B級9例。
2.方法
使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PHILIPS Brilliance 64排128層螺旋CT掃描,采集患者動脈期、平掃期以及門脈期薄層CT數據。美國SensAble Technologies公司生產的FreeFrom Modeling System;自主研發(fā)的三維可視化軟件MI-3DVS。將患者CT原始數據導入MI-3DVS,就肝臟、膽囊、結石、腹主動脈、脾臟、胰腺、肝靜脈等目標臟器的窗位及窗寬調整。結合各組織、系統(tǒng)的立體走形,定位診斷結石及病變膽管。在FreeFrom Modeling System中處理重建模型的各個部位,并多角度觀察肝、膽管走形以及結石情況,觀察膽管系統(tǒng)是否出現畸形、狹窄等。依照重建模型中肝膽及結石情況設計具體手術方案。依照三維重建結果進行仿真手術,觀察仿真手術結果。進行臨床手術。
二、結果
1.三維重建結果
MI-3DVS分割重建后,肝臟、膽管以及結石等系統(tǒng)三維重建圖像清晰、逼真,立體感強。肝臟立體形態(tài)及是否實質性病變可清晰顯示;肝內膽管“膽管樹“立體”形態(tài)可清楚觀察。結石數量、大小及其立體分布情況可清晰顯示。
2.仿真手術結果
通過處理立體模型及附件,可實現各組織結構準確顯示,醫(yī)生可得到肝結石、膽管系統(tǒng)、肝膽病理改變等信息。經不同仿真手術的術前演練,可達到指導取石、取出病灶、解除肝膽狹窄等微創(chuàng)目的。
3.手術結果
25例患者手術中所見與三維重建圖像及仿真手術結果相符合;術中25名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24名患者術后經膽道鏡證實無結石殘留,1次存在少量結石殘留,行2次取石治療,一次取石成功率96%。手術時間(95.36±8.03)min,術中出血量(40.15±5.55)ml,術后1例膽瘺,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術后隨訪4-15個月,未見結石復發(fā)患者。
三、討論
微創(chuà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推進下,外科手術模式逐漸向更加精細、準確、多信息導向的智能化轉變。有學者提出,限制外科發(fā)展的已經超越手術技巧本身,而是圍繞外科手術的軟件[1]。雖然腹腔鏡等微創(chuàng)技術的運用減小了手術創(chuàng)傷,然而其實質上僅改變手術入路,而外科手術實質并未改變,因此微創(chuàng)外科需要更廣闊的視野,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開始發(fā)展。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指在外科手術中運用三維重建、術前可視化仿真手術以及術中導航等醫(yī)學技術,從而實現外科手術的微創(chuàng)化。
肝膽管結石可廣泛分布在肝內膽管,而膽管走行多變,因此發(fā)病后極易引發(fā)復雜性、多發(fā)性膽管狹窄,部分患者甚至合并膽血管、膽管變異、肝實質肥大、萎縮等,因此臨床診治難度較大[2]。通過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能夠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在三維可視化技術的輔助下,醫(yī)生能夠直觀、立體、清晰的觀察到結石的部位、大小、分布及具體形態(tài),同時膽管形態(tài)、長度、與周圍組織關系等亦可準確顯示,醫(yī)生通過重建模型,實施可視化仿真手術,能夠指導實際手術的開展,提高手術精準度及安全性。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其中1例患者1次取石失敗外,其余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取石,表明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在肝膽管結石治療中效果確切。已有研究報道膽道硬鏡聯合氣壓彈道碎石術后患者出現膽瘺、出血等并發(fā)癥概率為5%-8%,結石復發(fā)率高達31%-50%。本組患者采用數字化技術指導微創(chuàng)手術開展,僅僅在結石部位碎石,減少術中水中毒、膽道損傷、穿孔等風險,結果顯示術后僅有1例患者出現并發(fā)癥,所有患者隨訪期內均無復發(fā),證實手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總之,通過數字化微創(chuàng)技術診治肝膽管結石能夠使醫(yī)生準確掌握結石、膽管情況,提高結石清除率,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成為外科臨床具有研究價值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鄭民華,馬君俊.微創(chuàng)技術推動現代外科發(fā)展的現狀[J]. 臨床外科雜志, 2013, 21(1):9-10.
[2]郭躍華,張卓,馬楊,等.膽道鏡治療肝切除術后肝內膽管結石合并膽管狹窄的療效分析[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3, 12(8):61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