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艷
“芬蘭教育以孩子為中心,而非以熱衷目標的家長的好惡為重,從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然后施予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絕非放縱、寵溺。芬蘭教育的宗旨,在于提供給每一個孩子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使人盡其才?!?/p>
打開陳之華女士的《成就每一個孩子》,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在映入眼簾的那一刻,便深深地打動了我。待走進書中,才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文字,書中幾乎隨處可見。
“孩子們的潛力無限寬廣,需要你我的敬重、期待、呵護。”
期待,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字眼,期待種子萌發(fā)嫩芽,期待每一片綠葉每一朵鮮花,期待花謝后的果實,期待美好的未來。
“芬蘭以教育‘大學生的方式,用在我們認為還是小孩子的人身上;他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力和智慧,每個孩子的發(fā)展快慢原本就不盡相同。”
那些所謂的高效率、標準化,其實都是把學生當作工業(yè)產(chǎn)品了。一花一世界,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就像地里的莊稼,沒有哪兩株是一模一樣的呀!我們能做的,不是把所有的莊稼拔得一樣高,而是盡力讓每一株莊稼成為它能成為的最好的狀態(tài)。
教育需要農(nóng)人的情懷,播下種子,慢慢守候種子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每一株莊稼,都有他需要的陽光雨露、土壤和溫度,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至于他的花美不美,他的果大不大,我們并不該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因為,那就是屬于他的那一朵花,屬于他的那一枚果。
“兒童心理學與教養(yǎng)成長的各個面向,北歐諸國總是小心翼翼地處理著?!?/p>
這個“小心翼翼”是何等可貴,當東方教育用分數(shù)把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的時候,對許多孩子來說,那分數(shù)就是一把利器,它已經(jīng)給孩子劃下了或許一輩子都無法愈合的傷痕?!安环诸悺⒉慌疟?、重合作、講尊重”這些教育的原則,不正是為了呵護那一顆顆幼小而脆弱的心靈嗎?
分數(shù)是屬于孩子的,是老師和孩子間的隱私,不是用來打擊孩子的工具。不要讓分數(shù)傷害了孩子。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我們班的邢怡。有一次放學時,她的媽媽對我說,邢怡因為好幾次單元測試都得了80多分,就覺得很傷心,她告訴媽媽:“我很喜歡顧老師,很喜歡上語文課,也很喜歡看書,可是,為什么我的語文就是學不好呢?”一想到這句話竟然是從一個七歲小女孩口中說出來的,我不由覺得心酸,幾乎要落下淚來。每單元的測試卷,是學校統(tǒng)一提供的,測試卷的難度往往較大,孩子考不到理想的分數(shù),必然會挫傷他們幼小而脆弱的心靈。給孩子成功的機會,他們會學得更好。我考慮是不是該讓這些孩子完成難度低一些的測試卷,或者干脆就不要進行什么單元測試了。這樣的分數(shù),對于孩子究竟有什么意義呢?讓一個不理想的分數(shù),傷害了孩子的心靈,打擊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那真的是太可悲、太殘酷了。
不僅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孩子的情況設(shè)計不同難度的測試卷,芬蘭在教材的設(shè)計和編寫上,也會考慮到不同的孩子,必須要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這是多么人性化的教材呀!縱觀我們各種版本的教材,有沒有這樣一種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的教材呢?很顯然,沒有!
在《東西教育觀的差異》這一節(jié)中,馬提講述了自己的兒子在青島上幼兒園時的一件“趣事”。馬提去幼兒園接兒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幼兒園走廊里布置著孩子們的繪畫作業(yè),他看了又看,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兒子的,他向老師詢問:“為什么我兒子的作業(yè)沒有掛在墻壁上?”老師從抽屜里翻出馬提兒子的作業(yè)說,因為他畫得太難看,所以不能掛在墻上。為此事,馬提去找了園長,要求張貼兒子的作業(yè)。后來,馬提果然在走廊里看到了兒子的繪畫作業(yè),但卻看到老師在作業(yè)下面添了一行小字:“這是外國小朋友畫的?!?/p>
說是“趣事”,因為讀到這一節(jié)時,我實在是忍俊不禁??墒?,笑過以后卻是更深的沉默。揚優(yōu)批劣,這不正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方式嗎?請看看我們的教室里、學校里,展示的不都是優(yōu)秀作品嗎?有些孩子在校園里讀了十幾年書,卻從未有過展示作業(yè)的機會。對于這些孩子來說,這難道不是一種傷害嗎?
