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林承雄
一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基礎與內核,是具有前提性、基礎性作用的關鍵要素。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與審美品質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都是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個體言語實踐經驗的建構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
文言文閱讀教學如何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維度的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讀寫遷移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策略。讀寫遷移是指在文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以文言經典文本為載體,深入開掘文本在語言內容與形式層面的寫作資源,通過創(chuàng)設言語表達情境、設定言語表達要求、點撥言語知識,來引領學生嘗試言語運用表達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通過對文言經典文本語言材料的積累、梳理、吸收、轉化、內隱等方式,更深入地體會文本語言表達的精妙、獨到之處,提升言語表達的技能與品質。這種讀寫遷移教學策略的操作思路如下圖所示:
圖示中的“精要解讀”是指對文言經典文本即寫作的“源文本”整體或局部的內容與形式層面的精當解析;“情境創(chuàng)設”是指創(chuàng)設一個針對“源文本”精妙之處,承載特定寫作任務指令的寫作實踐場景;“任務驅動”是指呈現(xiàn)一個明確的寫作任務指令要求;“知識鋪墊”是指對完成特定寫作任務所需要的相關寫作知識(這些知識主要源自對文言經典文本的精要解讀而生成的內容)進行必要點撥。
這種讀寫遷移訓練既可以通過大篇章的寫作來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微寫作來實現(xiàn)。微寫作是側重語言習得的語用型訓練,常見的有仿寫、改寫、擬對聯(lián)、續(xù)寫、擴寫等方式。它具有焦點集中、形式多樣、篇幅短小、跨越文體、操作靈活等特點。下面試結合高中語文版教材文言文閱讀教學課例片段,主要從微寫作角度,簡述文言文閱讀教學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操作方法。
二
示例1: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后面練習。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1.根據(jù)上述選段,試擬一副對聯(lián),表現(xiàn)歸有光項脊軒讀書之樂。要求:適當引用選段中的詞句。
習作參考:
(1)借書滿架任偃仰嘯歌欣會先賢往圣,明月半墻隨斑駁桂影暢抒高志壯懷。
(2)庭階寂寂手不釋卷但為功名以光宗耀祖,小鳥聲聲心無旁騖唯求刻苦而博古通今。
2.上述選段以四字短句為主,雜以五字、六字短句,間以疊詞,用于描述場景,既有簡潔、整飭之美,又不失明快、活潑。試仿照選段遣詞造句特點,描述一個日常生活場景。
習作參考:
明月當空,柳影婆娑,長溪淙淙,草蟲唧唧。與三五好友,漫步堤岸,一路上涼風習習,花香沁鼻。溪邊廣場上,紅男綠女,歌舞翩翩,好不逍遙。
示例2: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后面練習。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
點津: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認為《項脊軒志》中的人物細節(jié)與對話描寫是“小說家”筆法,意思是說具有文學想象虛構的色彩。其實,這是一種文學想象的真實,它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試借鑒這一筆法,描寫一個家居或校園生活片段,要求用細節(jié)、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
習作參考(略)
上述示例是選擇《項脊軒志》中兩個富有特點的語言片段,分別依據(jù)該片段語言修辭技巧或表現(xiàn)手法方面的特點,由讀導寫,通過擬對聯(lián)、場景描寫、細節(jié)描寫、對話描寫等微寫作任務指令,驅動學生進行言語表達的實踐訓練。這種言語表達訓練或側重詞匯積累,或強調韻律掌握,或規(guī)定修辭格式,或突出聯(lián)想想象等,有利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實現(xiàn)對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讀寫遷移策略應強化“古為今用”的意識,把經典文言文文本作為現(xiàn)代白話文各文體寫作訓練借鑒的“源文本”,充分挖掘“源文本”中的讀寫遷移點,遷移運用于現(xiàn)代白話文的寫作中。既可以如示例1、2這樣,側重語言材料與表現(xiàn)手法方面的由讀導寫的遷移訓練,更可以著眼于某一專門文體,聚焦于立意、謀篇、構段等層面的由讀悟寫的遷移訓練。
