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源林
溫儒敏先生指出,“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生活方式?!蹦敲?,如何利用節(jié)選改編自名著的課文,引發(fā)學生閱讀名著整本書的興趣呢?下面筆者就以蘇教版六年級節(jié)選課文《三打白骨精》導讀《西游記》的教學實踐為例,談談整本書導讀的教學探索。
一、整本書導讀課的目標考量
要發(fā)揮改編自經典作品課文的教學價值,首先要跳出“用課文,還是用原文”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去統(tǒng)整解讀教材。
1.文本特質角度的考量
文本特質角度的考量,主要是領會作品的意圖,原文和課文相比有哪些不同,各有哪些好處等,這里邊既有感性的欣賞,也有理性的剖析。如《三打白骨精》原著中含有很多的韻文,具有音韻豐富、節(jié)奏鮮明、形象可感的文本特質。導讀過程中適當引入韻文來教學,雖然有一定的閱讀難度,但我認為可以成為目標定位時的考量。
2.課程論角度的考量
這個角度是編者的,也是教師的。教師的角度是考慮這篇課文的訓練重點是什么,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更為合適,需不需要再作一些教學內容的研制和開發(fā)?!度虬坠蔷窂摹段饔斡洝吩泄?jié)選后又用現在的文字進行了刪減改寫,不可避免缺失了經典原著的豐富完整,也使得改編的課文中人物形象扁平化。如孫悟空嫉惡如仇,神勇無比,白骨精詭計多端,唐僧膽小懦弱。學生停留在簡單情節(jié)上的淺層次閱讀,對人物形象的認知與讀原著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謹慎地選擇導讀文本片段就非常關鍵,也就是首先需要解決“導讀什么”的問題。
3.兒童立場角度的考量
兒童立場是站在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素養(yǎng)提升的視角來確立“現在何處”“欲往何方”。兒童的視角要站在兒童的立場思考他們能從中學到些什么,哪些是重點該學的,哪些更加貼近兒童的現有水平。從這個角度去考慮,閱讀原著中的《三打白骨精》,或許可以避免一味拔高、過度闡釋的深度教學,也可以避免重復課文學習中已有的閱讀經驗的淺層次教學。
二、整本書導讀教學的策略選擇
1.比讀——品味原著故事里的詩詞韻文
整本書的導讀課不能什么都講,這是與整本書閱讀交流課最大的區(qū)別,因此,抓住切入點,確定從何處打開閱讀之門是關鍵。我發(fā)現在《西游記》原著中描寫白骨精變成村姑的外貌,作者用了兩段詩詞來描寫,且意蘊豐富。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三重比讀的方式,引領著學生走進原著,走向人物。
(1)一重比讀,領悟詩詞背后作者的用意。
師:在改編的課文里,只用了“美貌”一詞描寫白骨精變成村姑的外貌,但是在原著中,卻用了兩段詩詞來描寫。(出示)
翠袖輕搖籠玉筍,湘裙斜拽顯金蓮。
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拂峨眉柳帶煙。
冰肌藏玉骨,衫領露酥胸。
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
月樣容儀俏,天然性格清。
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
半放海棠籠曉日,才開芍藥弄春晴。
師:吳承恩為什么把村姑的美描寫得這么具體呢?
生:這是白骨精的一個詭計,是為后文中豬八戒中美人計埋下伏筆。
師:這美麗的外表背后藏著的又是什么?
生:藏著的是邪惡的用心,就是要吃唐僧肉。
師:外表寫得越美,就越能反襯出內心的惡,美與惡的對比也就更加強烈了。
(2)二重比讀,感受詩詞中的人物形象。
師:在西游記里有很多美貌的女子,如《西游記》里女兒國的國王。(出示)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
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
柳腰微展鳴金佩,蓮步輕移動玉肢。
師:同樣都是詩詞,但你感覺白骨精變成的村姑之美與女兒國國王之美一樣嗎?