“如果老師將每個孩子當成個體看待,改變從上到下的訓誡方式,對孩子日后的獨立思考及對人的尊重看待,都有重要影響?!?/p>
難道我們希望,孩子們長大后成為唯唯諾諾,只知道循規(guī)蹈矩,卻沒有獨立的思想與靈魂,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難道我們希望,孩子們成長為沒有修養(yǎng),對身邊的人可以隨時惡言相斥,脾氣粗暴的人嗎?當然,我們不希望??墒牵覀兿脒^嗎?我們其實就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鏡子,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我們給每個孩子充分的尊重,而不是用自上而下的訓誡的方式,不是以所謂的“師道尊嚴”剝奪孩子們解釋、申訴的權(quán)利,那么,孩子們必然會成長為我們想要的樣子,他們也會懂得尊重身邊的每個人。
這本書中強調(diào)了“教師是關(guān)鍵”,我們是否應(yīng)該反思我們的師范教育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就是對人與生命的賞識和尊重嗎?
當作者和書中那位音樂學院的院長聊起漸漸長大的女兒花在妝容和服飾上的時間漸漸增多的時候,院長的一席話,真是溫馨動人:
“這正是生命中最漂亮的一個樂章!人生的成長,就是這么回事;而青春,不就只有這么一次嘛!”
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是生命中最漂亮的樂章,對于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們,我們卻往往把他們的奇裝異服視作洪水猛獸。
我不禁想起我讀師范時候的往事。讀高郵師范的學生據(jù)說是比較幸運的,沒有像泰州師范的學生那樣,一進校就必須“斷發(fā)”。那時候,泰州師范的男生,一律是板寸頭;女生一律是齊耳短發(fā)。聽聞,許多女生在被迫剪發(fā)時,淚流滿面……
這,或許就是中國式教育吧,為了所謂的校紀嚴明,從“頭”抓起。這樣的“斷發(fā)”,和監(jiān)獄中為服刑人員強制理發(fā)的情形,何其相似!可是,這樣的一幕卻發(fā)生在培養(yǎng)為人師的校園內(nèi),這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或許沒有人對此做過調(diào)查反思,可是,在讀到這本書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我的確想到了這些問題,雖然,我現(xiàn)在無法得到答案。
作者在后記中這樣寫道:“讓孩子能找到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并學習做好自己,這并不容易,所以教育現(xiàn)場應(yīng)該要給予千千萬萬個無限潛能的孩子們一片可以發(fā)揮自我、找到潛能的成長沃土。而老師們,更可以試著跨越過往以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框架,更應(yīng)有撐起‘教之即得天下英才的信心和胸襟,不再以同樣、僵固的管教與學習模式,要求所有的孩子一起擠進單一標準化的體制里?!?/p>
當教師能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的閃光之處,當教師能將每一位與之相遇的孩子視為英才,當教師不再用考分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孩子們的未來就有了更多種可能。每次接到一個新班,我都會送給孩子們兩句話“做最好的自己”“讓世界因為你更溫暖”。當每個孩子不再以考入名校為終極目標,而是保持恒久的學習熱情,與自己競賽,不斷提升自我,他們才終將獲得“成就自我”的人生意義。
《成就每一個孩子》這本書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解碼芬蘭教育,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引發(fā)我們對自己置身其中的中國基礎(chǔ)教育現(xiàn)狀進行思考,并力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努力做得更好。離“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目標更近一些,在成就孩子的同時,讓自己享受幸福的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錫山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