示例3:
閱讀《留侯論》選段,試運用例證法與對比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寫一個議論段,要求段旨明確,層次明晰。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是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點津:上述語段比較高祖勝與項籍敗的史實,分析其原因,即“能忍”與“不能忍”,強調子房(張良)之教成就高祖之“忍”而終勝,突出忍之重要意義。
習作參考(略)
上述示例著眼于議論文段的寫作訓練,指導學生閱讀《留侯論》,分析、揣摩其援事析理的手法,然后通過創(chuàng)設任務明確的片段寫作訓練,達到“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目標。
示例4:
閱讀《答司馬諫議書》選段,根據(jù)要求寫作語段。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點津:該語段采用由普遍到特殊的說理運思方法。先從常識角度指出“名實明”則“理得”,接著針對君實(司馬光)對新法的非議作出回應,用“君實以為……某以為……”這樣的正反觀點對舉的引論段構段方法。這啟發(fā)我們,寫作爭議類、辨析類議論文時,引論部分要有主動呼應他者觀點的意識,開篇亮明雙方主張及理由以挈領下文具體的議論、分析。
要求:試運用呼應他者觀點的運思方法寫一個議論文引論段。
習作參考(略)
上述示例側重于議論文引論段運思方法的角度來創(chuàng)設片段寫作訓練。教師簡要分析該段提出觀點的運思方法,然后通過讀寫遷移,幫助學生掌握論說文“呼應他者觀點”的言語表達技巧。
三
綜上所述示例,知識鋪墊有的在題干中提示,有的在“點津”(精要解讀)中說明,當然更為具體的解讀是在閱讀鑒賞的指導過程中,它不必要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全盤托出。實際上,“情境創(chuàng)設”與“任務驅動”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已經包含了教學設計對于讀寫遷移點的預設。任務驅動寫作指令要表述明確,讓學生明白本次讀寫遷移訓練要采用何種體式、達到何種目標。讀寫遷移訓練過程中,教師應重視答案示例的編擬,分類梳理學生的優(yōu)秀答案與問題答案,以便針對性評講、訂正、升格。
文言文閱讀教學實施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讀寫遷移策略,需要教師更新閱讀與寫作教學關系的理念。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名篇,它們是實施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讀寫遷移、讀寫共生型教學活動的絕佳載體。寫作與閱讀是天然緊密聯(lián)系的。不僅僅為閱讀而閱讀,更要讓閱讀促進寫作,強化語言建構與運用。正如沈建軍老師所言:“教師要將寫作課上成‘持久戰(zhàn),利用課堂教學的‘邊角料,產生出寫作的‘零部件,集腋成裘,激活學生寫作的智性思維。”閱讀教學應打開與寫作教學關聯(lián)的通道。筆者認為,不能只是把文言文閱讀教學視為產生寫作“邊角料”的載體,而應從文章學、修辭學、寫作學、語用學等視角來審視經典文言文文本這座有待深入開發(fā)的寫作資源富礦?!拔覀円淖円灾笇W生研究語言取代組織學生學習語言、以對語言材料(包括內容和形式)的詳盡分析取代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受和積累的做法,加強語感教學,采取‘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途徑,為建構一個民族化、科學化的語文教學新體系而努力?!庇需b于此,高中文言文閱讀與鑒賞教學,應該力避繁瑣分析、抽象鑒賞傾向的文本解讀,避免只是靜態(tài)地研究經典文本的語言,而應高度重視學生對經典文本語言的學習,即指引學生充分感受和深入領悟,指導學生理性積累與轉化運用,在閱讀與鑒賞中,激活他們“寫作的智性思維”,在讀寫遷移和共生中促進語言建構與運用。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閱讀乃寫作之源,寫作為閱讀之泉。讀寫得以遷移,方有讀寫共生的圓融之境。而讀寫遷移需以具體的言語實踐活動為抓手,這就要求教師主體積極主動地開發(fā)文言文經典文本的寫作資源,做好“修路架橋”的工作。這里的“路”“橋”就是寫作支架,即語言運用表達的明確任務、特定情境與專門知識。教師要通透地解讀文本,對文本的主題、內容、章法、筆法、修辭等有清晰的感知,結合新課標要求、課文屬性與教材單元結構、學生學情,來選擇某一言語實踐活動,并且著意考慮言語實踐的序列化,力求點面結合,讓微型寫作與大篇章寫作相呼應,以充分發(fā)揮經典文言文的導寫、促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