生:不一樣的,我感覺女兒國國王在氣質上要遠遠高于白骨精變成的村姑。
生:白骨精即使變成了村姑,身上仍有一種妖氣。(生笑)女兒國國王卻是一種端莊、高貴之美。
師:說得真好,這兩段詩詞的背后藏著的是人物的性格。
(3)三重比讀,發(fā)現詩詞背后的情感傾向。
師:描寫白骨精變成村姑的這兩段詩詞其實出自豬八戒和唐僧兩個人眼中,哪一個是豬八戒眼中的白骨精?
生:第二首,豬八戒好色才會看得這么仔細。
師:該看的看了,不該看的豬八戒也看了。(生笑)有一位哲學家說過,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會看什么。所以,你眼中看到的往往都是你心中的倒影。豬八戒心里有女色,所以他眼中的村姑都是妖艷之態(tài)。唐僧心里有什么?
生:唐僧一心向佛。
師:那是善!所以,雖然白骨精滿身妖氣,但他看到的依然是善良之美。你看,在詩詞的背后還藏著人物的性格。
改編的經典作品因為有了課文和原文的區(qū)別,自然“比較”就成為基本的閱讀視角和教學方法。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比較是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和感悟的一種有效策略。在教學片段中,通過引入原著故事里的詩詞韻文,圍繞白骨精變成村姑后對外貌的描寫的三重對比,是對原著語言的玩味不斷深入。
2.還原——直面原著故事中的矛盾沖突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情節(jié)上不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師徒矛盾的爆發(fā)點。改編的課文由于主要是突出孫悟空的人物形象,刪去了豬八戒和唐僧的好多話,而淡化了矛盾。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矛盾沖突則是錯綜復雜的。還原故事中的矛盾,如孫悟空和豬八戒的矛盾、唐僧和孫悟空的矛盾,這樣才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白骨精的詭計,突出人物形象,也才能引發(fā)學生多角度辯證地鑒賞人物,把握原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勾連——引介前后情節(jié)助主題的理解
《三打白骨精》在整部《西游記》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白骨精的三次變化,就沒有孫悟空的三次揮棒滅妖,也就沒有唐僧恨逐愛徒,寶象國之行便不會如此驚心動魄地一波三折??梢哉f三打白骨精引發(fā)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作者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緊密安排,不可謂不巧妙。而這樣的矛盾爆發(fā),也使得師徒四人解開了心結,感情更深一層,相互之間也多了份理解和信任。因此,真正讀懂《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就必須有一個更為宏大的視角。前后情節(jié)的相互勾連,自然就成了推動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引子。
我在教學中引入了原著中三打白骨精后第三十回,唐僧也變了,變成了老虎。讓學生聯(lián)系白骨精的變,發(fā)現變的背后不變的是什么。思辨是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向深處拽一拽的,發(fā)現人物在歷經磨難之后的“成長”。學生從一節(jié)課上收獲的就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還有一個道理,一種感悟。
三、整本書導讀的兩點思考
1.導讀教學必須要有較強的閱讀文本意識
導讀課的教學實質上是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有選擇地引入原著,是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原著。因此,導讀課的教學就必須有較強的閱讀文本的意識,不能空對空地討論。如原著中對白骨精的外貌描寫:“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一個個絕妙的比喻,細致入微地把白骨精刻畫得淋漓盡致。把這些富有磁性的文字引進課堂,學生讀后會很容易產生畫面感,名著語言的魅力和趣味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2.導讀教學還是要有價值傾向的引導
任何一節(jié)閱讀課,都應有價值傾向的引導,換句話說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又要注重文本的價值取向。當然,這也和節(jié)選課文的特點有關,學生難免會對課文里的人物“斷章取義”,在理解和認識上會有些偏差,甚至誤解。如對唐僧不辨善惡的反感,對豬八戒的貪吃和好色一味嘲笑等。因此,在導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發(fā)言,要對編者發(fā)言,更要對經典原著發(fā)言,這既是教學的題中之義,也是教師能夠贏得學生尊重的重要方面。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灣學校)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